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洪武生存指南 > 第124章:不知进退的老朱

第124章:不知进退的老朱(1 / 1)

破事。  朱塬懒得再理会,打发写意去安排,就开始午睡。  醒来已是傍晚时分。  这边正留白服侍着穿衣,写意赶了过来,说是拱卫司百户闻造再次返回,还有赵续也跟着回了明州。  来到花园里会客的明心堂,等待许久的闻造和赵续一起拜见,顺便奉上从老朱那里带回的文书信件包裹。  拆着包裹,朱塬问赵续:“怎么回来了?”

赵续道:“主上令职下护送大人返回金陵。”

“不差你一个啊,”朱塬笑着调侃一句,当下,前线还是有军功可捞的,被打发会他身边,又是做好了都是苦劳,做不好要吃挂落。不过,既然回了,也没办法,转而问道:“这一趟感觉怎么样?”

“能参与如此一战,职下不枉此生,”赵续也露笑容,说道:“另着,职下带去二百袍泽,还剩171人,此次也一同返回。主上念职下等人这一战苦劳,复了职下千户之职,其余袍泽也各有提拔赏赐。”

因为上次朱塬遭遇刺杀护卫不力,赵续不仅被老朱从千户降成了百户,还挨了一顿军棍。  这一趟……算是又把职衔挣了回来。  没白跑。  朱塬其实是希望赵续他们在前线能建立一些出其不意功劳的,可惜,除了乔安,其他相识的海军各部下属,都没有凸出表现。当下再想想,数十万大军的征战,除非是常遇春那种可以自己创造机会的猛人,赵续这些中下层的军官,想要有所表现,确实很难。  说着话,朱塬也拆开了包裹。  还是先找到老朱的亲笔书信,不出所料,这次是吩咐朱塬返回金陵。  以及其他不少事情。  北方那边,老朱在九月的初二日就已经离开汴梁,预计会在半月后回到金陵,也就是九月十六前后,恰好不会错过老朱的九月十八生日,当下叫天寿节。  老朱的要求是朱塬提前回去。  因为科举的事情。  朱塬被点为这一次科举的主考官,而且,他在信里也没有看到其他任命,因此,大概就是唯一的主考官。  另有礼部协助操办。  因为之前的通信,朱塬对此即使也提前有所预料,还是难免压力。  不只是因为老朱的这份信赖,还有,至少,他表面上的年龄,以及朝堂上不同势力的考虑,这么一遭的‘木秀于林’,实在是太惹眼。  招人恨啊。  这段时间,依旧是收到老朱让人送来的那份弹劾之后,朱塬一直是有所反思的。  过往大半年进了那么多,也该退一退。  毕竟当下……  还是这具身体,按照他自己的设定,年初才过了14岁生日,却已经做了那么多事情,乃至,就像之前,老朱说的大都之战,他居首功。  这么太早的巅峰,实在不好。  就像朱文正。  关于老朱和朱文正叔侄反目的这段历史,就像一本糊涂账。  可以说是确认了朱氏定鼎天下的鄱阳湖之战,朱文正在兵力绝对弱势的情况下苦守洪都八十余日,为老朱争取了集结兵力反攻陈友谅的宝贵时间,但此战之后,叔侄两个的关系就急转直下。  历史记载,朱文正因为老朱在战后封赏了其他诸将唯独漏过了他这个亲侄儿而不满,因此心生怨怼,不仅各种胡作非回,甚至还要投靠张士诚。最后被老朱圈禁,乃至一顿鞭子活活打死。  事实具体如何?  