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直接带着圣旨到湖南去,指挥当地剩下的官员对其上面的空缺进行替补,所有人都是候补人选。只要他们在后面的一段时间内表现良好,吏部就给他们转正,吏部给他们颁发正式的文书。如果表现不佳,吏部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人才。”
“另外一批立刻向社会招聘人才,可以适当地放宽能力的要求,注重品德的考察。毕竟他们填补的是基础岗位,工作难道不大,但对于品德的要求更高。”
“既然这些人想要以辞职来威胁朕,那么朕就成全他们。吏部立刻批复文书,同意他们的辞职请求,并将其拉入官府黑名单,永不录取。”
皇帝说到最后,其语气中已经十分的愤怒了。“微臣遵命!”
就在他们要离开的时候,许皓突然提了一句:“这次招收社会人才,女性同样也在招收范围内,有合适的就留下。”
听到许皓说起这个问题,其他人都十分地震惊。虽然他们知道皇帝一直有让女性为官的想法,但现在只有少数,而且这些都是通过特殊渠道进来的。这些大臣也不敢有什么意见。特殊情况毕竟是少数,多不起来的。但现在要在公共渠道中将女性加入,就有点戳他们的痛点了。毕竟程朱理学在这片大地上盛行了几百年了,现在的女性地位已经没有汉唐时高了。如果许皓不做出改变,到时候裹小脚等陋习一定会席卷全国。“陛下,这不太好吧,这不符合礼制。”
张煌言连忙劝道。“礼制,那条礼制写了女性不得为官?”
许皓有些不悦地问道。“自古有之……”张煌言刚刚说出来,但又觉得不对。自从这位皇帝登基之后,就没有承认过很多前面的礼制,特别是程朱理学中的礼制。而且从皇帝的表现来看,这位皇帝是不喜欢程朱理学的,很多程朱理学中规定的东西,皇帝基本就没有遵守过。现在皇帝来问自己,礼制,是哪里的礼制呢?张煌言突然有些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他发现自己认为的那些对妇女的要求要三从四德的观点理论在本朝都是不被承认的。现在自己还真找不到什么理由来反对皇帝,因为他觉得是纲领性的理论在皇帝这里屁都不是。现在皇帝只认法律。而中华帝国的根本性法律,中华君宪中,指明了中华帝国的国民,人人平等。说不出来的张煌言转头看向何永清和徐令,但后者都没有站出来帮他。何永清知道这些事情跟皇帝辩论是没有效果的,而徐令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皇帝派,他对皇帝的观点全盘接收。可以说他是内阁三人中想法和皇帝最像的人。所以这件事情上,徐令很明显是支持皇帝的。最后张煌言只得说道:“陛下历朝历代都没有女人为官的情况,要是让女人为官,恐怕朝纲混乱啊。”
“张首辅,你都说了历朝历代没有女人为官,又说女人为官会让朝纲混乱,请问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难道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还有就是难道男人就不会让朝纲混乱,权臣祸乱朝纲的事情还少吗?”
许皓一句句的质问把张煌言逼得节节败退,脸上身上已经冒出了大量的冷汗。他现在能够从皇帝那里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他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反驳。因为以前制约皇帝的那些条条框框在这位皇帝面前完全没有用,而且实践还证明皇帝这样做不仅没有坏处,还于国于民都有好处。就比如皇帝修建了十分奢华的皇宫,如果换做以前,他们这些大臣一定会极力劝诫皇帝,让其放弃这个想法。会用劳民伤财来约束皇帝。但这位皇帝完全就不管这个,说劳民皇帝连徭役都废除了,何来劳民之说。而且皇帝修建皇宫的用人全部都发放了正常的工资,在建设的工地上的人民个个都对皇帝感恩戴德。伤财就更没劝诫力度了,人家皇帝就没用国库的一分钱。皇帝的钱财全部都是其下属的各个产业通过合法的手段赚到的。如果在以前皇帝的下属或家人从事商业活动,他们会用与民争利的理由来约束皇帝。但在这个皇帝的面前完全没有用,因为皇帝会用铁一般的事实来告诉他们,他的商业活动不仅没有与民争利,而且还藏富于民。让中华帝国的人民生活一天天地变好。就连明朝那些大臣一直鼓吹的降低商税的政策也被这位皇帝完全嗤之以鼻,皇帝不仅没有降商税,而且还加大了商税。但结果就是民间富足,国家富足。所以张煌言在心里十分不想和皇帝进行辩论,因为皇帝已经用实际的结果表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但这次的情况太过特殊,皇帝是要将女性的地位完全扶正,这就触及到了大量的男性的利益。他不得不站出来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