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神都锦绣 > 第二百一十六章 卫岗乡普查

第二百一十六章 卫岗乡普查(1 / 1)

“皇家学堂”的改变用时不长,等到学堂正式开课之时,也就宣告结束了。  谢岩下一阶段的重点目标是——搞一次普查,也就是弄清楚,通过四年的努力,“卫岗乡”到底有怎样的家底?特别是自己弄出来惠及民生的东西,对乡里以及周边地区的促进作用究竟有多大?  谢岩把这项重任交给了黄一清,以及他负责的算学班,并且下达正式文书给乡里各官员以及各大作坊、商号等,还通过“卫岗日报”告诉全体乡民,务必配合,不得阻挠。至此,“卫岗乡”的全面普查正式展开……  大唐人并不懂得普查的意义所在,他们总觉得,自家有多少田,一年收入多少,那都是自己的事情,官府凭什么来过问呢?  所以,在普查刚开始的时候,除了官方衙门,在民间遭遇到了明里暗里的各种抵制,甚至能量大一点的家伙,把事情都捅到了朝堂之上,只不过,皇帝和宰相们也都很想知道,“卫岗乡”现在究竟是个什么样,故而没人理会,等于是变相支持了谢岩的做法。  对于黄一清遇到的困难,谢岩也没有给予明确答复,只是说了一句:“先易后难。”

黄一清想来想去,决定从熟人那里开始,而熟人之中,最好下手的,当然是他的准妹婿张猛了。  在平定“睦州”叛乱中,张猛立下赫赫军功,战后封赏中,得了一个从六品上的“振威校尉”官职,虽然是武散官,可好歹也算是进了大唐的官员体系,是正式官员了。如此一来,黄守义自然也得兑现承诺,同意了女儿和张猛的婚事,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程序后,婚期定在了八月,所以,眼下他只是黄一清的准妹婿而已。  既然是准妹婿,张猛对黄一清的要求自然是尽量满足,况且“冶铁作坊”是学堂名下产业,也不是他张猛个人所有的。  花了一天时间,黄一清带着学生们弄记下了整个“冶铁作坊”的产量、销售额、交税额以及雇请匠人数量等具体情况,如果在后世,这些实际都是公开数据,但是在大唐,那可都是各家的隐秘,外人几乎很难知晓。  有了第一家,后面自然好办一些,像“毕昇印刷作坊”、“制衣作坊”、“香水作坊”等和学堂有关联的,很快也完成了普查事宜。  真正的难点在于那些私人所有的商号以及作坊,而“卫岗乡”内,最大的私人东家,毫无疑问就是冯宝。  黄一清觉得自己一个人去说服冯宝难度太大,便请了许爰、常远以及现在施工队的二把手韩跃同往,即便如此,在谢岩没有答应来的情况下,他的心里还是没有多少把握。  听说他们一起来到自己府上,冯宝不禁笑了起来,他知道谢岩为何要搞这个普查,只有弄清楚乡里的所有情况,谢岩才能在后面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调整,尤其是学堂即将开始成批毕业学生后,在朝廷没有大的变化之前,乡里必须要考虑这些学生的安置,即利用学生所学,对乡里的一些产业进行升级,要么提高技术含量,要么提高质量和产量,总之是不能让毕业的学生,一股脑地跑去衙门当个胥吏,那就太浪费了。  除了对毕业学生的考虑外,普查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为将来“商税”税率改革,提供数据支持,与之相对应的是提高商贾的社会地位,只有提高商贾的社会地位以及说话的分量,才能够逐渐在社会上形成另一种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对影响一个王朝权力更迭的世家大族或者其他门阀造成制约,再加上科举和科学的力量,继而打通底层百姓成为国家精英的通道,最终形成,每个群体都可在朝堂之上拥有话语权,从而实现多方相互制衡,遇事协商解决的局面。  谢岩的远大理想,冯宝知道,却不晓得是对是错,只不过他一向奉行,谢岩去想,自己去做的原则,在自己无法断定对错的时候,都是支持。所以,对于普查,冯宝并没有任何抵触。  可支持归支持,冯宝却不打算让黄一清觉得太容易了,于是等黄一清他们坐下并道明来意后,开口道:“警官搞普查,我没意见,既然你们来找我,那就给我一个理由,我为什么要答应?”

这个问题,黄一清还真就不是太好回答,他总不能说因为大家“熟悉”吧。  “校尉,普查之事,虽说是谢县子安排的,不过黄某以为,此事颇为重要,故而想请校尉能够做出表率。”

黄一清继续道:“‘卫岗乡’从无到有,再到如今繁华如斯,历时五年不到,发展变化可谓神速,然万物变化皆有定数,且黄某觉得,凡事都是一步一步演化出最终结果,如同算学一般,每一步都是少不了的,谢县子进行普查,想必就是为了弄清楚这个过程,好为以后的乡里发展,找出更加有效的方法。”

“这个理由,勉强说得过去。”

冯宝颔首言道,随即又道:“可这是‘卫岗乡’的事,与我又有何干?”

