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自然是不行了,杀太子不合适,杀李世民也不合适。而且根本没有充足的理由去那样做啊。万一杀不好了,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若是直接杀了世民保建成。看上去合情合理。毕竟你一个秦王不能与太子相提并论吧。这看上去合理合法,可是你杀李世民没道理啊。你如何对世民作处置?这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再说了,秦王死了,如何向天下人交代?难不成就因为一个莫须有的名声就将自己的儿子杀了?这岂不是昏君的行为。再说了,秦王不好杀啊。这可不是直接颁布圣旨过去砍了就是了。这是他的儿子,大唐的战神王爷。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属下那些文臣武将们可都不是省油的灯,而且都一身兵权。万一搞不好,引起反杀,这谁受得了。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时候刚刚建唐,雄峙漠北的突厥虎视眈眈,动不动就喜欢南下来一次饮马渭滨。战争的烽烟笼罩在长安上空,若是将李世民处死,谁来领命提兵前去抵挡。这是作为政治家的李渊不会不顾及的。诚如秦王重臣房玄龄针对此事所分析的:“今嫌隙已成,祸机将发,天下汹汹,人怀异志。变端一作,大乱必兴,非直祸及府朝,正恐倾危社稷。”
揆诸史实,绝非危言耸听。如果李渊选择杀建成保李世民?更不可取了。这首先要肯定的是,李建成亦属人中之龙,此人的谋略与才识非常人所比,只不过较诸李世民,方见逊色;而且李建成也参与了太原起兵,统一全国到筹建唐王朝等一系列大事,功劳多多,建树累累;再则,李建成没有大错,而且他身为太子,一旦废掉,同样也面临如何向天下、向朝野内外、向宫府文武交待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废长立少不可取。这不仅悖于传统的皇位继承制度,而且由此所致后果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先例啊。周幽王亡国丧身,“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隋文帝“废守器之长,立不才之庶。所以,无奈之下李渊采取了后面的战略,静观,做一个安静的和稀泥的皇上。只不过这个中立不是绝对的。后世的王夫之曾就此有透彻分析。谓高祖之立建成为得适长之礼者,非也?抑谓高祖宜置建成而立世民者,亦非也?太原之起,虽由秦王,而建成分将以向长安,功虽不逮,固协谋而戮力与偕矣。同事而年抑长,且建成亦铮铮自立,非若隋太子勇之失德章闻也。高祖又恶得而废之!故高祖之处此难矣,非直难也,诚无以处之,智者不能为之辩,勇者不能为之决也。”
立子以适,而适长者不肖,必不足以承社稷,以此而变故起于宫闱,兵刃加于骨肉,此人主之所甚难,而虽有社稷之臣,不能任其议也?”
这段话十分恰切而又中恳地道出了李渊所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此情此状下,李渊能有何作为呢?无奈之下的李渊,只能采取第二条政策路线。那就是中立而稍偏李建成一方。毕竟李建成是太子啊,这是李渊亲自立下来的。自然要多偏心一些。就算是太子一旦与秦王不愉快之事发生,便顺水推舟,认可既成事实。这样做,对李渊来说回旋余地很大,益处不少。他既可以向后世交待,即他干预了,只是未能奏效;又能够保全他坚持传统的立嗣制度,只不过历史没有按照他以为的去发展;李渊之所以放任秦王与太子府相争,只不过是因为不管是双方怎么争斗,其结果都是局部性的,都在李渊的掌控之内。这对于得之不易大一统局面不会构成太大危胁。而且最重要的是不管哪方作为胜者,坚持中立的李渊晚年都会有个好的归宿。最坏的打算李渊也曾想到了。那就是李世民胜利了,李世民将太子李建成杀死后,成为了大唐的皇帝,不过以他个人的才识和举世无匹的勋绩来说,不但李渊能够堵上天下悠悠之口,而且朝中朝臣也易接受,。“夫为四海者,不顾其亲。汉高乞羹,此之谓也“天子之孝,异于匹夫,当以安宗庙社稷为事”这等理念,也可为玄武门之变作一个很好的铺垫和注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