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羽走后,大厅里众人闲聊了起来,接着刚才的喜庆气份,无论老少大家都是满脸笑容,谈论着刚才的场面,讲述着刚才唐骁峰的尴尬窘态。是欢声笑语不断,一派喜气洋洋的氛围。
而在众人都高兴的闲谈着的时候,却有一个人并不开心,甚至是有些后悔和懊丧。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周乐儿的前男友,钱仕豪。钱仕豪刚才见了周乐儿的一身打扮,也禁不住一时心神荡漾,被周乐儿的美色所引,有些后悔起了之前的决定。心下转念想着怎么样和周乐儿复合的事。 这时,一直坐在那里的唐应,实在是憋不住心里对杨家的好奇了,杨家什么背景,在乡下竟然有如此豪宅,而且看的出见过面的杨家这几位老爷子,个个气度不凡,一个乡下小村落,出一两个这样的人物或许不难,可来到这里看到的杨姓人里,不少人都有一股特殊的气质。而且据杨仓老爷子说,这个村子里所有人家都姓杨。是一宗一族。而且这个村子里的人,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一般寻常乡村。 于是,唐应便带着种种疑问,对着坐在上首主位的杨孟章老爷子问到:杨爷爷,敢问一声。我到咱们村见到咱们村里众人都与众不同,堂上您们几位老爷子,更是气度不凡,还有这杨家大宅,更是金碧辉煌,庄重肃穆。想必祖上必定不是寻常人家吧? 其他同学们,听到唐应这样一问,都竖起了耳朵仔细地听着。众人对杨家好奇的成度,并不比唐应小。现在唐应问出来了,大家自然想听个究竟。于是纷纷附和着唐应的话说到:就是,杨爷爷,您就讲讲吧,您就说说吧··· 就见坐在主位上的杨孟章老爷子,手捻着胡须,面露笑容另一只手摇了摇,才说到:什么气度不凡,我们都只不过是这一方乡村里的普通人罢了。至于说到我们祖上或许有些来头,也只是一些传言,实证书据太少,难以为据。就说说那些传言吧,那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这里一说,你们一听就罢了。不要当真。 众人听了杨孟章老爷子的话,对杨家得的好奇心更胜了,这位杨老爷子能够这样说,这其中必有蹊跷,说是传言,没准就是真相也说不定,··· 杨孟章老爷子看了看杨孔真老爷子,说到:真叔,这里就你岁数最大,要不你给大家讲讲。 杨孔真笑着摆了摆手说到:算了,昨天我折腾的够累了,现在还没缓过劲来,你就让我在这坐着,喝喝茶,养养精神吧。你和孟仓给这帮娃娃们讲讲就行了。就别折腾我这把老骨头了。 杨孟章又看了看一旁的杨仓老爷子。杨仓倒也干脆,直接说道:行了老弟,作为咱们杨氏一族的族首,你就能者多劳吧,哈哈哈。 杨孟章看了看门外阴沉的天地,绵绵的细雨。心思好像飞回了那久远的年代。 就听杨孟章慢慢的说到:那要说到很久很久以前了。那是北宋中后期,据说祖上曾经是跟随过边关大帅杨景的杨家子弟。由于那一部分的族中记载,在多年的战乱中大部分遗失了,只留下一些残本断片根据这些残本断片推断,祖上应该是杨氏嫡系近支后辈。有本残卷曾记载祖上受到边关大帅杨景,指点武功和兵法战阵数年。据此推断,应该是杨元帅比较看重的族中后辈。在边关大帅杨景故去后,祖上一直留在抗辽一线,又是几十年后,随着宋庭的腐朽,边关兵备废弛,权佞当道祖上的后辈虽然能力超群,却因那些年没有战事,遭到排挤。便生出了辞官归隐的心思。 于是兄弟三人便辞官携家眷,离开了边关前往内地。