没人知道。  但,可以从某些逻辑推断。  老朱渡江后改编诸军,设立大都督府,屡立战功的朱文正以25岁的年龄,获封大都督,拥有节制诸军之权,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一年,是至正二十一年,公元纪年的1361年。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实在是过于一步到位,不得不说老朱对自家亲戚也实在是好过头,然而,却也造成了另外一个结果,朱文正,功无可封。  两年后,至正二十三年,鄱阳湖之战爆发。  朱文正苦守洪都,再立大功,然后,老朱就尴尬了。  平定陈友谅,诸将续功,徐达、常遇春等人各有封赏,但对于自己的亲侄儿,官职,已经是正一品,军职,已经是大都督,还能怎么封,直接封王?  问题是,当时老朱自己也才只是吴王。  无法封赏,只能晾着,以老朱对自家人的态度,等他登基,朱文正一个王爵肯定是少不了。  事实也是如此。  曾经的洪武三年加封宗室,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以侄孙身份,本该是郡王的爵位,但有明一朝,靖江王一系享有的,都是亲王级别的待遇,这显然是老朱把本该属于自己侄儿的那一份功劳补给了侄孙一系。  再说当时,朱文正没有等到封王的那一天,就和自己叔叔闹翻了。  历史记载中的纵兵掳掠,抢夺民女、贩卖私盐之类,其实,这些都不算事,老朱的苛刻,从来都是只对外人的,至少苛刻的尺度上,亲疏之间,超级双标,这有太多史实可以证明。  朱文正最大的错,其实就一个,心生怨怼。  按照史料记载,因为觉得封赏不公,几乎是公开场合各种怨怼的朱文正被地方按察告发之后,老朱亲自离开金陵,千里迢迢地赶到‘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的洪都,质问自己侄儿‘你想干什么’。朱文正开始顶嘴,乃至叔侄两个爆发了一场争吵,撕破脸的朱文正大骂老朱,所用言辞‘神鬼皆不忍闻’。  再然后,朱文正就被老朱带回金陵圈禁起来,期间几次尝试复用,朱文正屡教不改,最后被气急的老朱一顿鞭子抽死。  按照封建权术的角度考虑,朱文正功高震主,掌握军事大权,而当时老朱的儿子朱标等人又年幼,为了避免侄儿威胁到自己乃至亲子的地位,朱元璋一步步打压乃至除掉了朱文正。  朱塬觉得,或许有相关的因素,但,绝对不多。  因为按照朱塬阅读了诸多明朝史料后对老朱的了解,朱元璋从来不是一个善于玩弄各种帝王权术的君主,自始至终,他只是一个意外地打了一片天下并一生兢兢业业地想要把这份‘家业’传给子孙的‘老农’。  至于叔侄之间的争端。  朱文正没能得到封赏,心生怨怼,这大概率是事实。另一边,老朱一心想要除掉自己功高震主的侄子,如果真是如此,在朱文正遭遇按察弹劾后,老朱必然内心喜悦,然后直接剥去侄儿的所有职位,派人把他押送金陵,圈禁起来。  事实是,老朱是怎么做的?  放下每日处理不完的国家大事,千里迢迢地从金陵跑到洪都,质问自己侄儿:“你想干什么?”

