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拿到西夏和议草本后,他们早立即以八百里加急的形式传给了朝廷。这种大事别说他不能自己决定、即使能他也不敢不是?东京汴梁,皇城内、文德殿。千篇一律、基本上是典型形式主义的朝廷早朝正在进行。执事太监一声尖刻、高细而又有点悠扬的有本早奏、无本退朝的高呼后,殿下强忍着哈欠的一帮臣子才从半梦半醒中反应过来,你看看我、我看看,等待着有没有人上前说话。这年头所谓的朝会已几乎成了摆设,除了歌功颂德鲜有人提出什么有意思的事。不仅几乎重要问题是否提出都由首辅大臣蔡京及其集团把持,而且有啥大问题也都有当朝道君皇帝召集他几个被称为六贼的心腹回到御书房定夺,所以所谓早朝早已经成了摆设。这年头,赵佶认为自己的皇位已经稳如泰山,甚至他自己都自称道君、一味寻仙求道,当然了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其他人自然更不会狗拿耗子,奉行所谓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是?朝廷难得兴师动众和认真举办这样一场正儿八经地朝会,甚至连武将们都请来了,不是因为收到了去西夏谈判使团发来的加急文书需要大家通通气,道君皇帝也不会这样费事和劳民伤财,对他来说,有这功夫还不如蹴一场鞠或者干脆到李师师或者赵元奴那里喝次花酒呢!“各位爱卿既然无本要奏,朕这里有一份西夏谈判使团发过来的请示需要大家研判一下、看看该如何答复?原则上既要能杨我大宋之国威,又能让蛮邦下国心悦臣服!”
宋徽宗赵佶是很欣赏这种一言堂局面的,在他们看来,他的这帮臣子确实都上不得台面,至少与他这个才子皇帝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众量级。自己举行这种朝议本就是走走过场,免得被人说成是刚愎自用、不听谏言而已,或者干脆说是找个机会对这帮家伙耳提面命一番罢了,自然根本也就没有打算他们真能够提供什么有用的建议和说辞。“圣上高瞻远瞩、想来自有妙策,何况对于如此重大原则问题,我们这些臣子最多也就是做点拾遗补缺罢了!既然皇上要考校我们,大家也别默不做声了,有什么想法说出来,让皇上也给我们指点指点迷境!”
蔡京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首辅大臣,主要心思当然不是因为为朝廷分忧和献言献策,他的主要心思除了敛财就是保证自己的地位长久永固。作为一个老奸巨猾、绝顶聪明的人,他自然知道面对赵佶这样一个花鸟皇帝,能力和政绩都不重要,最好的途径就是献媚拍马和投其所好!世界上没人喜欢别人比自己聪明,尤其是像赵佶这样有点小聪明而又自以为是的家伙更是如此,不然也不会在朝会上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连首辅大臣蔡京也只能是以吹嘘拍马、言之无物而得过且过、欺上瞒下,偏偏这又是取悦赵佶最好的方式和绝妙手段。而在这样的朝会中,只要蔡京没有开口,其他人谁也不敢开口不是?体制就是这样,任谁也别想出风头!“太师不用这么客气!朕让你们发表意见你们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不能什么事情都让朕绞尽脑汁、你们却坐享其成?果真如此,朕要你们这些文武大臣、军机要人干嘛?说说吧,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实在不行,抛砖引玉也算!”
赵佶当然有点得意扬扬,不过话说得还是那么名正言顺、冠冕堂皇,活脱脱的一个开明君主的摸样。这些话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倒不是因为习惯成自然、他真的以为自己是个开明君主,而是因为他天然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聪明、最有才华的君主,底下的人连给他提鞋都不配。“既然圣上如此雅兴、有时间对我们各位臣子耳提面命,老夫就先来个抛砖引玉,大家也不要再鸦雀无声、各抒己见吧!老夫认为,与西夏的谈判的事本非我们所愿,谈成不易,难道谈崩还不容易吗?这章楶、王安礼又搞什么名堂,非要拿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烦皇上?”
蔡京的此番奇谈怪论几乎让所有人都有点莫名其妙,要知道这老小子一直以主张妥协、反对对外作战而著称的,难道突然转了性了?“蔡太师说的甚是!西夏人处于如此不利局势还这样放肆,不仅要求双方军队立即罢战言和、而且还要增加岁供、岁币,简直是欺人太甚!臣下以为我们干脆别跟他们谈了,继续打,非打得他们服气了再说!”
位居西北宣抚使的童贯也是朝堂上的重要角色,这个时候也上来赶快附议蔡京的言论。“太师和童大人说的不错!西夏弹丸之地,偏偏狗仗人势连年对我大宋侵扰,现在局势不利又想依仗大辽国强势要求我们谈判,所以微臣以为谈不成最好,对所谓的协议草本更不必在意,既然他们胆敢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咱们就干脆不伺候他们又如何?就像太师说的,根本就不用为这些鸡毛蒜皮大费周折!”