过了狮城来到这金鸡城附近,见到这里有这样一块高出周围很多的蛮荒高台,看此地周围沟水环绕自成一域,且沟水延年不失。倒是个好地方,这里就是任他洪水滔天,或是连年干旱,这沟中水也很难干涸。于是便决定在此地居住下来。据此地附近村落的人讲这片高台上,充满了诡异离奇,常人在这里很难待久。概因为这三兄弟都是战阵中存活下来的人,都是从尸山血海里活过来的,并不惧怕这些。于是一家三兄弟携带家眷便留在了这里。 起初的时候,三兄弟在这高台上修造房屋时,确实在这里遇到了一些玄异,几乎断绝了这一支的后辈族人。好在三兄弟都非常人,在几次经历中,下一代人中只留下了老三家的独子,和老大老二家的三个女儿。可是自此以后,这一脉杨氏族人也就顺利了起来。这个三弟家的独子,便是我们渡台杨氏的开山之祖名杨宣,字隐昇。 等到蒙古人入侵此地时,老祖带领族人以神鬼之术加上本地的传说,在这里安定了下来。又是几十年后,到了元末传到杨季臣老祖这一代,杨季臣老祖早年间出外闯荡,看多了民间疾苦,杨季臣老祖决定加入推翻蒙元的洪流当中。起初杨季臣老祖追随刘福通,后来跟随朱重八建立了大明。因为杨季臣老祖是明王旧部,不属于淮西嫡系,虽然从最底层依靠军功,爬到了卫指挥使司同知一阶。却因为早年间早战场上东征西讨,落下了一身的病痛。此后时间不长因病辞官,回归了故土。 然而此时故土的渡台之上,已经没有几个杨氏族人了,只剩下了十几个老弱病残难以在撑起杨氏的一片天地。其他那些青壮年族人,因连年的战乱,死的死,逃的逃,这里已是一片荒凉。杨季臣在外漂泊大半生,却无子嗣,虽然辞官后颇有些家资,可家乡再无几个亲故,让他感到不胜悲凉。 然而让杨季臣老祖更加心酸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他的结发妻子早在前些年就已经故去,如今他是孑然一身,也已经四十几岁了,为了生下个一儿半女,杨季臣老祖又续了弦,娶了三房姨太太,可是六七年下来,这几房姨太太却没能给他生下个一儿半女。 万般无奈之下,杨季臣老祖四方寻医,八方求神,终于在杨季臣老祖五十三岁这一年,来了一个神人。这个人非僧非道,却是一位天文地理无所不通,阴阳五行术数珠玑无所不晓的高人,高人告诉杨季臣老祖,因为他前半生杀人太多,直接死在他手上的人,没有一万也不少于七千,因此戾气太重,伤了天合,想要子嗣难了。 除非杨季臣老祖按照他说的方法做,并且让他在后背儿孙当中任意挑选一人,在这孩子十岁的时候,让他带走,他便可以让杨氏一族自此昌盛。还说这个世界上,也只有他可以做到,换第二个人,也做不到这一点。 起初听了这话,杨季臣老祖并没有在意。可是在那个人显露了一手神通之后,杨季臣老祖却是相信了。此人要求季臣老祖以后有生之年不可再食荤腥,要把村庄重修,按照南北大街为轴,东西大街铺开,村落要成正方形状。再把老祖心爱的那条五钩神飞亮银枪镇在村中,以此枪为阵胆沿南北,东西大路西北角,留下一块南北长四十二丈,东西宽二十八丈的空地,把老祖的宝枪按照他指定的位置,方式埋在此地。 还要求以后这里的杨氏一族,只可参与抵御外掳之战,切不可参与内部之争。但凡遭遇灾荒必定要广施恩泽,保一方无虞。之后又为杨氏一族在这渡台上重选了祖地坟茔。还告诫老祖,以后这一脉杨氏族人每代执掌这必须是嫡长为尊,如嫡长因抗击外虏战死,则可由其弟接掌。如以后族内争斗必须严惩,参与争斗者皆不可传一族之大任。······ 那个人交代完毕后,拿出两个药瓶,其中一瓶有一粒紫丸,另一瓶中有三粒黄丸,紫丸老祖服下,四十九日后方可行房,黄丸让几位夫人服下,不出三年,必有九子送丧。