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耕耘贞观 > 第二百一十章 粮食入河南

第二百一十章 粮食入河南(1 / 1)

杜如晦沉默的看着李淳风沉稳有序的指挥运送物资。  马车从燕王府出发,一个个巨大箱子放在特质装货马车上,这些货物体积相当大,一辆马车也只能装一个箱子,但同时却要四匹马一起拉动缰绳。  而这些马车动作整齐,几乎同一时间,便全向城外而去。  离开天津城甚至没多久距离,便见到一处驰道,自己跟李淳风下了马车,马车上那个外箱活扣被解开,一个绞盘搅动抬升装置,把这巨大的木箱给抬到驰道的马车上。  能在驰道上跑的马匹跟车辆,都是特制的,不是普通的马匹与车辆。  等到东西装好后,这驰道上的马匹便健步如飞的向津口飞驰而去。  看着五万石的粮食,被拆分成了一个个箱子快速从燕王府一路直接向津口码头而去。  李淳风看着杜如晦道,“杜相,我们也换马车乘坐。  您请放心,今日就能离开天津,如果日夜兼程水力人力并用,最多三日就能到达德州了!”

杜如晦听到李淳风的话,点点头,然后又对李淳风问道,  “等到运河彻底疏通,漕运计划落实,幽州到洛阳的物资调度是不是甚至不需要七日!”

“也没这般快速!”

李淳风摇头道,“如此不计代价的使用,也就只是十万火急时。  像此次驰道奔袭来说是相当损耗马匹的,若非王玄策所执行的《草种计划》顺利,今年有马匹出栏,这驰道想要这般使用,却也并不多见。  且不要说马匹了,就单是这驰道建设,除了燕王,又有谁会修建这么条驰道。  只为提高天津城到天津津口和天津渡口三处的物资运转速度呢!  所以这事情也就只是在幽州紧急用用而已,这趟看起来好像轻松,但实际上成本并不低。  大唐想在他地方也建立这样的驰道,说实话价格太高了。”

杜如晦听到这话也点点头,目光不自觉的向这轨道看过去。  作为大唐顶尖的宰相,杜如晦负责整个《漕运计划》推进,切身感受整个大唐因为漕运交通的改变,而所带来的整体效率的提升。  别得不说,在正常情况下,自己会想到去幽州搬运粮食,然后去救助河南的灾难吗!  不会的,等到幽州的粮食运输过来,河南早就已经饿殍遍地,死伤无数了。  但现在,自己知道河南出了灾,第一时间便想去幽州调度粮草。  除了自己知道李泰手上肯定有人力与粮草以外,更重要得是,幽州到德州这一段的水渠,自己一步步的按照《漕运计划》推进过来。  虽然进展不算快速,但全部都完成了津口建设与河道清淤,自己知道船支的速度。  现在,燕王又搞起驰道。  说实话,自己亲身的体验到了驰道,所带来的物资运转效率,确实是让杜如晦感觉到十分的留恋。  甚至在杜如晦上船时,都忍不住回头看了看几眼这些驰道。  这一刻杜如晦感觉,偶尔在关键位置布置一段驰道好像也不错。  “不过,以燕王的性格,若想推广某样项目,应该会制定个计划出来吧!  但驰道需要得不仅只是前期投入,而且后期维护工作马匹、路基、轨道想想都是问题啊。  燕王再怎么样无中生有,也不可能大面积推广吧!”

杜如晦想了想,感觉燕王也不是那么好用了。  此刻,自己还是应该把自己所有的心思说全部都放在救灾上。  无论如何,物资已经到手,跟李泰的条件也谈好了,接下来救援河南应该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  而李泰则是已经在翻阅自己在幽州无所事事时,所写的一个个奇观建设意向书了。  什么《黄河大桥》《长江大桥》,什么《秦岭空中天桥》,最看不上眼的奇观应该是《万象神宫》,至于《长安洛阳驰道计划书》此刻正被李泰拿到手里进行翻阅。  毕竟对李泰来说,政斗什么的自己真不擅长。  自己擅长得是去收割财富,然后再把财富投入使用,所需要做得就是不断去制造大型工程,然后通过这一个个大型工程不断拉拢各方,形成属于自己的利益团体。  所以,自己整体的战略就是奇观兴国战略。  “驰道投入了使用,运转效率还是很不错,但这东西的成本有点大了!”

