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想法就是率领麾下兵马,去挑了焦杰。听到陈宫的话,夏侯渊许久没有出声,与营帐之内许久没有出声的曹操一般。只是,在片刻之后,夏侯渊低声道:“某追随族兄,从沛国到今日已然八年有余,族兄对某照拂颇多。此次先锋,别人不知,但某却知道,主公是为了让族兄获取军功,从而回来成为一军统帅的。但没想到遭到青州焦杰所害,某与族兄亲昵程度,尚不足主公与族兄之亲,但今日某不求出兵,主公便可能起大军强攻。”
夏侯渊的话让陈宫颇为惊诧。只听到夏侯渊继续道:“某出兵,一为确认焦杰之实力,二为缓解主公之悲痛,并非怒意冲昏头脑,军师放心。”
陈宫点了点头。片刻之后,更多的细节被送入营帐。……夏侯惇被刘政射瞎左目。拔矢啖睛。曹操只觉心疼。夏侯惇,是他的堂弟。亲堂弟。一个爷爷的堂弟。自济南国以来,夏侯惇就是跟在他屁股后面的一个半大小子。某一刻,曹操将营帐中的桌子,轰然掀了!“焦子贤……”“……黄口小儿,某剐了你!”
戏志才在一旁咳嗽的更厉害了。曹操沉吟片刻,张开双目:“唤人进来,某要破城之策。”
“无论是何计策……”他抬起头,继续道:“放出话去,让汶阳城中世家也罢,百姓也罢,给某打开城门。”
“否则,城破之日。”
“某必屠城!”
……夏侯惇之死,被后世称为一个非常奇妙的转折点。因为两个在后世上都留下了诸多传唱的人,就因为此人,在兖州留下了不可逆转的仇恨。后世在讨论焦曹二人的时候。总是会谈论到曹操的那篇檄文。但那篇檄文毕竟只是宣传政治手段。而后世的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导致二人势如水火,并且老死不相往来的最终原因。就是因为在夏侯惇已然被截住去路之后。焦杰的行为。杀夏侯惇,灭夏侯惇麾下全部主力。然后用夏侯惇先锋麾下的人头,在汶阳城前砌了一座京观!纵观历史,焦杰并非暴虐之人。但是他就是在自己顺利的一生中,在最开始面对曹操的当口,犯下了如此“暴虐”的罪行。而且只此一例,在未来的诸多战争之中。焦杰再没做过。反倒是曹操开始了自己残酷的一生,屠城数次。这也是后世一直在探究原因的地方。但是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之中,还是有历史学家发现了一些规律。只是这些历史的证据所证明的……是在当时,焦杰麾下对于焦杰此行的不理解。除了黄忠。他只是听命行事。这更令人震惊。但历史毕竟不可考了。没有人知道。在焦杰筑京观的的背后的含义,不深刻,甚至显得有些浅薄。甚至浅薄的令人发指。——他要逼着曹操发疯。只是在历史的模板里面,没有人会去想到这一点。因为当时的焦杰与曹操相比,曹操除了名声,在焦杰面前没有更多的底牌了。以强凛弱。焦杰就是做了。而且做得令人大跌眼镜。……曹营之中,曹操面色淡漠的在地图上不断的将一块又一块的地方圈起来。那里是兖州的一大圈地盘。在焦杰在兖州的统治区域之中。曹操的兵力蓄势,形成了一个硕大无比的拳头。曹军麾下兵马异常严肃。寒风飒沓,帐外,兵力集结。曹操一面往东郡开始调兵,将预备役全数调来前线。一面将手书送往冀州,向着袁绍陈述焦杰的恶劣行径。一面起草弹劾之书,送入长安朝廷,怒斥焦杰狼子野心。同时,曹操麾下大军尽起,围住汶阳,与焦杰开始了漫长的拉锯战。这场战争中,曹操也罢,焦杰也罢,都遭遇了许多的外部因素,但两军对垒的主线,却一直未曾改变。直到半年后的一场战事。这场战争才由一方的溃败而终结。但这场战争对于整个中原格局的影响,却是真真切切值得大书特书的。……初平二年,腊月二十四。曹操麾下将领夏侯渊率领麾下兵马四千人,出现在汶阳西城门处。焦杰对此早有准备。而夏侯渊于阵前悍不畏死。以强取汶阳为最终目标。号为先登。曹军精锐,与青州麾下兵马主力的厮杀,开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