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再说回来,如果嘉靖限制佛教是出于政治和统治而采取的措施,那么崇道只是因为长生的幻想或是盲目相信能得到神仙的保佑吗?并不全是。嘉靖崇道的原因其实很多,历来也不乏学者分析,这里只说几个最明显的。首先是助淫、求嗣和求长生,这三个方面的需要是嘉靖亲近道教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原因。史书上称嘉靖从小就体弱多病,自然就特别想健康长寿,而道教研究了千年长生这个课题,希望从道教那里有所收获就理所当然了。另外,皇帝又是权力欲极强的职业,谁不想长生,活的长些才能更好享受权力带来的各种享受,特别是上了年纪以后,嘉靖面对后宫佳丽们也会力不从心,也会无奈,也会想求助专业人士,所以身边才会有道士,才会依自己的想法寻求道教的帮助。无论是青词还是斋醮、炼丹,如果不是为了长生谁会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搞这些?外面的世界不精彩吗?逐渐变老的嘉靖对长生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对道教则越来越迷信,不但最终身体被丹药搞垮了,而且空耗了巨额的财物,更为严重的是青词政治使他身边全是些把心思花在青词献媚上的货色,在一片祥和的表象下,政治日益腐败,渐渐把大明拖进了深渊。嘉靖崇道还和他多疑的性格有关系。后人对嘉靖的性格有过这样的总结:“性聪察,不喜臣下雷同”。特别是嘉靖前期的政治形势复杂,有大礼议及武宗遗留下来的问题,有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与嘉靖之间的矛盾,君臣相互猜忌,内阁成员不稳定,这也给了嘉靖展现自己的肌肉和政治能力提供了舞台。为了迅速掌控政权,嘉靖兴起屠龙大刀,杀阁臣、杀九卿,连言官也杀,可谓突破祖制,开了先河。要知道他是一个人在战斗,一个人来到首都,在盘根错节的权力中枢中拼杀,貌似只有借助道教神化自己、催眠自己一条路,只有抬高自己才有底气和文官集团PK,才有可能把一些所谓的灾祸异象甩锅给对方。早期的嘉靖不好说,至少后来嘉靖是真的把神仙和道士视为自己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了。还有一个原因前面也提到过,就是嘉靖从小受老爹的影响,经常和道士接触,听道士和老爹聊炼丹、长生。湖北本就是个道教氛围相当浓厚的地方,耳濡目染,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实在是不可轻视。也许还有其他原因,不过以上这些可以说都是佛教所不能给予他的,佛道相争千年,天然就亲近道教的嘉靖怎么可能对佛教有好脸色呢。有学者分析,佛教的衰落,饱受苦难的百姓失去了出家当和尚的机会,也失去了得到和尚和佛祖关怀的机会,精神上的痛苦没有了地方去排解了,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不稳定。穆宗隆庆皇帝(1566-1572)接班以后,对嘉靖的修仙崇道的荒唐行径非常不感冒,实际上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看法,特别是面对嘉靖拍拍屁股一走留给自己的这个大烂摊子,换谁心情也好不到哪去。于是,隆庆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了限制道教发展,比如废止了龙虎山张国祥的“正一大真人”的封号、品秩,剥夺了邵元节、陶仲文的各种名誉,嘉靖身边那些还没来得及羽化的大小道士们也都进了监狱。但是隆庆对于道教的限制也只是限制而已,他对于道教特别是真武大帝还是非常崇拜的,要不也不会刚上班就派人去武当山向真武表示敬意去了。几年以后隆庆挂了,著名的木匠、万历皇帝朱由校(1572-1620)接班了。万历在研究木工活之余,也对道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学着爷爷嘉靖的样子,天天沉迷于斋醮,也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懒政怠政。痴迷道教后,自然会对道教有所偏好,万历皇帝不但恢复了张国祥被隆庆帝拿掉的待遇,而且还客串媒婆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了张国祥,不但要当天子,还要当天师的老丈人。要知道人家张天师是有老婆的,你一个公主嫁过去让人家把你往哪里摆?不过万历可不管这些,顺便还给这位外孙女封了一个“贞淑玄君”的封号,这种做法很道教,目的就是为了和张天师的身份般配。这位张国祥天师前面讲到过,不知道各位道友是否还有印象,没错,《续道藏》就是他主持编修的,算是万历和张国祥对中国道教做出的巨大贡献。当然啦,为了缓和一下张天师家里那些女人的醋海之波,保证后院的和平发展,万历又顺便给张天师的爹娘赏了封号,反正一个便宜称号而已,又不用花钱。张天师老娘死的时候,万历“特与祭九坛,以示优”,因为这可是一品大员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张天师算什么?所以为了这件事万历还很是和大臣们辩论了一番,辩论不赢就力排众议强制执行。不仅如此,万历甚至还让管江西的老大从税收里面拿出三万两银子给龙虎山送去,说:“你看你们家的房子都一千多年了,虽然颇有古意,但也显得有些破败了,把房子好好修修先,这点钱用着先,不够了再说话。”