李泰皱眉。  毕竟驰道这种东西,李泰把在天津城这一小段上进行建设,本身就是试验的味道。  很多,自己以前没注意到的问题,随着这段驰道的投入使用开始暴露出来。  先期的高额投入就先不说什么了,那可真是让李泰看着都心疼了好些天。  真正的问题,还是后期的维护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大头。  首先马匹消耗很快,主要的点是马蹄的磨损。  不过李泰看了一眼,骑兵三宝之一的马蹄铁,是个穿越者都知道的技能,倒把马匹问题解决了不少。  但即使如此,作为牲畜力量,决定了它每天能托的货物,以及它自身的体力都是有限的。  尤其在驰道上奔跑的马匹,更需要给它们投入足够饲料,有时候除了饲料,甚至还要在给他们的食物里面加入鸡蛋什么的补充营养。  这就决定背后必须要有足够的畜牧力量,甚至要一个马场去供养这样一段道路。  到时候,就算王玄策的《草种计划》成功实施,华夏能够在阴山以北种植牧草,放养牛羊,但能够支撑起多大区域,说实话李泰自己也没太多把握。  而更不要说,如果想修建长安到洛阳的轨道,所需要的材料是以铁为主。  当然木头不是不行,但最大的问题是,实际上长安地区的水土流失很严重了。  只要是有什么宫殿兴建的计划,基本上就盯着秦岭砍伐,整个秦岭的水土流失大得吓人  更重要得是,如果用铁来修建轨道,那不但炼铁技术能够进步,而且成本维护也能够到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但这样自己又必须要在关中修建一处炼铁厂。  而大唐对铁的管制还是比较严格的,自己在幽州有盐铁锻造权利,到了关中就不一定了。  毕竟算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地,跟幽州这种帝国的苦寒之地那是没得比的。  但自己只有掌握铁厂,自己才能把成本下降到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  李泰想到这里倒划了一条,到底是把这份计划书给先翻来了,想要做事到底任重而道远。  不过,还好自己在天津进行了这么一小段的实验,让自己对洛阳到长安之间修建驰道,以及维护驰道的难度有了一个正确的判断,现在发现困难总比将来遇到困难的好。  现在李泰已经明白,自己想在长安到洛阳间修建一个驰道,那就必然需要一个十万匹马规模以上的养马场,一个完全由自己控制的炼铁厂,以及还要有一支比较优秀徭役队伍。  至于朝廷,在这件事情上,不能说支持,但至少不能直接反对。  而事实上,自己还真的怕自己的这个计划提出来会受到朝廷方面的反对。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李泰怕朝廷内部的关陇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拒绝朝廷执行这一项计划。  这一点上,就算李泰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说走一步看一步。  “燕王,上谏杜相的文章已经写好了!”

白鹤来到李泰身边递出了一份文章。  “放在这里吧,我看过没问题就抄录一份,你等一下把我抄录的文章递上去!”

李泰道。  “诺!”

白鹤点头,便是乖乖的退出了房门去了。  李泰看着白鹤离开,拿着白鹤写得上奏文章看了看,感觉没什么问题便马上抄录起来。  如果不是白鹤实在模仿不了自己的字体,谁家亲王写文章还要自己动手啊!  杜如晦乘坐着顺着船只,连夜顺着大运河一路而行,到了沧州却让一部分津役留下来,替换了不少津役,毕竟想要让船只一路快速航行,只能一路换人不换船。  这样的行为很快上报给了薛大鼎,薛大鼎穿好衣服出来,王有方已经等着了。  王有方来找薛大鼎道,“杜相今日从津口调度了大量津役,护送少说五万石粮食,直入德州,说是河南水灾需要粮食赈灾,燕王看来是把粮食给了杜相了!”

薛大鼎明白王有方为什么着急,主要是怕燕王的这一次借粮,会影响到沧州计划。  “无事!”

