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三十章 茅山宗师之归隐茅山

第三十章 茅山宗师之归隐茅山(1 / 1)

据《南史》记载,陶弘景的老爸是被妾室害死的,这就导致了陶弘景对女人有了更多的偏见,也是他终生没有娶妻生子的重要原因,正好应了老妈当年做梦后的预言。当然这里面应该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三年后唯一的亲人老妈也过世,从小就对神仙道教的着迷,在仕途上的不如意等等,总之,就是他单身了一生。长大以后的陶弘景,《梁书》说他身高七尺四寸,《南史》说七尺七寸,大约就是现在一米八多点,当时可真称得上玉树临风,这点误差我们就不去验证了。总之,他应该是从爷爷那里遗传下来的好基因,较之长辈来说,外貌也更加不凡,“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善琴棋,工草隶,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史书的描写就不解释了,反正就是长得好,才华高,学习态度端正,放到现代就是一个典型的三好学生。当然了,陶弘景并没有靠颜值当明星吃饭,凭的是真正的才华给自己赚取了很高的名声。不到二十岁的时候,“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查了一下,齐高帝萧道成是476年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三年后南齐正式代宋立国,那年陶弘景应该正好二十岁。当时的萧道成可谓位高权重,能认识陶弘景,显然也是由于他的才名,虽然只给他争取了一个没有实权的闲散官职,但却可以参加朝会,也是对他的才学极为推崇的表现。在这段任职期间,陶弘景每天除了批阅各位王爷们的文章外,从不与其他人交往,只有萧道成经常向他请教朝中礼仪和前朝旧事。史书这里的记载与现实应该还是有不小出入的,陶弘景虽然官职并不高,但一直生活在京城,来往的是各位王爷、官员,可以上朝接触皇帝,所以他的交际圈子的层次是相当高的,自己也不可能拒绝和这些人交往。另外,他以“博学多通,好筹略,有文武才干”而闻名于名流圈子里的,否则,以诗赋称绝当时的刘俣,以高才博洽、名亚迁、董的沈约和才思无穷的任昉、少以文章显赫的江淹等这些才子们怎么会对他推许有加呢,这些人可都是陶弘景的知交好友,那是相当的高冷的。陶弘景最早进入官场,是在刘俣的父亲,丹阳郡尹刘秉手下任职的,所以和刘俣早就相识。萧道成灭刘宋以后,刘宋的一些故臣们跟着司徒袁粲想要杀了萧道成,刘秉也参与其中,最后父子二人都因此事失败而身死。陶弘景虽然最终侥幸没受太大牵连,但也受惊不小,即便如此,最终却又敢于冒死给刘俣收尸,这其实也影响到了他在南齐的仕途。多年以后,他还“常怀幽惕”,一直生活在压抑的心境下,这对于后来隐居修道也有一定的影响。从476年开始任诸王侍读到492年这十几年间,陶弘景先后出任过巴陵王待郞,各种侍读,左卫殿中将军等职位,仕途并不是很顺利,但这十几年里,他却有时间出去自助游,访了些上清高人,也收集了不少经书,有时一走就是二百多天。其实想想,总这么不好好上班,也难怪仕途不顺啊。在这种情况下,自己那点工资在首都圈子里太寒酸,又受不了这种压抑的生活,所以就想申请外放一个县长,最终却没有被批准。所以,在永明十年,492年时,陶弘景终于下决心远离事非之地,归隐山木了,于是“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对于陶弘景的辞职,皇帝倒是很痛快地批准了,当然此时老皇帝萧道成已经死了十年了,新皇帝可能也是良心发现,冷落了人家十几年,连饭都不管饱,这事干得确实有点太那什么了,于是命令陶弘景老家的地方官,给他家里按月供应柴米油盐,离休干部的生活还是应该保障的。当陶弘景从京城出发时,场面也极为壮观,公卿们都约好了似的全来到征虏亭为他饯行,沿路搭设了许多帐篷,车马把路堵塞得死死的,就跟现在国庆小长假的高速公路似的。路边老大爷看着这盛况,禁不住对大家说,自从宋、齐以来,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啊。这似乎不像一个仕途不顺,不受重视,不与人交往,连个外放县长都求不来的小人物的待遇,所以史书我们同样得分析着读。实际上,《魏书》和《南史》中对陶弘景在南齐这段历史记载不详细,而这段历史正是分析他为什么会从仕途隐遁道门的原因。首先是父亲被妾害死,使陶弘景对女人产生了看法,也是他终生不娶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三年后母亲的去世,对他的打击更大,失去了亲人,了无牵挂;第三,就是刘秉、刘俣父子之死,自己也失去了官场的靠山,也看到了皇室的残酷和官场的残酷;第四,这段时间的外出游历,对道教神仙的生活产生了无限向往。所以,家庭的打击、仕途的不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他的归隐的事实。