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隋主沉浮 > 第708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第708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1 / 1)

“李少监,既然没有人反对,那就开始下一个议题吧!”

杨广见之前提出的两个议题都通过了,又向殿内少监李渊吩咐道。

  “臣遵命!”

李渊先是向杨广行了一礼,接着向殿内众臣说道:“下面是第三个议题、此议题是吏部牛尚书提出:自开科取士以来,朝廷确实是吸纳不少优秀人才,不过参与科考、朝廷录取的人才多数是北方士子,南方人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天气变化、宣传不力等等,而很多南方士子因为以上这些因素,要么不知朝廷举办科考、要么被耽搁在路上,当他们赶到京城参与考试之时,不是错过考试时间,就是因为水土不服,影响了南方士子的正常发挥,最终考不出应有的水平。”

  “牛尚书认为这既达不到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效果,对边远郡县士子也有失公平,建议朝廷今年在十四州各设一个考点,凡是士子,无论贵贱皆可就近参与科考。为了防止提前泄题、防止考生收买监考官员等恶劣事件发生,今后科考将会效仿凉州:即是主副考官由朝廷临时委派,主副考官在考试前,不许向朝廷官员泄漏自己的行踪、不许与监考之地的官员和考生接触,若是有人违反此令,视为帮助考生作弊,除了其本人要承担相应责任之外,瓶判处其子、孙、重孙三代不许为官为将。”

  “试题另由御史台和兵部官员带兵护送,其他人在正式考试之前都不能接触试题,否则视作偷题,并以叛国罪论处。直到考场之内,御史官员和主副考官、地方官一起当众检查印泥封条完好无损、印章位置完全吻合,方视试题没有被拆开过,否则视作御史官员和兵部官员在路上私自拆开过,其所受惩罚‘偷题者’。而考生,一律采用糊名制;考完收卷封存以后,由朝廷派去的一干人等送至京城,评出了结果以后,再拆开糊名封条、将考生分数公布出来。”

  以上这些,是杨集等人在凉州做出来的防作弊的手段,虽不能说无空子可钻,但是对于当前的大隋王朝来说,已是十分高明的手段了;尤其是惩治的力度之大,足以令官员们望而生畏、不敢以身试法。

  这个议题其实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要员及其家族早已回过神来了,他们现在的想法如同当初的苏威、高颎、裴矩等高明之士一样,都认为自家占尽优势,凭着家族深厚的家风、文化传承、优渥学习条件,哪怕是公平公正的考试,寒门子弟也考不过自家子弟。

  至于世家门阀之间在科举上的较量,其实早在开皇七年就开始了,杨坚在当年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自此选官不问出身和门第,最初,杨坚规定各州(郡)每年向朝廷选送三名寒门子弟前来中枢,与享受自荐、举荐、门荫特权的世家子弟一起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

  而后杨坚又是步步为营,把三名寒士逐渐增加到五人、七人、十人……不过总体上说,考生们经过逐次考试以后,最后都演变成世家门阀子弟在较量,只因寒士是真的考不过、考不赢。而这也是他们不再排斥科举的重要‘案例’、‘依据’之一。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官位、权利、金钱、美色等诱/惑面前,寒门子弟比贵族子弟、世家子弟堕落得更快;如果自家子弟实在考不过寒门子弟,那就把那些考上来寒门子弟收揽为己用,使之成为自己人。

  这样在官场之上培养寒士、其实远比培养自家子弟还要隐讳、还要安全、还要微不可察!不过他们非常聪明,为了防止皇帝察觉、为了让皇帝高兴、为了让皇帝觉得赢了,所以每到谈这种事儿的时候,都会拼命的摆出一幅臭脸。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外如是!