薛大鼎倒是从容说道,“今年虽然雨水颇多,但我们沧州到底在疏通大运河时配套修建了不少水利设施,没有让这大水冲毁农田。  我们手上的粮食,只是支撑到推广小麦的话还是足够的。  去年燕王手上粮食不足,燕王不是找了幽州世家买粮嘛,今年幽州又没遭灾,相信燕王总会搞到粮食的,我们无需自乱阵脚。  另外你多派遣些人到运河津口,津口被抽调走了太多徭役,怕会影响明日运转。”

“诺!”

王有方见到了薛大鼎这般的沉着,倒也不由松了一口气,马上便是下去办理了。  而这时候的薛大鼎看着王有方离开,喃喃道:  “三个城市一同推行小麦耕种,自己手上的人手有些不足了。  算了,写封信给族里,看看有没有什么懂得耕种的人才吧!”

薛大鼎想到这里,连夜写了一封信,送到河东薛氏一族去了。  薛大鼎虽是官奴出身,但正常人家那里有成为官奴的资格,  他父亲薛粹,在隋朝时担任介州长史,隋文帝几个儿子争权夺利,汉王杨谅被诬为谋反,薛粹受到牵连,在这场政治斗争中丢了性命,薛大鼎做为叛臣之子,就被卖为“官奴”。  如果薛大鼎没奋斗起来,那薛氏一族能够不被牵连就很不错了。  但现在自己到底是重新奋斗到了沧州刺史,向着河东薛氏要几个懂得种田,尤其是种植小麦的人才,倒也不是难事。  毕竟莫说唐代,就算宋代恩荫这种授官的方式都是很正常的事。  所以薛大鼎发现自己手下不够用,就写信给族里看看有没有什么人才提供给而已。  毕竟是自己族人,用起来自己也放心,任人唯亲这才是用人中最常见的事。  薛大鼎写好了信让人送回了河东去,看着天色已经亮了,倒也没有要躺回去睡觉的意思,而是在这时候,拿出当初与李泰李淳风一起讨论的那一份方案。  只不过旁边配置了一份更加相信的地图,这南皮,沧州和无棣的小麦推行是整个计划的第一步,却是要好好做好才是。  当然,对比起薛大鼎的从容,杜如晦以最快速度赶到德州。  不过,在经历天津驰道的风驰电掣,大运河的畅通无助,真把这些粮草接送到了德州转运黄河时,这速度就太慢了。  哪怕马周仿佛知道杜如晦送来得是一个个的大箱子,早早准备铁锹,就是要把这一个个的大箱子给撬开来,拿出里面的麻袋,一袋一袋让人背着放到了马车上。  没办法,德州的漕运计划还没完全落实,从设备到人力都是缺口。  这样的情况下,选择把这箱子拆卸了然后一麻袋一麻袋的搬运粮食才是最正确的。  但如此的话,单单是卸货便是消费了一天,等到了把这些粮食通过陆路运输到了黄河渡口装货,又是三四天过去了。  杜如晦想一想自己从幽州弄到粮食走一个来回所需要的时间,居然都比在德州卸货装货的时间少,一时之间,杜如晦倒对《漕运计划》进行普及的心思却是重了几分。  更重要得是杜如晦也理解了李泰为什么从一开始就指定了必须要把所有的货物放到一个个规定的大木箱中,尺寸不能有一点问题。  这不仅仅是朝廷收税的问题,更在货物流通上,有这么一个外面的集装箱子,能让整条航运上搬运货船却是省事了不少。  更重要得是这种模式很大程度的提升了有人随便开个黑津口进行搬货运货的成本。  毕竟商人最重要得是时效,如果没处理集装箱的能力,黑港口也很难开起来。  当然,就算是有了处理集装箱的能力,那道路呢,马车呢,人员呢,是不是都需要准备起来,这成本自然就上去了。  “不管怎么说,燕王的这批粮食到来,河南有救了!”

杜如晦带着粮食渡过了黄河,开始带人赈灾。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明末小兵崛起 探行纪免费阅读 奸雄天下 大唐:纨绔皇子反成为护国战神! 逍遥小侯爷传奇大侠 我在东汉末年当会长起点中文网 我的姐夫是太子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秦有盛世 为了美好 烽火刀侠刘梦龙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