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毫无可能!若是尔等坚持要一百万岁币的话,那便请回吧!有这一百万岁币,我大辽便可支撑数万人的精锐攻到漠北,何必要坐到此处跟你们辽国人谈及议和之事?”
辽国使团的人辩驳道。此话一出,突厥人这才扔出自己的杀手锏,他们敢这样做可不是莽夫行为,而是知道了一件对于辽国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听闻,辽国最近在跟南边的唐国开战?据说唐军都已经打到了河洛一带?”
突厥使团的人一开始,营帐内的气氛有些僵硬起来,此前辽国使团火急火燎赶往漠南谈判,为的就是用时间差让突厥人迅速答应下来。结果想不到的是,唐军围攻洛阳的事情还是传到了漠南。这样一来,知晓唐军正在围困洛阳的突厥人,便有了更充足的底气来要钱。辽国当然可以不给。这样的话突厥人也不一定会逼迫,反正两线作战的话对于辽国的负荷极大,突厥人即便是不跟唐军一同进攻辽地,也完全可以等辽国元气大伤之后才进攻辽国。到那时候的话,恐怕辽国没那么容易支撑下来。一旦支撑不住,又一次京都之乱便在眼前,这可不是谁都扛得住的。突厥使团的话成功拿捏住了辽国人,辽国使团在对方说出这番话之后,脸色已经很是难堪起来。为了慎重考虑这件事情,辽国使团在争辩了一番之后,又暂时下去休息一阵。趁着这样的休息时间,辽国使团的核心人物才开始议论此事。如果要打的话,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万一辽国赌输了,那赌输的可是辽国的国运!一旦国运这东西被打断,辽国想再支撑起来,再回到现在的位置,恐怕是十分困难的。可要是一下子给一百万岁币的话,辽国实在是没有讲和的必要啊!有这么多钱何必跟突厥人讲和?直接再招募大军一起揍突厥人不好吗?虽然惨是会惨一点,可只要这场大战结束,突厥人肯定会元气大伤。辽国作为农耕民族,必定比突厥人强很多的。也肯定可以更快恢复自己的元气。毕竟辽国底子很强,既有华北平原这么大一块地方,又占据了辽东那么大的面积,即便是比起如今的南唐来说,辽国的地盘都是不小的。可是,万一打输了怎么办?这种事情没有人能够负责。唐军在洛阳那边虎视眈眈,万一唐军打进来的话,南面又该如何去防御呢?这些都是十分棘手的问题。直到辽国使团中有一人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建议。“不如,吾等跟突厥人商议一下,将这批岁币分成五年给突厥人送去,这一次先送二十万岁币就够了!”
二十万岁币不少,可如今的辽国怎么都是拿得出来的。更主要的是,到时候盟约签下来了,辽国却不一定非得这样做,只要什么时候恢复一点实力,那可以随时撕毁盟约去揍突厥人一顿。之所以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给突厥人送岁币,实际上还是暂时缓解一下辽国的国库压力,以及把这件事情拖延下去。先跟突厥人罢兵讲和,才有时间整顿北方的防务,趁此机会,才可以调遣援军前往洛阳一带支援驻守在那里的辽军。这便是辽国的思路!也是议和的原因之一。打定主意之后,辽国使团立即去见了突厥使团,将此前的说辞和方法告知突厥使团。突厥使团一开始还不同意,辽国使团直接摆出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模样,对突厥使团开口说道,“尔等若是不同意的话,那就回去吧!准备开战即可!”
“我大辽也只有这点钱,你们要就拿去,不要的话就打!这是吾等最后的底线!”
这个态度一摆出来,突厥人多少也有些顶不住。毕竟他们只是为了钱来的,若是辽军真的要打,突厥大军也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这样打到最后,对于辽军来说没有好处,对于突厥人来说也绝对没有好处,因为不但什么东西都没捞到,还白白损失了那么多的壮丁。这些可都是突厥人的本钱啊!于是,突厥使团在一阵私下里的商议之后,也不得不暂时同意了这样的办法。但一切的决定权都不在辽国使团手中,而在皇帝萧统手中,于是就在漠南大营发了一份文件,让士卒们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迅速送到上京城去。从漠南送回来的东西可是十万火急的,一路上,沿途的驿站都不敢阻拦,反而是为传令兵准备好饭菜酒水,还有换乘的战马。一天一夜的功夫,文件就从漠南的辽军大营送到了上京城,送到皇城之内皇帝萧统的御案上。“嗯?二十万岁币?”
“分期送与突厥人?”
皇帝萧统看到前面的条款时,差点儿没把御案给掀翻在地,不过他多少还是有一些忍耐力的,于是压制住自己的火气继续往后看。终于,他看到了使团接下来说的事情。使团也把想法告知皇帝,说名义上是分期付款,实际上就是骗突厥人的,反正到时候辽国不给了,就看他们敢不敢开战!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把唐军在南方的威胁解除掉才行!“若是这样的话,倒不是不可以。”
皇帝萧统点了点头。不过,他还有一点不满的就是,给突厥人送出的岁币也太多了!二十万岁币可不是什么小数目,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下,辽国已经不知道消耗了多少个二十万岁币!加之此次作战突厥人也没占到什么便宜!这样的话再给二十万多少显得辽国有些示弱!于是,皇帝萧统提笔一挥,直接把自己的回复写在了文书上,“二十万岁币太多,汝等告诉突厥人,朕只给十万岁币!”
“要的话便拿走,不要的话便回去直接开战!”
皇帝萧统的回答十分简略,在他看来,跟突厥人这种蛮子实在是没什么好讲的。要不是唐军出现在河洛一带的话,他是绝对不可能跟突厥人讲和的。即便是讲和,也一定是突厥人给辽国岁币,绝不是是辽国给突厥岁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