这是一个拥有标准帝王心术的君主会干的事情吗?  不。  这是一个把侄儿当儿子养了那么多年后突然失望之极的叔叔头脑发热之后才干的事情。  整件事,其中是非对错,还是那句话,一笔糊涂账。  当下。  想到朱文正,朱塬最提醒自己的一点,就是不要让自己和老朱之间,陷入曾经的那种尴尬之中。  对于朱文正之事,老朱有反思吗?  有。  后来改制大都督府,老朱拿掉了大都督职衔,只是将左、右都督提升了一级,并列为正一品。  至于其他……  就说一个,同样也是当儿子养的李文忠,去年平定张士诚,便积功升迁为浙江行省平章,再前一步,也要功无可封了。  李文忠去年也才28岁。  可以说,没改多少。  这其实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次证明了老朱对自己侄儿的那档破事,所谓为了巩固嫡系权力的心思不会太多,否则,对于自己这个外甥,老朱也该防一防的。  再就是朱塬自己。  浑身上下一堆的正三品,在不明就里的外人看来,这是皇帝陛下对某个‘送五百年国祚’世外高人的重视,以至于任命了一个才十余岁的小少年各种显赫官职。实际是,最关键一点还在于,老朱打心底认可了朱塬是他们老朱家的二十三世孙。  自家人。  否则,老朱肯定会重用,但不会这么过头。  当然了,过头的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朱塬自己都可以不谦虚地说,他是有足够能力担任这一连串官职的,并且在过去大半年时间,用实际的结果证明了这一切。  然后就是现在。  自家祖宗在至亲之人方面是个‘不知进退’的,朱塬就只能让自己尽可能知道进退一些。  就说当下这主考官,无论如何,至少不能自己来干。  打定主意稍后回信说一说这件事,朱塬继续读信。  接着就是另外一件事,还是人事安排。  之前就确认自己肯定要回金陵,上一封信里,朱塬主动和老朱提起,比如下一任营海使的人选,以及对现有营海司衙门的一些人事相关。  朱塬想要卸任。  这也是最近悄然反思之后的结果。  要退一些,再退一些。  反正,营海司的框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成,换个人来,只要不乱搞,出成绩是肯定的。甚至,哪怕乱搞,毕竟来日方长,也不是没有弥补的机会。  朱塬想的就只是自己退一退。  说起来,回到这个时代,除了最初的那一段时间,为了那本《天书》相关,为了得到老朱的认可,朱塬可谓绞尽脑汁。  老朱提前看了《天书》,事情揭破,度过了穿越之后最大的一个门槛,如果不是紧跟而来的经营海洋之事,朱塬差点就要陷入迷茫。  然后呢?  两世为人,曾经该经历过的该享受过的,都已经有过,没什么遗憾,也就没有了太多心思。  至于传统穿越者的建功立业啊改变历史啊哪怕是没什么野心地隐居种田偶尔装一装世外高人啊,朱塬都没想过。  什么都没想。  这很大程度上是朱塬个人前世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朱塬一直都很喜欢曾经明朝杨慎的那首词,特别是其中那句‘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都是要成空的。  朱塬的性格,前世不止一个身边人说过,好听些,叫透彻,不好听一点,叫凉薄。  如果没有这次穿越经历,曾经作为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朱塬会按部就班地沿着本来的道路一步步走下去。  回到这个时代,数百年的时空隔膜,很大程度上放大了朱塬的某些性格,以至于,他对于身边的人和事,骨子里都透着一份冷淡。就像开始的开始,初次醒来,本能地求活,但,另一方面,如果没能活下去,其实也无所谓。  现在,同样没那么所谓。  过往大半年一切的所作所为,只是曾经的人生经验,在自己推着自己往前走。当下想要退一退,同样是曾经阅历积累后的一种选择。  权力啊。  朱塬一身的头衔,对于一般的街头百姓,不明就里,或许只会觉得是头衔,一个大官。但,越是靠近朱塬的人,越明白,这一系列头衔代表着什么。  生杀予夺。  就像午睡前的那件事,朱塬只是随口吩咐,下面人就能把事情翻倍做好。  还有,再如当初来明州时携带的老朱那把佩刀,那是真能杀人的。  过往几个月,因为朱塬的缘故,直接或间接,他很明白,其实已经死了很多人,然而,他一直都没有动用过那把佩刀,但,他也清楚,从来没人敢轻视那把佩刀,以及可以动用那把佩刀的某个少年。  权力的感觉,很好,但,如果沉溺其中,遭遇反噬也是迟早。  明心堂内。  最新的这封信上,结果是,老朱再次‘不知进退’,给出的回复是让朱塬继续保留营海使的头衔,除了将营海司的衙门顺势搬去金陵,其他,一切照旧。  照旧,也是朱塬的提议。  朱塬大致说过来时跟随的三位郎中,刘琏、姚封和方礼的情况,优点缺点都点明,结论是三人暂时都不适合统领全局,需要老朱另外选派臣子过来顶替自己,对此,朱塬也不讳言,最好是一个能够‘萧规曹随’的大臣。  朱塬不害怕营海司的局面会被搞砸,但,如果能不被搞砸,当然也是最好。  老朱的答案是,我不选!  亲亲的宝贝二十三世孙,你接着干。  好吧。  稍稍斟酌,这个暂时不放下。  另外,朱塬想放下的,还有从明州卫改编而来的营海卫指挥使,以及东南转运使和东南按察使之类。  老朱对此只来了一句回去再说。  不但没能放下,甚至,还加了一个。依旧是正三品,海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就是说,除了一堆文职,朱塬的军职,从之前的正三品营海卫指挥使,变成了正三品的海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兼营海卫指挥使。  这……  朱塬明白,这是老朱想要让自己回到金陵后,可以更加全局性地插手海军都督府各项事务,目标当然是建立一支更加强大的海军。  但……祖宗啊,您就不觉得,这实在是有些过头了吗?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乱世武夫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 超品姑爷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