黄一清还真被冯宝给问住了,在他的心目中,冯宝和“卫岗乡”那是一体的,可现在冯宝这么一问,等于是把自己和“卫岗乡”切割开了,但用心想一想,似乎冯宝说的也没错,一个是大唐的政区,一个是私人,二者间本就完全不相融。  那么,面对回答冯宝的提问,黄一清实在想不出来怎样回答为好,只能将目光看向许爰他们。  许爰近一个月都在家陪母亲,所以对普查一事并不太清楚,也就是在来的路上才知道一些情况,因此没打算开口说话,然而,常远和韩跃好像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两个人你看我、我看你的,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许爰只好把话题接过来道:“校尉是乡里诸多作坊、商号的东家,校尉不点头,黄兄诸多事宜根本无法开展,且校尉与谢县子乃是同窗,对于乡中事务,历来鼎力支持,此次普查,想来亦会同样支持,不知吾所言,校尉以为否?”

“许先生说的没错,本校尉的确会支持警官,但我想知道的是,普查对我来说,有何意义?又有何好处?”

冯宝说着,看了他们一下,继续道:“对我而言,你们怎么说都可以,可是,如果换做其他人呢?没有一点好处的事情,旁人会答应吗?”

听他这么一说,黄一清等全部都明白了,冯宝并不是要刁难,而是变着法的在教他们如何说服别人。  冯宝有一句话说的是对的,对于别人来说,要是一点好处也没有,那是没有人会答应的,可是,普查能带来什么好处呢?黄一清他们几个人皱着眉在那努力地想着。  事实上,冯宝压根也不指望他们能想出什么来,普查的实际意义,还不是这个时代的大唐人可以理解的。  冯宝等了半晌,没见他们开口,便主动说道:“告诉你们吧,普查有着很多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被普查的人来说,首先可以弄清楚自己名下到底有多少家当,且因为是其他人统计的,更加准确;其次,普查可以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向朝廷交了多少税?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商税’是朝廷所有税收当中的一部分,交税的多寡,等于自己对大唐的贡献多少;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通过普查,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我朝的‘商税’税率太低了,警官有了准确数字后,必定会在适当时候向朝廷禀报,而这一点,对于所有商贾来说,非常重要。”

冯宝的这个说法,让黄一清他们彻底糊涂了,如果真的是向朝廷禀报税率太低,那么朝廷必然会对商贾增加税收,那么增加税收一事,对商贾来说是坏事,又怎么可能是好事呢?黄一清非常不解,只能将此问题问了出来。  冯宝答道:“朝廷若要增加税率,那么增加多少为合适呢?太多商人会放弃经商,于国无益,太少,那不如不增加了。所以,届时朝廷必定会寻求一个合理的税率,甚至于要求商贾一起参与讨论制订税率,如此一来,不知你们可有想过,商贾的地位将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且朝廷增加税收的同时,必然会做出保护商贾合法财富的承诺,我相信,没有任何一家商贾对此会不动心的。”

“还有!”

冯宝不等他们提问,又继续道:“现在商贾每年的实际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投献’给各大豪门或者当权者,其实等同于隐形交税,只不过这应该属于朝廷的税收成为了私人所有,间接造成百姓贫困,而朝廷无力帮助的局面,那么不妨想一想,‘投献’是为了寻求保护,把这部分钱财以税收形式交给朝廷,等于是获得了朝廷保护,请问,还有哪一家比朝廷的保护更加有力呢?”

“那要是税率增加了,‘投献’依然存在,商贾们又如何能接受?”

许爰问出了至关重要的一点。  “不可能!”

冯宝以极为肯定的语气说道:“‘投献’本就不合理,也不符合朝廷利益,朝廷之所以一直睁只眼闭只眼,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朝廷并不清楚究竟每年能够收到多少‘商税’?我朝自开国以来,始终忙于四处征战,开疆拓土,加上对于商贾活动不重视,致使从未真正了解和关心过,若朝廷发现,‘商税’是一笔巨大收入之后,绝对不可能允许这笔收入的流失,只要朝廷颁布一纸政令,‘投献’之风必戛然而止,毕竟官员们可以家族名义自行经商,犯不着冒着‘收受贿赂’的风险去拿什么‘投献’,那个风险太大划不来的。”

经过这么一番详细解释,黄一清他们全都明白了,普查对于商贾们来说,果然是好处众多,相信只要把冯宝的话告诉商贾们,他们是没有理由不答应的。  “听校尉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黄某受教了。”

黄一清说着话的同时,毕恭毕敬地向冯宝行了一礼。  “吾等受教了。”

常远和韩跃也起身行礼道。  唯有许爰坐那儿一动不动,并且说道:“何必言谢?他还没答应呢。”

冯宝闻言一笑,道:“不用我答应,直接去各家作坊就成了,我已经派人通知过他们。”

“这还差不多。”

许爰说着向冯宝一拱手,道:“如此,谢了啊。”

冯宝“哈哈”一笑道:“得许先生一句‘谢’,可真是不容易呀!”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父皇,请退位 乱世武夫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