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中的陶渊明,脱下官服,解下官印,飘然离去。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逃离官场的生活后,陶渊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畅快。】 天幕一转,只见换上了葛布衣衫的陶渊明一路沿着落英缤纷的小径登上山坡,只听得一声长啸,便有说不尽的肆意酣畅。 画面再变,陶渊明在溪流边上又是吟诗,又是钓鱼,好生快活,尽显风流。 朗空星垂,天幕如缟素一般的光华落在苏轼的身上,他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天幕。 “陶公这一去,算是彻底放下了。”
看到自己的偶像终于过上了想要的生活,苏轼欣慰地捋了捋胡须。 东汉 “孔明先生……”刘备忍不住打破了诸葛亮的沉思,生怕天幕用美好的田园生活把诸葛亮拐跑了。 诸葛亮回神,仔细打量对面端坐的刘备。 这位戎马半生的老革此刻却颇为忐忑,虽然他的身躯依旧伟岸,腰背依然挺直,但是越来越多的皱纹爬上了他的额头,头发也愈发斑白,这些无疑都在证明,刘备已经不再年轻了。 与其他逐鹿天下的诸侯相比,打了半辈子仗的刘备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势单力薄,驻扎在新野县,没地没兵没粮,虽然麾下有诸多猛将,但看起来翻不起什么大浪,不是什么明主。 但是刘备是一个真正的仁德之君,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相信刘备和他的志向是一致的。 虽然躬耕的田园生活很美好。 然而……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乱世之局岂能独善其身? 想到这,诸葛亮从容一笑,不慢不急地说道:“将军请看,自从董卓作乱以来,英雄豪杰乘势而起……” 刘备的眼睛越来越亮,对眼下的局势豁然开朗。听着诸葛亮的阐述,一个能够“兴复汉室”的战略在刘备的眼前徐徐拉开了帷幕。 【由于心情实在畅快,陶渊明只觉得生活明朗,万物可爱。畅快到什么地步?他一口气写了六首《归园田居》。】 天幕一一把《归园田居》六首诗列了出来。 【除了描写美丽的田园风光外,还写了很多田园的相关生活,比如田间耕作和乡里乡亲的交往】 音乐适时变得欢快,画面里出现了一派和美的田园风光,升起袅袅炊烟的村落,野花为路的小道,蜿蜒田间的小溪,农人们身处其中,或田间劳作,或互话家常。 “陶翁啊,你家田里的桑麻种的怎么样?”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拄着拐杖在田埂上笑眯眯地问道。 两家的田挨在了一块,只不过对比鲜明,一边欣欣向荣,一边杂草丛生。 “哎……种的不太好,杂草忒多。”
陶渊明有些羞愧,唉声叹气地回应。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可见陶渊明在农活上并不精通。但是陶渊明不改其乐,每天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只见天幕里的陶渊明扛着锄头,天还没亮出了门。直到晚上,月亮出来了他才回家。 没有想到天幕直接把自己未来不善农活的事抖落干净,年少的陶渊明脸一下子变得通红,热气从头蔓延到脚,恨不得在地上挖个洞把自己埋进去。 未经历过社会毒打的他此时还是有些骄傲在的。 太过分了……未来的自己怎么连这种事情都要写诗啊,写诗也就算了,还被人当众念出来。 这下所有人都知道他种田不行了。陶渊明哀叹。 “哈哈哈哈哈……”他的头号迷弟首先不给面子,大笑出声。 苏轼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一边揉眼睛一边对张怀民说: “怀民兄有所不知,每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其实我也赞同天幕的观点,觉得陶公写的非常有意思。”
“哦?从何说起。”
张怀民颇有兴致。 苏轼莞尔:“你看这(其三),种豆南山下作为首句无功无过,但是紧接着就是草盛豆苗稀,一般人可能会认为接下来就要哀吟了。”
苏轼先是模仿了普通诗人一脸哀愁的情态,然后继续说道“但是陶公呢,对此他并不感到忧愁。他写自己夙兴夜寐,写每天都出去看顾农田,即使种的不好也没有消磨掉他的乐趣……” 说到这里,苏轼长叹:“可惜陶公这样的人千年以来只有他一个,像他这样质朴纯粹的人真的太少了。”
天音悠悠,继续讲述: 【远离世俗的生活,让陶渊明真正的找到了自我。这场旷日已久的,志向与本心之间的交锋,终于以本心的胜利告终。但陶渊明一刻也没有远离过现实,与之相反,他更加热爱自己具体的生活。】 【左手锄头,右手笔头,鸡鸣桑树,狗吠深巷。眼睛看见的,耳朵听到的,万物可爱,只要是令他心中有所感悟,他都一一记录下来。】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有酒,想喝就喝,可喜可贺,写诗记之。“方宅十余亩,草屋□□间。”
有家有田,生活幸福,写诗记之。“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耕好地,读本书,写诗记之。】 画面飞速流转,展现了陶渊明归隐后的种种情景。 大秦 “要是六国之人都能像陶渊明这般安分守己该有多好。”
肃穆庄严的宫殿内,秦始皇斜飞的英挺剑眉下,眸光微微晃动,似是若有所思。 赵高立侍于旁,闻言谄笑道:“陛下多虑了,六国不过区区余孽作祟,派将军剿了便是。”
秦始皇不可置否,反正有他在,大秦是不可能乱的。 扶苏…… 想到自己那个被淳于越教得越发不明所谓的儿子,秦始皇的心情直转而下,越发差了起来。 宋朝 “子瞻,要不咱们归隐算了。”
张怀民看到陶渊明归隐后的神仙日子不禁有些艳羡。 苏轼白了他一眼,心知无论是他还是自己都没那么容易放弃仕途归隐,在本心与志向之间作斗争的人,何止是陶渊明一个呢。 虽然苏轼自己经常提着要退隐,但是在他心里志向却是重过本心的…… 未等苏轼回话,天幕又变了。 之前可以说一直是陶渊明的独角戏,这次却是出现了一个面容疲倦的妇人。 妇人的脸庞上充满了岁月的沧桑感,皮肤很粗,依稀能看见早年面容妩媚的影子,但比之陶渊明,还是要老上许多。 这是一个明媚的日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陶渊明正静静地坐在柳树下弹琴,衣衫朴素,眉目温润,眼眸里盛的是云淡风轻,是超然脱俗。 岁月不曾苛待他,即使不可避免地多了皱纹,也只是让他看起来更加成熟,而不是老迈。 妇人看着自己风华依旧的夫君,默默叹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