蔡京和童贯两个一直主张退让求和的代表人物能有这样反常的言论自然得到一直主战的武将们异口同声的叫好,一个胡子花白的老将马上率先出来符合。“蔡太师、钟将军说的甚是,小小西夏竟如此不知天高地厚,打不过我们也就罢了,求和还敢这样气势汹汹,甚至一面谈判一面不停地搞些小动作、在西线连续伏击我军,致使我朝数位悍将身亡,本将恳请皇上再调军队与他们决战\一劳永逸地解决西夏问题!”
又是一位中年将军在符合,这小子更不知天高地厚,干脆要求重新开战。一开场整个朝廷竟然是异口同声、一片喊战!其中有文有武、有高有低、有老有少,简直是同仇敌忾,就差高举左臂,齐声大喊:嗨,道君皇帝了!最有意思的是,对赵宋朝廷来说,这种一边倒的现象可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情。这种突如其来的状况甚至连皇帝的赵佶都感到了深深的莫名其妙!本来像蔡京、童贯这样的心腹从来都是怯战求和的,在对外方面无论是对辽国、西夏、吐蕃还是大理无一例外都一味地和、和、和,怎么现在突然大喊求战了?赵佶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和好战分子,而且也从来不愿意开战.即使有时开战也是被迫抵抗或者干脆就是笃定能占点便宜、又或者是在对内部叛乱或者离心势力的时候.也正是因此他的小圈子招纳得也多是些拍马献媚之徒,对武将们更是从来都不感冒。对西夏战争所以开打主要是人家西夏不停地对边境骚扰蚕食,而且得寸进尺\胃口越来越大,加上北边的大辽国暂时没有大的战事,赵佶才在主战派的一再要求下采纳了章楶的浅近游击加堡垒的战略,与西夏方面展开了平夏城战役。这一决策一开始自然饱受先是曾布、蔡京、童贯等人的反对和诟病,随后虽然战局进展有利,他们仍然一直以劳民伤财、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防止国内动乱和大辽国的威胁为由,要求立即停战言和。赵佶是个绝对的机会主义者、一旦战场上开始得势立即就把他深埋在心中的好大喜功的特点勾了出来,所谓的建立平夏城、并不惜投入更大的力量与西夏军队展开决战也是因此而铺开的。只是赵佶应该想到而没有想到的是,看到赵宋占了上风,北面的哪个强邻、也是他们赵宋的长兄之国不干了。大辽国的战略非常清楚,自己的两个小弟小打小闹可以,果真要决出胜负、甚至是一国灭掉另外一国、哪怕是一国想取得绝对优势都不行!当赵宋建立平夏城并且在决战中越来越占上风的时候,大辽国的皇帝的一纸敕令来了,赵宋和西夏必须停战谈判、达成协议!尽管有千般不愿,赵佶也只能尊命行事,谁让所谓的大宋是人家的儿皇帝呢?一开始听说要和谈,曾布、蔡京等主和派简直是像天上掉下个金元宝似的兴高采烈,而且还坚持让自己的同志王安礼作为谈判副使以促成此事,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随着停战谈判的开始,这些人态度竟突然转变,不仅开始对谈判持批评态度,而且一下成了好战分子。事情变得越来越有趣了!连蔡京、童贯之流都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大呼求战,赵佶无论如何都有点想不明白。赵佶是个花花太岁、一生以玩乐为己任不错,但他也是个绝顶聪明的主,深谙驭下之道,尤其是不能让部下铁板一块之!本来也就是有聊无聊地让大臣们对这件事议论一番就是,无非是主战派与主和派吵一通,然后他作为仲裁者各打几大板、最后拍板就算了事!没想到事情竟然大出预料,由不得他不立即来了精神。“啊哈,今天的朝会这是怎么了?难得我大宋朝堂能如此同仇敌忾、而且是战意酣酣,简直让朕大喜过望、倍感鼓舞!只是不知诸位爱卿想没想过,这次宋夏谈判本非朕之本意,谈不谈、签不签协议不是由甄说了算,除非我们想面对大辽国和西夏的东西两线作战?如果真像各位爱卿说得那么简单,也许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聚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了不是?”
待到下面群臣吵杂声慢慢地平息后,赵佶才风轻云淡地感慨道,心里自然对这帮会家伙的充满不屑一顾。“一帮愚不可及的废物!如果我们自己能做主,哪来的和谈?如果我们敢拒绝谈判,又何必派人去西夏?人不怕没有本事,怕就怕没有自知之明,怕就怕不知道审时度势!而论到审时度势、或者说是见风使舵,他赵佶当然堪称天下第一!当然了,这也不仅仅是他自己这么认为的。赵佶对他们的鄙视简直可以说无以复加了!“皇上提醒的对!这场谈判是大辽国倡议的不假,但我们也不能一味退让、任他们狮子大开口!最重要的是,这西夏番邦小国竟敢狐假虎威、狗仗人势,不仅狮子大开口、根本就不把我们放到眼里,犯我天威,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老陈一时糊涂,口不择言,说出了心里真实的看法,还望皇上恕罪!”
蔡京老奸巨猾,嘴上在告罪,实际上还是在强调应该拒绝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