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太谷学派虽然在组织形式上解散了,但是学派的传承却没有断绝,近年来学术界对他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其中的原因自然就是周太谷的圣学或圣功有值得学、值得研究的地方。下面就简单讲一个大概,道友们有个印象就好。周太谷的圣功,实际上是以易为宗,以儒学为主体,兼摄佛道,见性养命的三教合一的思想具现,门内的弟子自称圣功弟子。具体讲什么是圣功呢?易经的蒙卦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卦是万物还未生发的状态,所以有开蒙一说,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一种至纯至圆的,还未受后天污染的性的境界,周太谷说这就是天性。这个天性是在命和身里面,所以二者缺一不可,性又有着自己的性质,周太谷称之为“合德”,“合德为性”,也就是说性是符合天道的,他进一步用易经里的艮和兑二卦加以解释:“天之赋我曰命,父母赋我曰身,合德曰性。合德者,艮也。其分道者,则兑也。”
什么意思呢?艮兑二卦分别生成咸卦和损卦,兑上艮下是泽山咸,艮上兑下是山泽损,咸卦有虚怀若谷的意思,损卦有防小人的意思,这样就和内圣外王联系了起来。从无染的蒙卦,推出人的本性,又引出“分道曰情”,情这个字是从性中来,是性之所感,也是有顺天合德的意思。儒家的经典有内外两层,就是常说的内圣外王,内圣是修身养性,外王虽然是政治伦理,但同样是修身的指南,所以内圣和外王本来就是一回事,这就是周太谷悟到的圣学,是太谷学派的圣功。圣功就是要从以性养正,从修诚开始,七情六欲和五脏相通的理论,调养身心要“一心清静,寡欲少贪”,实际上这就是天人合一。从周太谷的遗著中可以看出来,他的学问里有易学,什么河图、象数,他还非常推崇宋明理学,什么程、朱、陆,还精通佛、道,所以,太谷学派是综合三教,当然比较多的还是对道教的引入,形成的一个儒家学派。因为太谷学派的内部文献不好找,所以早期的学者大多试图通过研究太谷学派重要的传人来研究学派的思想,比如刘鹗、李光炘、张积中和黄葆年等。刘鹗就明确表达过三教合一的思想,李光炘、张积中、黄葆年等也都有类似的说法,可见三教合一的思想是太谷学派所接受的。李光炘在南方传道,对佛学文化吸收了很多,甚至对某些思想加以改变,另立新说,比如正法眼藏、根尘、果报等等,甚至还重新定义阿弥陀佛,说这就是三教一家的意思。李光炘对周太谷的圣功之学进行过总结,说佛道传承不绝,代有圣贤,今天有龙门派和念佛宗(净土宗),师傅则在佛道二教的基础上创立了圣功,圣功就是脱胎于佛道二教的,所以理学家说佛、道是异端是不对滴。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李光炘深入研究后,提出了用道教的“心息相依”,佛教的“转识成智”来完善圣功。心息相依前面讲到过,是南宗的秘法,李光炘研究出了一套修炼功法并传给弟子,按他的功法修炼就能够“心息相依,真不死也”。近年来做相关研究的学者非常多,有兴趣的道友可以找找相关资料看一看。据说李光炘和张积中以易经为基础,还开创过一套“目诚”的修炼功法,教给弟子们修炼,据说可以成仙。转识成智则属于大乘佛教的内容,个人对这些完全是外行白,只是知道大概就是通过修行禅观把八识变成四智的意思。八识道友们都知道,其中眼、耳、鼻、舌、身转化为成所作智,意识转化为妙观察识,末那识转化为平等性智,阿赖耶识转化为大圆镜智,这就是八识对应的四智。不过李光炘是从禅宗的见性成佛的角度来分析转识成智的,而且很巧妙地把定慧不二、直指人心和道教的心息相依联系了起来。张积中对佛学思想研究更多一些,比如六妙门、六根清净等等,对佛学思想有更多的新见解,他吸收进太谷学派中的佛学思想就更多一些。同样,蒋文田、黄葆年和刘鹗等人,同样对佛学思想有所吸收,并有新的理解,就不一一讲了。对了,刘大绅还在易学体系上进一步对儒道同源加以了分析,缪篆也在这方面有所研究。有意思的是,缪篆和钟泰有一个观点,说庄子的学问出自颜回,就是“庄子儒门说”,显然是在儒道同源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总体看,虽然太谷学派是以儒为主,但把佛、道的地位抬得也相当高,甚至用同等的高度来对待。最后总结一下太谷学派的性质问题。因为太谷学派的大师们的学问是相当高的,内部用的教材又不排斥佛、道,所以自然会引起腐儒的针对,甚至被冠以邪教的名称。另外,因为在讲学时大多是不对外的,师傅带徒弟,心口相传,很多东西是不落实到纸面上的,学生学的时候自然感觉这是秘法,外人听说后也会有一种神秘感,这是什么性质,明显宗教色彩嘛。那么太谷学派是一个教派吗?首先,无论真假,周太谷早期确是带有道教色彩的,他学过道,还在庐山悟道,黄葆年就说“太谷挂术士牌子”,所以难怪内部、外部人都感觉这个学派有点神秘了。太谷学派的成员是以士人为主,师徒、亲戚、朋友等各种关系把他们联系过来,这也是一个特点。三一教、槐轩学派和太谷学派一样,都是以士人为核心的组织。按理说这么一个以士人为主体的学派,以儒学思想为基础,言必孔孟的,就因为老大不像个教书先生,更像是个道士,教内弟子学的东西除了四书五经以外,还有静养、内丹术等。