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三百一十三章:想想赵宋的下场

第三百一十三章:想想赵宋的下场(1 / 1)

“太子驾到!”

  就在兵部众官员听了齐泰的吩咐,纷纷出言告退,还未离开值房之时,门外响起了宦官昌盛的声音。

  “臣等拜见皇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千千岁。”

  以齐泰为首的兵部众官员连忙整理官服,主动按品级依次排成两队,躬身作揖行礼道。

  “兵部听旨。”

  太子朱瞻域走进值房,俯视着兵部众官员说道。

  宦官昌盛、刘敬忠眼疾手快,一左一右躬身上前,缓缓展开圣旨。

  朱瞻域左手负于后腰,右手轻按着面前的诏书,高声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今裁撤兵部武选司、职方司、车驾司、武库司,增设武备署、警安署,分别由左、右侍郎主管。”

  “武备署下设邮驿局、民兵局,警安署下设警安局、移民出入局、海事缉私局、警卒资格局。原退役军休局移至兵部武备署之下。”

  “每局各设郎中二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三人分理局事,郎中、员外郎、主事品级不变。”

  “邮驿局掌天下驿站、递运所与急递铺之事,各省府衙门设分局理事。退役军休局职权不变,负责安置退役将士之事,各省府衙门设分局理事。”

  “诸都督府从各卫所选拔军士,凡落选之卫所兵一概划归为民兵,由民兵局统筹管理。民兵农时则耕,闲时练习,有兵事则用之;事平,有功者一体升擢,无功令还民。在天下各省府设置分局理事。”

  “警安局负责原刑部、地方官府中有关追缉嫌犯、捕盗之事,在天下各省府县衙门设置警安分局。”

  “移民出入局执掌大明子民移居海外藩国或藩国、属国、外国之民移居我大明之事,各沿海府县、边疆府县皆设分局理事。”

  “海事缉私局负责广州、泉州等各处市舶司官民走私缉拿之事,在各处市舶司设立分局理事。”

  “警卒资格局负责警卒的招募、审查、认定、清退、致仕之事,在各省府衙门设立分局理事。”

  “各署局详细职权及相关律令见《乾熙二年兵部署局管理条例》。钦此。”

  “臣等接旨。”

  齐泰、陈洽、杨荣等兵部官员躬身齐声道。

  “齐尚书,此乃《兵部署局管理条例》。”

  朱瞻域从左边袖袋里掏出一本不算太厚的线装书,递给了齐泰,同时说道:“父皇特地命孤嘱咐你,务必要求兵部各署局官员牢记《条例》,一切按《条例》行事,不得以不清楚所在署局职权为由,相互推脱,不办实事。”

  齐泰躬身收下道:“微臣领命。”

  朱瞻域点了点头,然后转身向门外走去。

  “臣等恭送太子殿下。”

  齐泰等人再次作揖行礼道。

  待朱瞻域的仪仗队彻底消失在兵部众官员的视线之后,他们不再掩饰内心的喜悦之情,脸上纷纷露出了笑意。

  车驾司郎中朝着齐泰拱了拱手,忍不住恭维道:“齐公果然料事如神,陛下旨意现在就到了。”

  齐泰报之以微笑,并没有接话。

  他与其他六部九卿等少数人,早就知道了朱高煦要改革兵制,如今不过是按部就班的推行罢了。

  刚才太子朱瞻域交给他的《条例》,里面有不少内容就出自齐泰之手。

  之所以这段时间没有走漏消息,那是因为朱高煦一再对众心腹文武强调,不能对外透露半点。

  解缙、方孝孺都不知道,更何况其他六部郎中、主事等官员。

  别的不说,就说裁撤兵部四司之事,若事前走漏了消息,齐泰相信这四司的官员敢联名死谏。

  如今木已成舟,这些人想反对也来不及了。

  更何况,旧的四司没了,却新设了邮驿局、民兵局、退役军休局、警安局、移民出入局、海事缉私局、警卒资格局等七个局。

  这兵部七局,仅听其大略职权,也知道皆握着实权。

  而且每局设郎中二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三人分理局事,七局加起来比原先四司多出了六个郎中、三个员外郎、九个主事。

