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的道友会感到奇怪,封建社会的皇帝本来就是集权一身的,所谓家天下,天下都是他们家的,为什么徽宗非要搞出一个要政权、神权、教权集一身的这个名义来呢?难道说就是为了压服天下,使内部海晏河清,外部群夷退避,万国来朝?难道徽宗不知道这只是自欺欺人的噱头?大臣们不知道是在陪着皇帝砸钱升级玩游戏?谁都不余力,实质上原因很简单,徽宗需要用神授来麻痹自己,给自己增加一点可怜的信心,国家千疮百孔他还可能不知道,也不关心,就算是要头疼他也得先长出脑子来才能疼啊。在他看来,与其头疼国家大事,还不如想想怎么能集中儒、道的力量一起来改造“金狄之教”有吸引力呢,说到底,徽宗就是为了玩,最终真正能够实现三教合一,名正言顺地推行道教,这就是他的一个游戏。至于有的学者分析徽宗希望达到加强集权、加强统治,这实在是太高看这位皇帝了,那是个隐藏任务,非大智大勇者不可能发现,也不可能完成的,可惜徽宗连发现的能力都欠缺。如果徽宗喜欢玩治国类的游戏的话,还真有可能成为一代明主,可惜,当时只有这款道教游戏可玩,对了,这个游戏还吸引了明朝的那位一心修道的嘉靖皇帝,这是后话了。至于徽宗为什么对佛教不感冒,原因也并不复杂。他认为道教宣扬的贵生恶死的思想简直是太妙了,谁不想多活几年,不想长生不死?皇帝更舍不得放弃现在的权力和天下了。而佛教呢,是外来的,是夷狄,这是儒、道一直攻击的根本,另外佛教主张乐死恶生,正常人哪有想着早点死了去享福的,徽宗更不想早死,所以对佛教怎么也喜欢不起来。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原因,大体是和前面讲过的诸如佛教的势力庞大、占用田地、影响国家的税收、劳役等等有关系,这些都在一程度上增加着徽宗对佛教的恶感。前面讲到过,早在大观二年徽宗就曾经下过这样一道诏令,规定道士和女冠是排在僧尼之上的,而且还有一系列的限制佛教的政策,自从林灵素得宠以后,在他的蛊惑下,徽宗逐步对佛教发起了全面的排斥。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下令,如果有僧尼甘心改行加入道教,会得到特事特办,手续从简的待遇,而且立刻可以得赐紫衣一袭。第二年,徽宗又下令检查佛经,如果发现里面有诋毁道教和儒家的经书,则全部焚烧。宣和元年(1119年),徽宗和林灵素聊天时随口问了一句:“朕以前和青华帝君喝茶的时候,青华帝君让朕改除魔髡,卿家可知道是什么意思?”
林灵素心下计较一番,慢慢说道:“陛下,青华帝君是希望您清理佛教,至于原因,以陛下的圣明,佛教的危害怎么可能逃地过陛下的法眼。不过此事还需要从长计较,毕竟佛教势力过于庞大,不宜直接暴力消灭,要不然必定会天下动荡,生灵涂炭,最好是徐徐图之。”
“那应该怎么做呢?”
“可以先从形式上进行改变,比如先把寺庙改成通宵观,把他们的佛祖改称大觉金仙,菩萨改叫大士,罗汉改叫尊者,反正不是仙人就是大士,至于和尚就叫德士,尼姑叫女德吧,以后再慢慢要求他们留起头发来,挽道髻,改穿道袍。”
此外,林灵素还建议徽宗把管理佛教的僧箓司改名为德士司,并降为道德司的下属机构。林灵素这是打算借助皇权,慢慢把佛教彻底消灭,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伟大而又荒唐的想法,而荒唐的徽宗也就荒唐地同意了,于是下令改僧为道。五月,有点着急的徽宗又发布一道命令,这次和尚们不但要换装,改名,还要开始学习道经,学习还要认真、用心,要悟出道经的妙旨才可以过关。后人感慨:“北齐敕道士为沙门,宣和敕沙门为道士,古今事不同如此。”
宋徽宗的荒唐的命令对佛教打击是巨大的,很多佛寺成了道教的财产,貌似佛教也成为道教的附庸,两万多道士管着四十多万和尚,真不知道这些世外高人,方外大德们是怎么碰撞到一起的。事实上,这项命令并没能真正得到落实。首先是来自全国的和尚、尼姑们的集体反抗,其次是哪座庙不和地方官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想动这个庞大的势力哪会那么容易,更何况你只是一个只会玩的昏君,所以政策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贯彻。1120年,随着林灵素的失宠被贬,徽宗也在各种压力下宣布恢复寺庙,道士们也重新做回了和尚。为什么林灵素要如此打压佛教呢?如果仅是因为当年那位师傅对他幼小的身心迫害所致似乎有点过分了,反正《宋史》中是这个观点,“欲尽废释氏以逞前憾”。在《佛祖统纪》中则是这么说的,当年林灵素不务正业,仗着会点妖术四处浪,结果混得以乞讨为生了。有一天他浪来浪去,浪到了楚州的一座寺庙里,肚子不争气,于是就想要一个盒饭,结果却和庙里的一个叫慧世的和尚打了起来。