说完以后那人一下就消失不见了。老祖杨季臣才知道这是遇到神人了,自然膜拜,一切按照那位神人所言。 结果还真是灵验,第二年,续弦的大夫人十月怀胎,生下一子,又是八个月后,两房小妾又生二子。自此杨氏一族又渐兴旺。没几年人丁便不再单薄 就这样杨季臣老祖因伤痛得福,不但在后来洪武兴狱中保住了自家姓命,而后来也是子孙满堂,安享乐天年。自此后杨季臣老祖深入检出,在这度台上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自杨季臣四十四岁辞官回乡。到老祖寿终又享了三十三年的清福。杨季臣寿终之日,不算战死在征鞑靼中的儿子,果有九子送丧。 老祖寿终之日,对长子杨祥祯说到;让祥祯先祖尽力去找回原来渡台上离散的族人,如族人不愿再回来。也不要断了联系。 自此杨季臣老祖,便被我等渡台后辈尊奉为中兴之祖。到如今我们这一代,已经传了十五代了。这四百多年下来,这渡台杨氏族人已经近二十万众,遍及大江南北,光是族人聚居众多,建立了传嗣宗祠的就有六大分支。在过十来天,就是每五年一度的渡台杨氏的大族会了。那时候各地建了分支宗祠的族人都会派代表队来。 一旁的杨仓老爷子感叹道:是啊,这大族会也是这十多年才又恢复的,这之前可是间隔了三十来年没有召开过,今年的大族会,也是恢复族会后的第三届大族会。我能赶上,就不知道下一次我还能不能赶上喽。 听到杨仓这样说,杨焱连忙走到杨仓身旁安慰着师父说到:师父,您这话就不对了,堂上坐的您老几位都能长命百岁的,再活他个二十几年没问题,您可不兴这样说了··· 杨仓爱惜的拍了拍杨焱的肩头说到:知道你小子的心思,我只是有感而发而已,没啥大不了的。都活了这把年纪了,这些早就看淡了。倒是你们这些娃娃,可要听真切了,你爷爷后面就要讲咱们这宅子的由来,和咱们杨家人是怎末一代一代和外敌战斗的,尤其是六十年前,咱们杨氏一族村里的兄弟姐妹们和倭狗子不死不休的战斗。 杨孟章喝了口茶,叹了口气说到:哎。这世上很多事情好像都是安排好的。无论是帝王将相亦或是贩夫走卒,给你安排好了你该做的事,你就不会再去胡思乱想,触及到那不便常人知道的一层。 就像杨氏的先祖们一样。自杨祥祯先祖那代开始,就又有子弟效力于军中。在靖难之役后,家族子弟便通过老祖杨季臣在军中的关系,进入了军队中层。当年朱能南征,有咱们族中子弟,后来朱棣征漠北,杨祥顺,曾效力于中军,杨祥镛效力左军不幸战死。 在以后征瓦剌,战鞑靼杨氏族人后辈光是在成祖朱棣时代就战死了七人。然而,到了第三代杨福纲先祖这一代,家族人丁真正的兴旺了起来,光是嫡传一脉就有兄弟十三人,加上唐兄弟有近两百人之多,在之后跟随于谦参加了北京保卫战的人战死的就有二十三人。也是在这一次鏖战之中,杨氏子弟多有战功,代宗朱祁钰亲班圣旨对杨家大肆嘉奖,并赐地封宅,建起了这座宅院,并把整个渡台赐给了杨氏一族。在此之外,还在台下赏赐了土地一百顷。自此这渡台杨氏开始了鼎盛时期。 又是百十多年后,崇祯临朝,袁崇焕抵御满清,杨氏子弟追随当时的袁督师近十年拱卫着大明,但在当时杨氏子弟多是担任的中下层军官,名不见经传,事不传阵外。到后来袁崇焕被杀后。杨氏子弟心灰意懒大部分回到了渡台,也有一部分就此行走于天地间。 满清后,渡台杨氏的再无人为官不少人经起了商,开起了武馆,干起了镖局。杨仓老哥父子几辈人就一直从事镖局的行当。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实在混不下去了,三五年在张家口参加了二十九军。