  相比之下,兵部虽然失去了调兵权与四个司,但却新增了两署七局,总体职权是得到了扩张的。

  “这七局郎中、员外郎、主事该由何人担任,尔等且议一议。”

  齐泰行至正堂坐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朗声说道。

  另一边。

  太子朱瞻域宣旨完毕后,打算回武英殿向朱高煦复命,却在殿前遇到了刚出殿的新城侯张辅。

  张辅自然恭恭敬敬向朱瞻域行礼。

  朱瞻域与张辅寒暄了几句,便目送对方离开,然后才走进武英殿。

  “新城侯此来,乃是想向朕讨一个云贵都督府军参总督的差事。”

  朱高煦看见朱瞻域在殿外与张辅说了几句话,知道朱瞻域大概在想张辅为何而来。

  因此,他不等朱瞻域发问,就主动将此事说了出来。

  “父皇答应了?”

  朱瞻域试探着问道。

  朱高煦反问道:“你希望朕答应还是不答应?”

  “依父皇令旨,每个都督府皆设从一品军参总督、军政总督各一名,共同掌管本部军事。”

  朱瞻域道:“其中军参总督掌作战指挥之权,此乃调动兵力之权。其节制着四军兵力,每军兵力不下于三万人,这种规模的战斗指挥,新城侯有过经验,应该可以胜任。因此,儿臣以为可以任命其为云贵军参总督。”

  交趾设省之前,由南征主将盛庸兼任着交趾都司的都指挥使。

  永乐五年,朱棣下诏郡县安南,设置交趾三司后,张辅是第一任交趾都司的都指挥使,所以他有指挥数万兵力战斗的经验。

  都指挥使是正二品武官,云贵都督府的军参总督是从一品,等于升了一级。

  “不错,让新城侯去做云贵军参总督确实合适。”

  朱高煦点头道。

  “父皇,儿臣心中有些疑惑。”

  朱瞻域忽然道。

  “说。”

朱高煦道。

  “父皇改革兵制之前,兵部除了掌握军令外,也有让文臣控制军队之意。”

  朱瞻域道:“当年太祖皇帝把大都督府一分为五之后,为的是限制武将掌握的兵权。永乐年间,地方镇守或命将出征,武臣为总兵官之外,皇爷爷皆派文臣提督军务。”

  “如今父皇将兵部掌调令之权,移交到了大都督府军参部,是否算是打破了皇爷爷‘以文制武’的常制?”

  历史上,兵部官员以文臣身份外出提督军务的情况十分普遍,从永乐朝开始一直到明末,皆为常制。

  明中后期五军都督府失去了参政、议政权,由“总内外诸军事”的中枢机构变成处处受制于兵部的单纯执行命令的机构,则是一分为五背后都督府实权削弱殆尽的事实。

  五军都督府权力的削弱和兵部权力的加重,表明明朝的军事领导体制一直沿着以部制府,以文制武的方向变化着,也表明明朝的军事领导体制渐趋于统一,统一于文官的兵部。

  在朱高煦看来,军队应该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因为只有高度的集中统一才有较强的战斗力。

  从这个角度上讲,明后期五军都督府权力的削弱和兵部权力的加强是一种进步,对增强军队战斗力有利,而统一于文官的兵部又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当然,这种领导体制并不完善,兵部对前线指挥干预过多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军队战斗力在文官的领导下,并没有增强多少,武将的地位与日下降,甚至沦落到跪拜同品级文官的程度。

  “想想赵宋的下场,你就知道文官掌握军权的可怕后果。”

  朱高煦耐心解释道:“大都督府不过是个名头,执掌军参部、军政部的左、右都督并无实权,毕竟大都督府不是左、右都督两个人说了算,还有其他五个都督及各司指挥使。”

  “虽然军参部在战时享有最高指挥权,但其指挥权将在战时自动下放给每个都督府。”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超品姑爷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父皇,请退位 乱世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