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中军大帐之中。 “庆耀,说说你是如何发现瓦剌重骑的。”
朱高煦抚须道。 “是。”
庆耀恭声道。 于是,他把自己的分析与具体的布局、操作说了出来。 据探知,瓦剌重骑兵有八百余人,每人除了配有一匹战马之外,还有从马三匹。 人饿了可以吃干粮,渴了可以喝水袋里存的水。 可是马饿了,除了要吃马料之外,也要饮水。 然而,脱欢为了凝聚人心,抵御明军,选择了坚清壁野,在和林城方圆三十里之内的河水、井水等水源里投了毒。 因此,这八百重骑兵只能远远的躲在和林城三十里之外。 明军为了寻找水源,肯定也会到三十里外的地方巡视。 而八百瓦剌重骑兵若要隐秘的藏起来而不被明军发现,至少要符合一个最根本的条件,那就是足够远离和林城,如此才能躲过明军斥候的探查。 但又不能太远,太远的话,长途奔袭作战无法发挥出重骑兵的优势。 所以,庆耀就派出两队斥候骑兵,撒网一样在和林城三十里之外、六十里之内的地方,寻找森林、山林、树林等一切可以隐藏骑兵的地方。 除此之外,庆耀认为瓦剌重骑的首领为了刺探和林城内的情况,必定会派出若干名探子。 这些探子要定时查看和林城内有无燃放烟火信号。 虽然光的传播速度特别快,但是空气里有很多肉眼不可见的东西,这些东西会阻碍光的传遍。 脱欢命令手下工匠特制的烟火,在燃放后爆发的光芒,最多也就能传到七、八里地之外,再远就看不清。 于是,庆耀又派出一队斥候骑兵在和林城外十里左右的地方来回巡视。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 当派出去的斥候发现瓦剌重骑的探子之后,庆耀心中就有了八成把握,觉得脱欢应该是真的留有后手。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庆耀没有让斥候紧跟其后,而是保持着足够安全的距离,只是为了摸清瓦剌探子从何处而来。 原来,在和林城西南六十里外,有一处山脉,即燕然山脉(杭爱山脉)。 燕然山之中有山谷,乃是隐藏骑兵的绝佳之地。 最重要的还有一点,为了保存足够的体力,那些战马不可能一直披着重甲。 瓦剌骑兵也不可能一直身披重甲。 在没有到重骑兵冲锋范围之内,他们都不会急着披上重甲,否则长途奔袭,等按计划到了和林城外截杀朱高煦的时候,他们的战马也好,人也好,都已经精疲力竭了。 这就是重骑兵需要从马的原因。 从马可以托着铠甲,减轻战马的负担。 “你又是如何全歼瓦剌重骑的?”
朱高煦接着问道。 至于消灭这些瓦剌重骑兵,对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的庆耀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可是朱高煦有所问,庆耀不能敷衍了事,他必须认真且郑重的回答。 “陛下有所问,臣不敢不答。”
现在的庆耀与郑和一样,面对大明皇帝可以称臣,不必自称“奴婢”。 大明开国以来,面对大明皇帝称臣的宦官并没有多少。 甚至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庆耀恭敬的把他剿灭瓦剌重骑的经过大略讲述了一遍。 瓦剌重骑兵就潜藏在燕然山之中。 那里距离和林城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 而且明军即便是搜索水源也不会深入其中。 因为燕然山远离战场,山中有狼豺虎豹也是正常的。 明军不可能闲着没事干,往山里探究太深。 就像之前庆耀说的那样,重骑兵躲在这里想要突袭明军,除非是能提前把明军引到附近。 否则,他们从这里奔袭到和林城,不需要明军杀他们,他们恐怕自己都能把马匹给累死。 当然,庆耀也想到了瓦剌重骑会有从马。 本来寻找潜藏的瓦剌重骑兵就是庆耀的任务。 所以确定了瓦剌重骑藏着燕然山之后,庆耀想出了一个将瓦剌重骑兵一网打尽的计策。 他先是派出了一百多名军士作为收集水源与打猎的士兵,然后闯进了燕然山到处游荡,假装是无意当中撞见的瓦剌重骑兵。 瓦剌重骑兵见到这些明军,自然会想着杀人灭口,毕竟他们要防止藏身之处泄露。 而一百多明军就开始往山外逃。 故意把追杀他们的小股瓦剌骑兵引入庆耀事先安排的包围圈之中。 于是,这第一股追杀明军的瓦剌骑兵没有一个活着回去。 燕然山中察觉到异样的其他瓦剌骑兵自然不会不管。 首领猜到他们的踪迹暴露,当即集结起来,沿着之前的战斗痕迹一路追了过来。 庆耀仍旧是先佯装战败,一路奔逃,一直把这些瓦剌骑兵引到了他事先设计好的包围圈之中。 当大部分瓦剌重骑进入明军新式火炮射程范围内的时候,所有火炮同时开火。 不仅如此,庆耀连地雷也用上了。 中国历史上的火器在宋代已有较大发展,蒙元时出现了火枪、火炮。 等到明代时,火枪大炮已经变得威力惊人,枪有三眼铳、五眼铳,甚至有十眼铳等连发枪;炮有铁炮、铜炮、大将军炮。 明后期的红夷炮从荷兰传入,重三千斤,可以洞穿石城,震数十里。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地雷、手雷。 地雷在明代叫石炸砲,由外壳、炸药和引火装置组成,明初就已经出现并派上战场。 历史上,朱棣起兵靖难,就曾在白沟河之战尝过石炸砲的威力。 言归正传。 庆耀带兵全歼瓦剌重骑,实际上是靠他灵活运用先进火器的缘故,比如膛线火炮、火铳以及地雷。 瓦剌重骑兵做梦也没有想到,明军新式膛线火铳可以打穿他们能防铅弹的铠甲。 而地雷爆炸的威力,可以把人带马都炸的断肢横飞,惨不忍睹。 这是武器代差! 科技的进步必定会导致武器的革新。 而大明与瓦剌双方之间的武器有着代差,作为弱的一方,瓦剌的灭亡是迟早的事。 “杨卿,你回头寻几个参加过此战的官兵,对庆耀歼灭瓦剌重骑兵之战的详细过程,做一份分析报告呈上来。朕决定把此战作为经典案例编入火器对战骑兵的战术案列之中。”
朱高煦扭头看向兵部侍郎杨荣,吩咐道:“以后,所有学习武事科的常科书院学子,都必须要熟悉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