面对万历皇帝的如此深沉的关怀,想必张天师很是体会了一番从人生低谷回归巅峰的感觉吧。万历对道教发展还是有一个重要贡献的,就是他把关羽的崇拜发展了起来。虽然北宋末年关羽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但真正遍地开花还是从万历给关羽加封了“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的称号开始的,从此关羽成为了武圣,武庙的主神,与孔子并称文武二圣,二位一文一武地位平等了。于是关公庙在全国落户,进去烧香磕头的男女老幼通吃,总之没事了大家都喜欢进去拜一拜。有学者研究发现,甚至有很多佛寺里都设有关羽的神位,所以关羽的崇拜也可以视为三教融合的一个典范。万历以后的光宗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在位还不到一个月就把乱吃转黑作坊出品的三无丹药把自己作死了,唯一留给后人的就是一条能上头条热搜的红丸案,给各大网站赚一些点击率罢了。熹宗天启皇帝(1620-1627)在位七年,总体也是崇道的,比如他曾敕修太和山玉虚宫,就是武当山那个玉虚宫,可悲的是据说也是吃丹药吃死的。《明史·霍维华传》记载,阉党霍维华“宫禁事皆预知,因进仙方灵饮露。帝初甚甘之,已渐厌。及得疾,体肿……无何,熹宗崩”。最后就是上吊的崇祯(1627-1644),他在位时期对道教也是以尊崇为主,当时的龙虎山天师是张应京,曾被崇祯封为太子太保,同时加封张道陵为“六合无穷高明大帝”,算是历代皇帝中给张道陵封官最大的皇帝了。崇祯崇道的原因道友们应该也能理解。当时的大明可谓是风雨飘摇,睡得比那什么晚,起的比鸡早,这么努力工作崇祯也没有办法拖动这艘破船。就算是现代人遇到大事小情,还会想着找个庙烧个香拜个佛的,更何况一人肩负着一个即将灭亡的皇朝的沉重,还能不让人家求神仙下凡救命?面对打不死的李自成还有东北的满人,崇祯表示很无奈,天天都要给玉皇大帝发语音,希望这位能打发几个天兵下凡来救救场。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还对佛教动手,比如宫内的数百个佛像全都扔出去,以此来表明自己对神仙们是很专一的。当然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眼看神仙不显灵,局势越来越不好,谁也不来帮忙救崇祯。历史上从来不缺聪明人,当时汤若望看有机可乘,于是卖命地向崇祯推销天主教。崇祯也是有病乱投医,开始祈祷外国神仙的帮助,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又把宫里的玉皇殿给拆了,看来这么多年也没求来神仙帮忙也真让崇祯有点小气愤了。当然这个末代帝王是没有什么精力和时间,也没钱和闲心去扶植、发展道教的,但是真的解决不了燎到眉毛的大火,不如直接花钱斋醮祈祷直接。直到北京城破,崇祯还希望通过道士们斋醮请神仙来救救自己的帝国呢,所以人到什么时候都要有信仰,万一实现了呢。随着满清入关并逐渐向南方推进而一统南北,这期间南明的四位皇帝就不多说了,大家基本上都把他们当成闲鱼不当回事儿。以上就把皇室对道教的态度讲完了,那么道教在民间的情况又如何呢?明代民间道教实际上没有出现像全真教、大道教那样的新教派,在道教理论上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总体来说就是相对平淡。虽然明代的道教没有什么创新发展,不过在道藏的整理和道教的世俗化方面还是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道藏的问题前面详细讲过了,道教的世俗化表现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上面看一看。比如明代有大量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八仙、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可谓把道教的神仙们以一个最易接受的形式推送给了民间百姓。另外,《水浒》《金瓶梅》《三言两拍》等等也都涉及了大量的道教神仙人物,神仙们很亲民地出现在人们喜欢的小说故事中。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强大的,特别是在古代,人们通过文学作品了解神仙,同时也了解道教,在道教世俗化、民间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经历过以嘉靖、万历为代表的明朝皇帝们的优待以后,随着大明被满清取代,道教发展也进入了衰退阶段,从此便江河日下,明代成为道教发展史上一个拐点,从此再难重现唐宋时期的辉煌,哦对了,随着沉寂下去的还有青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