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卢照邻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士族在华夏的政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势力强大,相互之间互相推荐任官,时间一长,连朝廷都要仰其和鼻息,士家大族甚至连皇上都不放在眼中。特别是李唐以来,以五姓七望等山东豪族为代表的士族对皇室完全是一种藐视的态度,在这些士族眼中看来,李唐皇室原只是五姓七望中太原李氏的一个会友,不过是一个暴发户,因为运气而得到了天下而已。所以,五姓七望基本采取了朝廷不积极合作的态度,虽说如此,五姓七望在大唐却拥有着极大的势力,从官场到商场,几乎都被五姓七望所垄断。官场上,五姓七望虽然参政的子弟不多,但多身居高位,很是重要,就比如王珪,就是五姓七望在官场上的代表。在商场上,五姓七望的生意遍及全国,控制了大唐大半的经济。李炎建陶朱馆,一来是为了为朝廷增收,二来也有分五姓七望之势的意思,而陶朱馆在全国的商号,对五姓七望的生意确实起到了巨大的冲击作用,这才让五姓七望联合起来,想要搞垮陶朱馆,同时搞倒陶朱馆背后的李炎,以防止陶朱馆死灰复燃。当然,这第一次交锋,以李炎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虽然受挫,不敢与李炎正面为敌,但五姓七望在暗中却依旧不甘心,时时想着要挤垮陶朱馆,控制整个大唐的经济。从骨子里,五姓七望对大唐皇室完全是一种不屑的态度。李炎所要做的就是分五姓七望之势,但又不能让五姓七望过于削弱。因为大唐政权的内部有两大势力,一是关陇集团,一是五姓七望。关陇集团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西魏,李渊也是靠着关陇集团的支持得到了大唐的政权,但关陇集团的势力十分庞大,甚至于李唐的政权造成巨大的隐患,可以说,谁得到了关陇集团的支持,谁就能掌握天下。为了制衡关陇功臣集团,李世民采取了扶持山东豪族的办法,如此一来,皇室就可以从中取利,地位稳固。然而,山东豪族的桀骜不驯是李世民所没有想到的,虽然朝中有不少五姓七望的人,但山东豪族总体上与李唐皇室还是一种不积极合作的态度。所以,李世民现在要做的就是降服山东豪族,但自他登基以来的十几年时间,却都没有一个好的办法可以降服山东豪族,直到这一次李炎在商场上打败了五姓七望的联合进攻,这才让李世民看到了战胜五姓七望的希望。既然李炎决定从科举入手,限制山东豪族的发展,那自己自然要会力支持他,只有让五姓七望为代表的山东豪族臣服,才能使国家更有有序的稳定发展。眼下正是明经举即将到来之时,李世民当庭下令,让李炎做本次明经举的主考官,附近组织此次考试。明经举起源于汉代,是汉代察举的一种,到了汉朝,明经举与进士科已成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明经一共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考试的时候,要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明经举需要官员举荐,而由于五姓七望的巨大影响力,很多官员推荐的人或是五姓七望的人,或是与五姓七望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类人一般都有些才华,名声在外,通过明经举,五姓七望的不少人才进入大唐官府中为官,这样一来,五姓七望的声势日益扩大。而李炎要亲自主试明经举,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要为国家选拔有用的人才,为了各地官府不只是推荐五姓七望的有用人才,李炎下令,本次明经举打破常规,无须地方官员推荐,只要认为自己有才华有能力的,全都可以地名参加明经举。而且李炎公开声称,这一次的明经举与以往只考明经科和时务策论不同,这一次的明经举要考一些算数、天文、地理、历史、文章,这样的考法与以前完全不同。李炎这一做法一经公布,在大唐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名门望族一个个恨李炎咬牙切齿,他们中的很多人本来会被地方官推荐由明经举入朝为官,但李炎这道命令一下,全国各地有本事的人无需推荐就会参加考试,这对以五姓七望为首的名门望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还有,李炎所说要考核的门类,与以往皆然不同,这样一来,一些苦学明经数十载的文人所学变得一无用处,要想中举,还要学习各种新的知识,这对所有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幽州,卢氏大院之中,几个文人模样的人坐在一起议论纷纷。一个书生说道:“太子要改革明经举,以后明经举无须推荐,但凡自觉有才华的无可报名,这可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啊。”
另一个书生说道:“太子对明经举的科目也做了改变,取消了明经,而代之以算数、历史、天文、地理、文章,这样的考试古今未有,用这些杂学来代替明经,那我们这数十年的苦读岂不无用?”
“是啊,这不是断了我们的官路吗?”
几个书生一个个痛心疾首。这时,一个少年走了出来,口中说道:“我倒觉得太子这次改革明经举是一件好事。”
众书生向少年望去,只见这少年相貌精奇,虽身材瘦削,但精气十足,正是卢氏最有才华的族人卢照邻。一个书生说道:“升之(卢照邻字),你年纪还小,懂得什么?这明经举原本是朝廷选拔人才的考试,要有人推荐,懂得明经才行,虽然家族不支持我们入仕,但是却并也并没有公开反对,若得推荐,中了明经举,我们就可以一飞冲天,成为朝廷官员,总比一辈子清贫要好。”
“以我卢家的声势,地方官员必然推荐我等,如此,只要我们熟读明经,做官并不是什么难事,可是现在明经举一改革,天下人都可以毛遂自荐,那我们就失去了优势,考中的机会渺茫啊。”
卢照邻却是一摇头说:“你若真熟读经书,那朝廷还有进士科,也不会埋没你们的才华,我倒觉得,这明经举对天下人极为公平,有才能的人不会因为出身而被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