  与此同时,一个个作出苦大仇深状的文武重臣主要还是回味着刚才那两个议题,通过圣人和杨集刚才的态度的来看,他们极可能要对通济渠沿线的黄淮官场动刀了。很多思维敏捷的大臣甚至都在考虑着如何让自己派系的人离场、如何去填补漏洞了。

  见此议题有些冷场,杨广问道:“诸公,科举涉及到各州各郡官员,和朝廷很多部司息息相关,如果有什么不同见解都可以提出来,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舞弊的发生。”

  “启禀圣人,老臣并无异议!毕竟此法已在凉州执行多年,就目前来看,已无漏洞可找、无空子可钻。”

苏威看了杨集一眼,又向杨广说道:“当然了,主要还是此议题来得太过突然,大家现在没有丝毫心里准备,能否明后天再议?”

  其他人闻言,也纷纷附和了起来。

  戏要要做,就要做全,若是没有丝毫疑虑就贸然答应了,圣人怎么想?岂不是说他们脸上的表情都是在做假欺君?

  “好吧,就依苏相国所言,三天后再议科举。”

杨广点了点头,正如之前所说,凉州毕竟只是一个州,无论执行什么政策、方案都很容易,但是如果放大到整个大隋,还是要有个周详的计划才行,否则的话,武举之祸端极可能会重演。他想了想,又向杨集问道:“卫王,在防止作弊方面,你可有什么要说的?”

  “再好的制度都有空子可钻,不过就目前来说,凉州那边已经做到极致了,凉州官员已经改无可改、补无可补。剩下的空子,要么寄望于朝廷官员来补,要么是让在发现之时一一补上。”

杨集接着说道:“我认为主要还是在惩治力度方面要落实到位,只有让负责科考的官员们全部意识到帮人作弊祸及三代,他们才不敢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泄题、帮助考生作弊。”

  世上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适合的制度,况且杨集又不是百科全书,焉能知道一切?不过好在这时代考试科目比较少,内容也以文科为主;而占分比重最大、朝廷最为重视的策论,等于是写议论政治得失、针砭时弊、建言建议的作文,只要朝廷严防官员提前泄题,一般人都作弊不了。

  杨广也明白凉州做到极致了,从他们这几年的科考情况来看,确实没有什么“丑闻”出现;剩下的,也只有像杨集所说那般,交给朝廷官员来拾漏补遗了。便向众将臣说道:“国欲兴,必须有贤才辅助,然前朝诸多选才之法不胜其弊,导致世家杰出子弟、寒门杰出子弟不能人尽其才,空有报效国家青云之志、盖世之才,却无报国之门,可叹可惜之极。是以置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武举和科举,凡是考中的杰出之士,不论世家门阀、寒门,皆赐功名。谁要是因一己之利,刻意打压、不录有真才实学却没有势力可依的人,休怪我翻脸不认人。”

  苏威连忙起身,他向杨广一揖及地,神色肃然的说道:“圣人,老臣与牛尚书、杨尚书定然全力以赴,办好科举考试。”

  世家和寒门之争乃是根本利益之争,讲究的是策略,时而要循序渐进、时而又要试探底线,并不是刀光剑影、有进无退的生死之争,却也毋须在这个时候与皇帝斗得不可开交。这一点,苏威这头老狐狸就做得相当不错,他既主张了自己的立场,让朝中文臣向他靠拢,又不至于疾风骤雨使皇帝不能接受,其间之尺度拿捏的相当稳妥。

  杨广面容缓和,微微颔首道:“苏相乃是国之肱骨、帝国之功臣,我相信你始终以帝国利益为重,快请入座!”

