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罗巴有教会在阻挡科学的发展,但中国却没有,因为中国可没有那么强劲的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是围着皇帝转的,皇帝可不会围着宗教转。而且还有许皓这个崇尚科学的皇帝在,他相信科学一定能在这中华大地上结出丰盛的果实。书籍的翻译工作由礼部和工部共同进行,最后由许皓进行审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这些科学书籍中的宗教色彩去除,而且很多研究工部还在欧洲的前面。所以这样就可以让最后的成书更加的和谐准确。在船队回来不久,中华时报上就出现了一个连载故事。那就是许皓给宣传部的任务,也给那三人一点外快。中华时报找到了三人,并花重金卖下了他们在航行期间的见闻故事。由他们自己进行整理,将他们从南京出发,一路向西到达欧洲的所见所闻写成故事在中华时报上连载。这可能就是连载小说吧。对此三人也没有任何的意见,毕竟中华时报给出的价格让他们无法拒绝。虽然中华时报给出价格很高,但他们可没有亏,自从报纸上开始连载《欧罗巴之行》后报纸的销量暴增。因为在中华大地上的人对于外面的世界完全不甚了解,现在有了一个十分简单的了解方式他们当然要追捧。出现这些情况还不止,相应的产业一下就发展了起来。比如专门的说书人,这些原本只是讲一些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现在一下有了一个现成的好故事,他们怎么会放过。因此他们将报纸上的故事进行相应的改编让其更加的跌宕起伏,情节环环相扣,让人欲罢不能。除了说书之外,还有戏曲也表演了起来。这次的表演将不是以唱腔的形式表达,而是以后世的舞台剧形式彰显。以罗济、崔宇、王诺三人为主角,将他们一路向西的经历展现了出来。对于这种情况许皓也十分乐意,毕竟这样可以让民众更加清楚的知道外面的世界。只有眼界宽了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只有见识了世界才会想要踏入世界。一天许皓办完工回到皇宫之中,看见一群人居然围在一起看什么东西。许皓走近一看,原来她们也在看报纸上关于这次西进的报道,而且还看的津津有味。就连许皓站在旁边也不知道,直到她们将报纸上的故事看完了才发现许皓。众人连忙行礼,许皓果断的阻止了。“在家里不要那么多的讲究,我们是家人。”
许欢对于这点掌握的很好,她一直都是叫许皓哥哥,对此许皓很是欣慰。“哥哥,世界上真的有全身漆黑的人吗?”
“当然,他们就生活在非洲大陆上,哪里的人还过着刀耕火种,饮血茹毛的生活,生活和社会水平十分的低下。”
在许皓这里得到肯定的众人发出阵阵唏嘘之声,她们完全想不出一个人全身漆黑会是多么的丑陋。“其实你们也不比过多的担心,那些人离我们很远,暂时还接触不到。”
听到许皓的说明众人稍微轻松了一些,毕竟她们可不太想接触这些异乡人。“皇帝哥哥,海上真的有十分巨大的鱼吗?”
卞敏则对报纸上对于海洋的描述提起了兴趣,特别是对于鲸鱼的描述。“当然,海中有很多奇特的生物,其中就包括体型十分巨大的鲸鱼,它的体长可以达到九十多尺,一口就可以吃下几十上百人。”
听见许皓的描述众人脸上都表现出了害怕的表情,害怕自己被这个大怪物一口吃掉。而后许皓就在她们十万个为什么中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许皓很开心她们能够都世界充满好奇,毕竟好奇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欧罗巴之行》的发表,使得中华人民对于海洋,对于世界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也催生了很多的冒险家。他们听说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行走可以回到原地,很多人都想尝试一番,所以在松江的海港之中有很多的船队都想到美洲去看看,然后再一路向东到达欧罗巴,再辗转回到中华。此时中华的市面上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地图,这些人都提前做好了路线的规划。对此许皓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得知他们准备去冒险之后,许皓就组织了一个讲堂,将他掌握的所有航海知识都传授给了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平安的归来,对于一些经济有困难的船队,许皓都会自己出钱给他们补充完装备和物质。他相信,这些人的出发将会作为中华民族的眼睛,正式的去观看这个世界,使得中华民族正式的进入海洋时代。公元四年七月,许皓受到了一个很好的消息,那就是青海西藏地区重新回归中华的怀抱。藏族的**和班禅都接受许皓的领导,尊许皓为皇帝。而负责藏区战事的李定国代表许皓签署了归降协意,许皓也承认**和班禅的身份,但他们后续的每一位继承人都需要中华帝国皇帝的册封。将整个藏区分为青海省和西藏省,两省的领导人都采用藏人进行治理,但总体上要符合中央政府的治疗方针。整个中华帝国的军队不止是在北方进行着扩张,在西南方向也同样派驻着重兵。而最为活跃的就要属吴三桂部了,他成功占领缅甸的王城之后就一直在哪里等待着许皓的命令。他接到的命令又两条,可以在两条之中选择一条执行。分别为放弃王城撤军回到南京。还有一条就是允许他在缅甸自行征伐,打下的土地许皓都以封国的形式赏赐给他,但时间需要延缓一些。但这对于吴三桂完全不成问题,原本他占领缅甸王城就是有一点这种心思在这里面。虽然他知道他自己是有封王建国的机会的,但等待的时间太久了。所以他想先占领着缅甸,然后再和许皓乞求建国的事,没想到许皓真的就同意了他。许皓不会给他提供任何的帮助,他现在的本钱只有跟他一起留守在缅甸王城的两千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