492年5月,陶弘景到了句容的句容山住下,看来他没有回家或者回家以后又溜达到茅山来了。以前,陶弘景就经常说:“这座山下面有道教第八洞宫,叫做金坛华阳之天,周围有一百五十里。以前汉朝有咸阳三茅君修炼得道后来掌管这座山,所以又称它为茅山”。这次到了茅山,正好遂了心愿,把这地盘占下来吧。于是就在山中大兴土木,建起房舍,告诉弟子、朋友们,从此我就叫华阳陶隐居了。想想还是那时候好,看到哪座山好,直接盖房住进去就行了,都不用批宅基地。隐居以后,陶弘景先跟随东阳孙游岳学习符图经法,空闲时就遍游名山,寻找仙药。孙游岳前面提到过几次,是陆修静的弟子,所以按传承,陶弘景的陆修静的再传弟子。据《茅山志》记载,孙游岳一生收过弟子过百,沈约也勉强算其中一个,但只有陶弘景一人是他的入室弟子,经法诰诀,悉数相传。由于身体轻便灵活,喜欢山水,每次经过溪涧山谷,陶弘景必定要在那里坐一会,再躺一会,感觉一下是不是适合露营,再吟几首诗,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每当遇到这种美景,他就会对弟子们说:“为师我现在看那些朱门广厦,就算知道住在里面是有无尽的享乐,但也不会再有一点点追求的想法了。你们看,这高山大泽,虽然没有安逸享乐,但这里空气多好,一点污染也没有,这才是最好的生活环境。想当年,我在永明年间还一心只求加官进禄,幸亏没当上什么大官,要是真当了,放不下那一切可就真的麻烦了,怎么可能像今天这样乐山乐水,无拘无束呢。看来我真是个当神仙的料啊”。从陶弘景的这番感慨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真的是开始放下官场,归隐求道了,那么这是什么时间呢?推测当时的时间至少应该是在494年以后了,也就是说在茅山隐居的前两三年,跟随孙游岳学习的。此时,应该恰好是陶弘景为母守孝期,当时孙游岳是兴世馆主,最后也把衣钵传给了陶弘景。因为494年7月,萧鸾先杀了萧昭业,9月大杀诸王,10月废了萧昭文以后,干脆自己当了皇帝,年号最后从永明、隆昌、延兴变为了建武,所以陶弘景说自己在永明年间如何如何,显然当时已非永明年了。当然,也有考证把这时间稍提前,大约是在486年,跟随孙游岳学习,也希望道友们指正。当陶弘景真正放下一切修道后,反而有人更希望他能出山当官了,沈约就是其中一个。沈约也是个大才子,二十四史中的《宋书》就是他所著,当时正在东阳任郡守。二人相识也很久了,相互也知道对方才华,也钦佩对方的志向和情操,对于陶弘景的隐居,沈约感觉人才可惜,于是屡次写信邀请他出山。不过萧道成的子孙们和刘裕的子孙们差不多,相互算计,兄弟手足间动不动就灭人满门,所以,就算沈约再心诚,这趟浑水陶弘景也不会去掺和了,自己还没活够呢。沈约和陶弘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相当亲密,陶弘景二十多岁时就以一首《水仙赋》得到了沈约的赞赏,特别是沈约还曾和陶弘景一起在孙游岳门下学道。当然,陶弘景得到真传,沈约却没学到什么东西,最后又向陶弘景学道,而且极为尊重他。也是由于二人有这种关系,沈约才会请陶弘景出山。永元初年,499年,陶弘景又在茅山建了一座三层小楼,他住上层,弟子们住在中间,宾客来了就在下面。这样安排,自然是为了与外界隔绝,自己的三层只有一个家僮可以上来,其他人都不能上来,不过这还真有点掩耳盗铃。陶弘景还喜欢骑射,据说弓马娴熟,上了战场也能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不过上了年纪以后,马就不能现地骑了,于是就在院子里都种了很多松树,平时听听风吹松响,感觉快乐无比。有时候再独自到泉边石畔散散步,此时再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看到了神仙了,多年的清修,仙灵之气十足了。不过史书如此写,还是问题很大,因为那时他也仅44岁,离晚年还远呢,至于骑马,那也根本不是事儿。不过自从隐居以后,真的是有大把的时间来研究学问,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了,著书、收集些奇闻异事、研究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地方物产、医术药草,著作一本接着一本。史书中特别提到了一部《帝代年历》,书中陶弘景推算得知,原来记录的汉代熹平三年丁丑日冬至,加时在中午,而实际上应为乙亥日冬至,加时在半夜,一共误差了三十八刻,并计算出汉历比实际时间晚了两天十二刻。还制造了一台叫浑天象的仪器,三尺来高,大地在中央固定不动,外圈的天用机关控制转动,和真正的天象运转完全一致。他说:“这些东西是修道必需的,并不是只有史官才用得到它”。关于天文历法,有点高深,我是外行,就不多解释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乱世武夫 超品姑爷 父皇,请退位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