二人先是对骂,接着又互殴,最终一起去找县太爷打官司。从那以后,林灵素就恨上了佛教,“日夜以毁佛为事”,把毁佛都当成了毕生的事业来做了。如果《佛祖统纪》记载的是真实的原因,那么林灵素就更不堪了,从小就遭受长期的虐待还可以解释为积累下仇恨,仅仅一次貌似平常的冲突,就把一个千年的宗教恨上了,这个人就真的太可怕了。就这样,最不适合当皇帝的徽宗,在有了林灵素的忽悠后,彻底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了,在他二十多年的执政时期,妖妄日盛,虽然把道教扶持到了巅峰,但却把整个国家拖向了灭亡的深渊。公元1125年十月,金太宗分兵东西两路大举南侵。这段历史道友们应该都清楚了,西路军主将是宗翰,十二月童贯就吓得从太原逃回了开封,反倒王禀主动率领太原军民浴血抵抗。东路军主将是宗望,燕山府郭药师直接投降,并且奉上了大宋的详细军情,顺便给金兵当起了导游。眼看两路金兵来势汹汹,这位教主皇帝仍然没有想过起用名臣良将去抵御外敌,反而派人四处去烧香磕头,希望天上的弟弟和玉皇天帝能保佑他的社稷平安。当金兵过了黄河,眼看就要兵临城下了,刘知常施法炼制了不少“神霄宝轮”,徽宗派人用特快专递送到各地神霄宫仔细供奉,心说这些可都是法器,开过光的,这样应该可以镇压四方,免除这次大祸了吧。可惜,一切都没有按照这位三合一皇帝的意愿发展。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各方压力之下,徽宗下诏罪己,同时宣布要压缩各级政府的开支,基本工资都不能保证,奖金什么的就别想了,并且把之前利用各种手段霸占百姓的土地如数归还原主。第二天又下诏,把众道官全都免职,养不起你们了,给宫观的免税土地也要收回来,如此种种,涉及了几十件以前所做过的伤民害民的大事,至此,徽宗总算知道了国富兵强才能保住大宋的江山,神仙道士是挡不住南下的金兵的,希望各地军民拿起武器,共抗外敌。徽宗拉着蔡攸的手说:“我平日性刚,不意金人敢如此。”
然后就晕了过去。不久,徽宗下诏内禅,传位给太子赵桓,自己呢就勉强改称“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吧,三合一的身份是怎么也不愿放弃。一切都太晚了,十几年来,从皇帝到百官,有几个人把心思放在正事上的。当金兵围困首都时,三军总司令兵部尚书孙傅甚至还请来了道士,打算施展了六丁六甲法术生擒金兵元帅,结果神兵没来下来帮忙,却被这帮骗子把城门打开,金兵反倒是成了天降神兵。当徽宗和儿子钦宗连带全家老少被金人“悉虏以去”成为阶下囚以后,依然初心不改,经常是一身道袍,向道之心不改,有没有给他的囚禁生活增加点乐趣就没人知道了。假如皇帝能把崇道的心思放在如何发展民生、治理国家上……当然,这只是假如,事实是这位道君皇帝的统治成为北宋历史上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奸佞当道、构设党禁,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内忧外患加剧了北宋的灭亡。最后再讲一讲徽宗时期的道藏的整理方面的情况。徽宗非常重视道经的整理、修订,刚当上皇帝以后就开始在“天下搜访道家遗书,就书艺局令道士校定”。此后这项工作一直没有间断,1113年徽宗还下过一道诏令,命令各地方只要找到道经,都可以通过官方加急送到汴京来,普通的道经竟然和紧急文书、情报一个待遇,可见这位皇帝求仙经的迫切心情是多么不务正业。1118年八月,资政殿大学士邓洵武打报告说打算从《道藏》里选几十部经书制版印刷,发到各州各郡大家要学习,徽宗当然是非常高兴了。1118年九月,蔡京建议集古今道教事为纪、志,徽宗同样高兴得答应了,而且还并赐名《道史》。三年后,又专门批示这部《道史》要采用纪传体例编写,其中的《纪》这一部分的断代是从天地初分开始,以三清为首,依次是三皇五帝等等,依时间先后收录纪中。《志》这一部分则是分为了天、地、宫府、品秩、舆服等十二大类。还有一部分是《传》,分为十大类,按先后顺序收录了从汉到五代期间历代得道之人。由此可见,徽宗从最初就是按照正史的体例来编纂这部《道史》,至少他希望这部《道史》就是一部正史。道藏的整理方面,徽宗先后两次组织道士增校道经,第一次是道士刘道元负责校定道教遗书,使“道藏”增至5387卷。后来又组织人手编辑了《万寿道藏》(又称《政和道藏》《政和万寿道藏》),至此道藏规模增加到540函,5481卷,并且全部雕版刊印,成为我国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可惜,耗费无计的道藏在金人南侵时全部被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