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武侠小说的道友肯定看过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吧,里面有三位剑术大家,傅青主、楚昭南和石振飞。当然,这里不研究这本小说,要说的是其中的傅青主,一位不但剑术冠绝天下,而且医术精湛,还是书画名家,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文武双全、大智大勇的宗师,他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他的才华比小说中还要精彩。傅青主就是傅山,山西太原人,一位明末清初传奇性人物,三晋人的骄傲。有人说他是当时的第一牛人,有人说他就是一个“学海”,武学、书法、丹青、诗文、医术、金石等等很多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后世对他好评如潮,诸如“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学究天人,道兼仙释”,“擅皇甫元晏之重名,秉司马子微之高节”。这句话简单解释一下,“皇甫元晏”是说的晋代的皇甫谧,“司马子微”是说的唐代的司马承祯,都是牛人中的牛人。近代有两位名人对傅山的评价更加直观一些,梁启超把傅山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称为"清初六大师",鲁迅的评价则是:“傅青主在中国社会上的名声第一是医生,第二大约是书家吧”。这二位对傅山的评价显然更接地气,老百姓的认可度更高。那么傅山有什么精彩的人生和成就呢,和道教又有什么关系呢?姓名:傅山,字青竹、青主,号……很多,后面再讲出生时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闰六月十九日去世时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也有学者认为是1685年)籍贯:山西阳曲县(今太原市尖草坪区)主要成就:医学、书法等主要著作:《霜经龛集》《辩证论》《石室密录》《洞天粤旨》《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拳谱》……傅山出身名门,书香门第,从小就有很好的学习条件。从他的六世祖傅天锡以来,家族一直生活在山西,祖父辈出了三个兄弟成功通过高考入仕,被傅氏家族尊称为“三凤”,因为这三位为整个家族的兴盛值加分很多,此后家族中成功通过科举的子弟越来越多,名门望族的地位愈加巩固。有很多文献记载说傅山幼时,大约是六七岁时就想长生,于是偷着吃了不少黄精,后来干脆连饭都不吃了,拿这些东西当饭吃,当然这是不了解实情的人八卦出来的罢了。实际上傅山那时候得了怪病,既然是怪病就是没人会治,而且可能是要危及生命的大病,所以包括幼小的傅山在内全家都有了“悲生死”的情绪。想尽了办法给爱子治病无果后,老爸傅之谟就托人买回来了黄精,也希望这些传说中的神药能够有奇效,给自己带来点惊喜。至于傅山最后病是怎么好的没有记载,但是这件关乎生死的事对于傅山还是有很大的影响。我们总认为古人迷信,程度可能存在不同,相对来说山西的地方信仰一直比较浓厚,比如从明代开始的文昌信仰。傅山的老家阳曲就有六座文昌庙,他从小就受到这些影响。天启四年(1624年)冬天,傅之谟得了伤寒,反反复复总也医治不好。在古代,这类病也是要死人的,心急之下傅山便跑到文昌庙替父求药。道士,特别是修炼内丹的道士往往医术都不错的,所以傅山希望这些神秘的道士能给自己带来点惊喜。据傅山晚年回忆这段经历说,几十年前的种种细节历历在目,为什么呢?因为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震惊,因为父亲吃了他求来的药以后,“自是日就平泰也”,所以他对那位道士,对他们敬奉的文昌帝君自然就产生了崇拜,“尊神灵异”。其实傅山小时候不仅仅受到道教的影响,他出身读书世家,儒学经典肯定是学得最多的,另外就是爷爷傅霖和老爸还都喜欢佛教和道教,这些同样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就这样,在种种内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傅山从小就对道教有了浓厚的兴趣和信仰。