悄悄告诉大家,太谷学派是奉“太虚大辰大天尊”为至高神,还有一种称为俎豆的仪式,逢年过节的拜神仪式也基本上套用道教的斋醮套路,所以他们内部的确是有宗教色彩。另外,太谷学派在内部搞了两个并列的宗教系统,一个是尊大虚大辰大天尊为最高领导,下设大阴天尊、大阳天尊、众星星主天尊、列宿宿主天尊;另一个是尊大社后土大神后为老大,与大虚大辰大天尊并列,下面则设了雷电神后、风云神后、雨露神后、稼穑神后。从性别上看,这二套班子是男女分治的,门内有特殊的参拜程序。这套东西后来被张积中发扬光大,并和圣功联系起来,使门人的凝聚力极高,所以黄崖教匪案中两千多门徒无一投降,或被杀或自焚,足见这套系统的效力,显然是宗教性质了。张积中死后,李光炘对于道教的引入更加谨慎,避免再次引起官府的注意,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太谷学派对道教对宗教就开始排斥了。黄葆年是把太谷学派发展到顶峰的一位,管理了上万名门徒,在他改造的体系里,道祖是老大,下面有帝君、圣帝,道教色彩更加浓厚,所以说,太谷学派一直就是有着明显的道教组织的色彩。正因为太谷学派的这些特点,过去曾经有大成教、泰州教这类叫法,学者们称他是具有道教色彩的学术型的民间宗教团体。为什么要搞这些宗教性质的东西呢?和刘门一样,太谷学派同时也希望借助宗教的力量来加强学派的组织建设,提高学派的凝聚力,特别是经过检验好效果那么好。刘门虽然也有把儒家文化宗教化的做法,也组织法言坛搞道教的仪式,但是刘门总体上还是保持了开放的特点,内部也没有强力的组织管理体系,也就是说刘家人并没有站在强势领导人的位置上。但是太谷学派则有儒家文献宗教化的改造行为,组织体系也是一种半秘密性的,领导层的掌控力度相对更强,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推行他们的思想,所以说太谷学派是有明显的教团色彩的组织。下面再简单讲一讲刘鹗。他是光绪六年(1880年)成为李龙川入室弟子的,当时只有24岁,是最年轻的小师弟,为此还刻了个“如来最小弟子”的印章。当时刘鹗和师兄黄葆年二人极受李龙川重视,说他们的学问已经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将来天下,二巳传道”,二巳就是说的他们二人,因为刘鹗生于咸丰七年,丁巳,黄葆年生于道光二十五年,乙巳,二位都属蛇。刘鹗的儿子刘大绅曾说过,要想看明白《老残游记》,必须先知道老爸的学问从哪来的,意思很明显,你得知道太谷学派。鲁迅也说过,刘鹗的信仰就体现在这部书里面,意思就是说《老残游记》事实上是太谷学派的传道书,为什么这么说?道友们要先知道刘鹗为什么写这部游记。刘鹗在上海参加完聚会以后,他和毛庆藩二人被分配了什么工作?解决归群草堂经费的重任,同时还负责出版工作,就是财务和宣传。他先把上海聚会时的情景用画记录下来,出版了一套愚园雅集图,接着又开始对周太谷、李光炘等人的遗作整理,《老残游记》就是在那时开始动笔的。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用通俗一些的方法讲一讲学派的事情,特别是黄崖山惨剧,说一说太谷学派的一些秘密,包括圣功、伦理、政治观等都可以从《老残游记》中看得到,所以才说它是太谷学派传道书。通过《老残游记》,还可以了解一些太谷学派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刘鹗曾经给黄葆年写过一封信,里面说过这样一句话:“圣功大纲,不外教养两途,公以教天下为己任,弟以养天下为己任”,圣功大纲是什么,自然就是太谷学派的理论思想,所以刘大绅说老爸自从跟随李龙川学习开始,就立志养天下。如何养?大概可以总结出两点,其一是河工。刘鹗的父亲刘成忠长期奋斗在河南治河一线,所以刘鹗对于治河也很内行。光绪十四年郑州黄河决口时,刘鹗就给当时的河督吴大澂献过治水妙计。此后,刘鹗在长期的治河工作中成绩非常突出,而且还写过很多治河方面的文章,所以《老残游记》中的老残其实就是他的原型。第二是行医。周太谷就是岐黄高手,张积中医术也高,一脉相承下来刘鹗医术自然也不低,还写过不少医书。老残是个郞中,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养天下的职业。太谷学派是支持男女平等,学派内有很多女弟子,甚至一点都不歧视娼妓。李川龙说“游燕可以怡性情”,这一点李龙川传给了刘鹗,包括他的与娼妓交往还可以陶冶性情的观点,于是刘鹗也“片歌酒高明,拥妓飞车”,还专门写过一首去红灯区的诗《新桥地游》:征歌选舞酒亭中,真个销魂别有宫。参透禅宗欢喜法,春宵二十五圆通。这种男女平等,不歧视娼妓的风气在《老残游记》中也有体现。里面有一个逸云尼姑,是位很复杂的人物,自幼在泰山斗姆宫修行,还信奉道教,视佛家的邪淫之戒为无物,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刘鹗说逸云是空谷幽兰,如莲花一般出污泥而不染,这和当时整个社会的启蒙思潮的影响日深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说,逸云的爱情观和太谷学派的思想有着深刻的渊源,成为刘鹗的女性观、爱情观的一个载体,也是太谷学派的一种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