后来因为杨仓哥功夫好,在赵师长麾下很短时间内就成了一名营长,三七年喜峰口,南苑的战斗他们都参加了,后来他的部队被打的就剩了几个人,撤下来后他们就进了山,至于杨仓老哥后来是怎么参加了八路军怎么抗日打鬼子的,有时间了让他自己说吧。 咱们还说大院里这边。 杨孟章老爷子刚说到这,杨显旺走了进来,对着杨孟章说到:三叔,咱们那边饭好了,您看吃饭呢还是等会儿呢? 杨孟章那看了看大家,说到:好了,咱们就先讲到这,后面有时间了,我再给大家继续讲后面的事,咱们先吃饭,今天是乐儿丫头认亲的大日子,咱们不能把饭点耽误了。说着话杨孟章站起了身,率先往内院走去。 看着听杨孟章讲杨宅往事的众人意犹未尽的样子,杨苍老爷子说到:好了,别愣着啦,今天有好的还不赶紧的,想听唠叨这些个陈年旧事没关系,要是下午还下雨的话,吃完饭咱们休息一会儿,接着讲。我们这些个老家伙,现在也就是靠着想想当年这事儿,一天天熬日子了。既然你们爱听,就讲给你们听。不过听故事也要先把肚子填饱吧,走吃席去喽。 几位老人在一帮青年的簇拥下往饭堂走去。 天空依旧阴沉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依旧下个不停。酒足饭饱的众人回到自己的房间,这一觉睡的是真香,都说随雨好入眠,看起来此话倒是真的。直到下午四点来钟,人们才从梦里醒来。当看到外面的小雨依旧,很多人又想起了上午杨孟章老爷子那没说完的往事。 时间不长一大帮人在二堂大厅里,找到了正在喝茶聊天的几位老人。纷纷央求着杨孟章把没讲完的那半截往事讲完。 杨孟章点着头说到:好,既然大家想听,我就和你们唠叨唠叨,这些个事以后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话说到我父亲这一代,娶了个有本事的媳妇,也就是我母亲。由于父亲容易意气用事,早年年轻斗狠和人比武伤了脏腑,所以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好。在我十六岁那一年,也就是三五年的春天,那年我大哥杨孟珏二十二岁,在桃城中学堂校长的推荐下,去北平大学求学。我和二叔顺道也去北平,这是族里让我接手一部分家族在北平的产业,从中跟着二叔历练学习。 去了不久之后大哥就受新思潮的影响,加入了青年团,自那时起我也逐步的受到了大哥的影响,利用我的便利条件,开始为大哥他们那帮人做一些工作。大哥他们的行动是很隐秘的,那时候他们除了上学之外,就是参加什么集会,这年的冬月北平的天气特别的冷,可大哥他们的工作热情却是异常的高涨。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就一二·九。 就这样在新奇和紧张中,又过了两年,大哥成为了他日思夜想的那群人当中的一员。这一年的七月开始,是一个让无数国人痛心疾首,又义愤填膺的时间节点。七月七日小鬼子发动了卢沟桥事件,全面抗击日倭开始了。 时间不长北平就沦陷了,那时候城里乱的很,小鬼子天天抓人,弄得店里的生意都是开一天门歇两天业,大家过的都很艰难。好在的是老家还有地,光是那些地维持族里的开支,也算够用。那时候我父亲病重,母亲来信让我们兄弟回趟老家,由于那段时间大哥他们的事情比较忙,我又被大哥拉着帮他们做一些工作,就这样回家的时间一拖再拖,就到了腊月,临近大年的时候我们才回到老家这里。 这时候父亲得病已经很重了,早已经卧床三个多月了。转过年没出正月,父亲就过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