天启元年(1621年),文翔凤赴任山西提学,他在任的十几年间,一直想提振山西人的文风,所以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去构建起以王通为代表的河汾之教的儒学道统。河汾道统和王通就不多讲了,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不过需要提出来一点,从王通开始就主张在三教可一的基础上建立学术体系,所以虽然总体上是儒家内部的话题,多少还是与道教有些关系的。在这期间,15岁的傅山就被文翔凤选拔为补博士弟子员,所以文翔凤对傅山的影响很大,傅山也相当尊敬文翔凤,这一点可以从傅山的一首《大音》诗中窥得一二:大音弥一统,日出海隅间。著急援邢魏,阳浮敌谢颜。景陵自楚楚,风气习珊珊。得不文三水,教人笑《吓蛮》。诗里面不但涉及了谢灵运他们这元嘉三大家,还有北地三才,晚明的公安派、竟陵派等新流派所追求的性灵风格等,所以展开讲也不简单,大体就是傅山把文翔凤的才华和贡献比作了北地三才,对他所倡导的新文学很佩服。天启六年(1626年),傅山升级为廪膳生,就是每月可以免费领粮食的学生。从小就接触百家典籍,又经过了几年的系统学习后,傅山发现自己对程朱理学的举业实在是提不起兴趣,这些东西的确是太过压抑,稍有点想法的人就不会喜欢,于是他开始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花到了对经、史、子、集、诗、书法等这些方面了。27岁时,傅山的爱妻爱子不幸离世,对他的打击相当沉重,发誓不再续娶,专心陪送才5岁的爱子傅眉,从此边读书,边教育儿子。崇祯七年(1634年),袁继咸出任山西提佥,看到以前山西的最高学府三立书院衰落的现状后,便大力整顿,重振书院,并在全省选拔了二百多位优秀的学员安排进书院深造,傅山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相当出色的之一,所以傅山可以说是袁继咸的弟子。袁继咸是个比较正直的人,两年后一个叫张孙振的家伙诬告他贪污受贿,被崇祯派人逮到北京,而且还被放大,先后牵连出来100多人。这件事对于书院的学生来说就是晴天霹雳,于是傅山就联络了薛宗周等103位同学,联名为袁继咸写了份鸣冤的状子,跟着囚车到北京“伏阙讼冤”给袁继咸喊冤。具体经过就不多讲了,傅山到北京后多方奔走,引发了千多人的响应,节奏是带了起来。傅山两次出庭为袁继咸抗辩,再加上各方的努力,最终使他无罪并官复原职,而诬告人张孙振被流放,还把那位著名的奸相温体仁也罢了。经过这件事,傅山在首都圈子里可谓名声大噪,在全国范围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1陆44年八月,傅山来到了寿阳五峰山龙泉池畔,正式拜郭静中为师,皈依道门。郭静中在北方江湖中名气是相当大的,特别是一手掌中雷法和医术享誉天下。从一些方志资料及傅山的文字中,大致可以推断出郭静中是全真道士。傅山小时候,他父亲因为好道曾请郭静中来家中做客,并且向郭真人学习过导引术等养生功夫,所以二人早就相识。此次入道,按全真教内的辈字傅山取道号为真山,自称朱衣道人,专心修习金丹五雷法。龙门派是按照“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的名号排序,郭静中为静字辈,傅山为真字辈,对此事《傅山全书》里记载说:“道家龙门派以‘道德通元静,真常守太清……’四十字为号,还阳名静中,历时从游,常守已有人,‘真’字虚一座,征君至,始属之,故称‘真山’”。傅山原名傅鼎臣,他有诗说“为愿青山做主人”,所以后来改叫傅山,字青主。另外有人说傅山皈依道教以后一直穿着红色道袍,所以才自号“朱衣道人”,经分析家研究后,认为朱衣就是朱姓之衣的意思,暗含着他对亡明的怀念。这种说法还是有些问题的,实际上朱衣二字来自《黄庭经》,“黄庭中人衣朱衣”。另外,傅山还有个号叫丹崖道人,朱和丹都有红色的意思,其中包含着他对明朝朱氏的怀念和追思应该是对的。傅山还有一个别号“红花石道人”,有些人认为和另一部武侠小说有点关系,就是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里面的“红花会”的名字就和他这个道号有关,具体是不是真的就不清楚了。有人大概统计了一下,傅山一共有54个号,而且每个号都有特殊的寓意,比如他有一个酒肉道人的号,有学者分析后认为这是他在表明并非真心入道教,而是以遗民入道的一个证据。这些号中约一半是和道教有关系的,还有一些含有反清的意思,比如浊道之人、浊翁、浊堂等,这些和反清有关的。其他的道号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