  作为皇帝,杨广深明平衡的重要之处,他知道世家和寒门、军武世家与诗书世家、世家门阀与世家门阀因为根本利益不同、利益纷争,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明争暗斗,他们从来都不可能和睦友爱、共同进退。如此为了反对而反对局面,自然不利于朝廷政策的实施、不利于大隋王朝进一步强在,但是对于皇帝而言,却是维系各大政治势力“平衡”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旦文武、各派、各大世家门阀合流,皇帝对于这个天下,便会彻底丧失掌控力。但是当下,不仅仅只是政治派系相争那么简单,还有各大派系联手打压寒门这支新兴力量的征兆。

  这种征兆,与杨广摆脱对世家门阀人才过度倚重、谋求的人才多样化的深意发生了严重冲突,同时也是杨广绝对不能容许的,故而把丑话说在前头,免得这些人误人误己更误国。

  “多谢圣人。”

苏威拱手一礼,重新入座,他反眼看了看上首,却发现杨集默默的品茶,仿佛此事与他无关似的,根本没有多看一眼,好像自己努力争取的举办科举之权与他毫无关系、在他眼中更是不屑一顾!

  嘿,这小狐狸当真是虚伪之极。

  如果说杨集没有对朝政动心、没有夺取尚书令以前拥有的实权,苏威是绝对不信的。他是十分贪权的人,此时以己度人,觉得杨集现在对于权力显得这么安静、更没有什么作为,并不是他真的甘心当个虚高的尚书令,而是他当尚书令的时间太短,撷取权力的时机尚未成熟,可是他一旦坐稳了尚书令的位子,定然会发动疾风暴雨一般的进攻。而这,也是苏威绝对不允许的。

  当然了,苏威这种戒备和敌意并不单独是针对杨集,但凡是换作任何一人来当尚书令,他也不容许这个职务重新实化,以免影响到他的权力……除非,由他来当。

  只不过他也知道这个可能性极小极小,甚至形同于无,否则杨素死后,圣人何至于将尚书令虚设如是之久?但,人生都要有一个明确目标才行,万一哪天出现什么大变故,自己说不准真就当上实权在掌的尚书令了呢?

  “诸公,东/京洛阳那边,率先审问了一下小野妹子,得出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

就在苏威心念电转之间,杨广又向众臣说道:“据洛阳刚刚发来的急报上称,倭国本州岛的岛根县的的确确有一个盛产金银铜的‘石见银山’,而在倭国本州岛之北的‘佐渡岛’则是一个盛产黄金的宝地。这两个地方的石头闪闪发光,一到晴朗天气,更是光彩夺目、金光闪烁。可见倭国正如卫王所说那般,确实有着丰富的金银铜矿,而且极易开采。”

  大殿内一片哗然,很多人都用迟疑不定的目光投到了杨集身上,杨集是第一个提出倭国盛产黄金、白银、铜的人,而且他说产出之地与百济极近,大隋若是以百济为跳板,很多轻松就能渡到倭国本州岛。

  在他提出来的时候,大家几乎全部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毕竟杨集没有都没有去过倭国,单凭奇闻逸事来判定,说服力实在不足,要不是他的确判断出青州环渤海湾有金矿和银矿,而道王杨静又确实是找了出来,否则大家早就斥为荒谬的无稽之谈了。然而谁不料短短一两天时间之内,确凿的消息就从关押在洛阳的假使节嘴里传入关中了。

  这人莫非真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不成?否则,他怎么知道的事情的知识会有如是之是?

  迎着一双双神色各异的目光,杨集神情如常、面色淡淡,只是心中却有一种直觉:那就是杨广此时提出来,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是不安好心。他现在分明就是用倭国金银之事抢建一个政治斗争的台子,让文武百官、各大政治派系因为倭国的真金白银争斗下去,使各派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继续恶劣下去。

  亦或是可以说,这才是杨广办这场临时朝会的真正用意所在,而之前的几个议题,实则是为这一议题做铺垫。另外就是此事极有可能与军队、军事行动有关,不然他召来这么多武将做什么?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唐之表弟很给力楼顶望远 新顺1730刘钰田平 狂野北美1846葡萄无牙 大梁假太监,皇帝竟是女儿身!爆款大麦 大军师联盟 三国争霸,从做吕布赘婿开始 开局战场:我杀穿了这个世界我也不想断啊 汉世祖芈黍离 大秦开局策反秦始皇 朕只想做个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