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李自成的明末游戏 > 第160章 国虽大

第160章 国虽大(1 / 1)

土财主们吃了定心丸,纷纷开始痛斥大明朝廷胡作非为。  比如徽州歙县,多缴纳了两百余年的人丁丝绢税;比如中都凤阳,戚继光都把倭寇灭完了,当地百姓仍然数十年如一日的被摊派剿寇费用……  李自成可没时间听他们瞎唠叨,这次来的人除了土豪代表还有士绅。  张岱、黄宗羲等人跟短毛聊了几句,大家求同存异,气氛还算融洽。  老张奔四的人了,连个举人都考不上,但不耽误他嘲笑大顺科举有如儿戏——录取率太高了。  李自成解释说总要给旧文人一条出路,他们除了拿个学位证书安慰下自己苦闷的心灵外并没啥实际好处。减免赋税徭役等特权是不可能的,想入仕大顺仍然需要再参加相关职位的考试、选拔。  等二十年后新式学堂成熟起来,绝大多数旧文人再没有出头之日。况且到那时大顺已经彻底站稳了,也没必要再拉拢旧文人。  大顺改革科举秉承的是术业有专攻。  大明读书人考完举人、进士就要去做官,但是他们学的课本里没有教人怎么种地、看病、盖房子、修桥铺路、治理水患、审案断案、带兵打仗、制造军械……  比如妇科圣手武之望做个医院院长甚至高升到医部尚书都不错,当然也不是说人家做不好三边总督,只是调任之前有必要进学院进修一下。但是大明没有相关培训机构和课程——翰林院不具代表性。  再说历代宰相,“汉相俱由郡守,宋相复历州郡,盖取其知闾阎之疾,与人情之练达也。而未有以文章侍从,不出禁门而进宅揆,任天下之重者。”

而大明正是——“至今入阁,拘定词林一途。”

只有诗词文章做的好才有机会入阁,可这种人能治理好国家吗?  连曾经的首辅高拱都吐槽:“内阁……其选也以诗文,其教也以诗文,则岂非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乎!”

但是,话说回来,人不可能是文理医工武全才,也没必要。因为做官也有事务官和正务官的区别。  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大明这种考上进士然后去翰林院坐若干年冷板凳,接着完全没有基层经验就出任尚书、入内阁,也有很大的先进性。  正如高拱所讲,“阁臣……平章重务,辅弼之臣也。辅弼之臣,上佐万几,无专职,而其职无所不兼。”

“平章”意为评议辨别,引申为断决处理。  阁臣并不需要插手各种具体事务,他应该做的是协调各部工作,推举选拔人才,以及在下边递交上来的所有选项中以自己高瞻远瞩的目光选择最好的那个贯彻实行。  再以高拱和张居正两位首辅为例,他们都是翰林院出身,而且同是隆庆帝潜邸时期在王府里担任过侍讲侍读。假如裕王朱载垕没有继承大统,那俩人前途堪忧。还好,两人虽然一天基层工作经验都没有,但是新皇登基后直接一飞冲天,双双入了内阁。  所以不清楚陶渊明是哪朝那代人的中青年才俊或者通过吟诗作对或者通过关系获得权力,不代表人家就一定没有能力。事实上,高拱、张居正都是有明一代极为出色的首辅。  过早的下地方历练很难说几十年后出来的是能臣还是老油条,而且内阁成员不去基层就不会过多的牵涉到地方利益,更会顾全大局。同样,他们也不可能建立一个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没有造反基础——这个相当重要。弄权可以,夺权不行。皇上让他上吊他不敢投河。  至于说他们容易脱离实际、不接地气,会被下面人阳奉阴违等等,比如会说出百姓没饭吃何不食肉糜;低收入百姓可以把空闲房子出租或者用私家马车拉个活儿……  借用一句——“战报会撒谎,但战线不会撒谎。”

上位者没有实务经验不代表没脑子。你说亩产九千斤为什么却连亩产一百斤时应该上缴的田赋都收不齐?你说五年平辽为啥两年平到了京师?各种结果摆在桌面上了还怕看不出问题?  所以张居正尽管毫无基层经验可不耽误人家实行考成法、重新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还有重用李成梁和戚继光等等。上位者应该干的是这种事情,而不是去研究在田里施鸟粪石和人屎哪个更能让农作物增产。  问题在于,统领全局的人属于凤毛麟角之辈,除了六部尚书再加上主政一地的巡抚、知府等总共才有几个人?  他们是拍板的主官,可是让谁干活呢?  仅有政物官却没有事务官相当于断了一条腿,先天残疾。大明缺的那条腿就是毫无地位可言的“吏”和世袭工匠,这是个相当庞大且非常重要的群体。历朝历代并不是故意要忽视他们,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法把这帮人真正纳入集体。  大顺改革科举的目的是接上缺失的这条腿,让朝廷和衙门用两条腿走路。  所以,李自成同样不在乎内阁首辅、各部尚书等等有没有地方经验,就算某人真说出类似“何不食肉糜”这种话也没啥,只要他们能发现问题并安排下去解决问题一样是称职人选。  张岱和黄宗羲说短毛是想当然了,再好的制度仍然要靠具体的人来执行,可人心是复杂的,这问题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孔圣人给出的方式是:用“仁”来培养他的同情心;用“义”来培养他的责任感;用“礼”来约束他的行为等等。事实证明,效果很有限。  李自成表示同意,所以大顺要另辟蹊径。总的原则就是老百姓能吃饱饭,天下就安稳了,其余都是小问题,翻不起大浪。当今条件下,解决吃饭问题相对容易。  大顺治下所有土地收归国有,百姓只有使用权,且不得自相买卖。所以即便开始有些大地主,随着阶梯税收以及遗产分给子女等措施,土地必然会分散,兼并现象不可能再出现。  十亿亩耕地养活一亿人,人均十亩地,不管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等等,折算下往少了说平均年亩产两百斤没问题吧,吃饱饭还不是轻轻松松?  拿下蒙古、辽东、西域等地,抛开暂时难开垦的土地不计,农田至少还能增长一亿亩。  因此就算大顺不开外贸,只靠本土都能混个温饱不愁。  那人口继续膨胀咋办?  我本土保护生态维持十亿亩良田不开荒了,直接移民!  李自成斩钉截铁道:“别人屯粮我屯枪,他家就是我粮仓!”

“……”张岱傻眼了。  黄宗羲颤颤巍巍道:“这个,国虽大,好战必,必那个……”  李自成笑道:“若是打一仗花费三万银子,能缴获回来三十万银子,这种仗为什么不打?”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非正常三国贴吧 寒门的逆袭之路周生邱 唐朝那些事儿 非正常三国免费阅读 重生在奥匈帝国 非正常三国无防盗 崇祯八年 非正常三国起点 醉迷红楼 寒门的逆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