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皇上驾到看到诸葛云脸色不对,张仲文笑道:“诸葛大人,和亲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何况,咱们大夏又不是第一次跟匈奴和亲了!”
诸葛云一时无言。因为,张仲文说的是事实。和亲,是不是屈辱?当然是屈辱!一个强大的王朝,根本不需要和亲来讨好异族,维持国家的稳定。但是。大夏已经立国三百年,经历过刚建国时的繁荣昌盛。而此刻。大夏已经步入暮年,垂垂老矣,不复当年的强大。而且。从整个国家层面来看。和亲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和亲,就意味着和平。特别是边境的百姓,也可以过上几年安稳日子。其代价,不过是一名女子的幸福!用一人的幸福,来换取边境百姓,乃至大夏整个国家,亿万人的幸福。这笔买卖,在大部分大臣的眼里,都很划算。“呼!”
诸葛云吐出一口浊气,问其他大臣:“你们都支持和亲吗?”
甘儒生等少数几个年轻大臣低头不语。但是大部分大臣,都是轻轻点头。在他们看来,和亲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找一个贤良淑德的女子,送到匈奴去,如果真能讨匈奴单于的欢心。两国一定会和平很长一段时间。诸葛云无奈道:“既然如此!那问题来了!皇上年轻,刚诞下一名太子和公主,都不满周岁,太过年幼...”言下之意。大夏现在没有公主,你匈奴怎么和亲?张仲文连忙压低声音,道:“诸葛大人,你是真不明白,还是假不明白?”
“匈奴提出和亲,单于要娶大夏的公主。咱们怎么可能将真正的金枝玉叶嫁给匈奴?”
“况且,就算嫁真正的公主。公主的性格,以及样貌,人家单于也未必看得上!”
诸葛云眉头微皱:“那怎么办?”
张仲文道:“很简单,就是从皇宫的宫女,或者是后宫的妃嫔之中,挑选一个相貌得体,性格温婉的,给个公主的名号,嫁给匈奴就行了。”
诸葛云恍然大悟。前朝的四大美女之一,本来是皇上的妃嫔,却一直不受待见,连皇上的面都没有见过。最后,这妃嫔和亲,嫁给了异族,反倒是成就了一番佳话。站在国家的角度,这名女子为国为民,值得歌颂。可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她的一生全毁了,十分凄惨。这时候,三皇子乌彤忽然开口,道:“我只有一个条件!大夏公主必须年轻貌美!”
听到这话,全场又是一阵沉默。三皇子这次过来,其实是为父亲乌禅迎亲,也就是挑一个后妈。可是。乌彤为什么对后妈的相貌,如此看重?原因很简单。匈奴这种蛮夷之邦,社会形态还十分落后野蛮,有一种父亡母妻制!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匈奴单于乌禅死了,那么三皇子乌彤万一走了狗屎运,继承了皇位。那么乌禅的所有妻子,自然也包括这位所谓的“大夏公主”,都要嫁给乌彤,当他的妻子。等于说,乌彤不光是给自己挑选后妈,还是给自己挑选老婆。他自然要求这位“大夏公主”年轻貌美,符合他的审美观。这种制度,在匈奴很平常。可是在大夏人看来,实在是有悖人伦。特别是诸葛云,饱读圣贤书,只觉得心中直犯恶心,几乎要作呕!诸葛云尚且如此反感,如果和亲的事,流传到民间,百姓们会怎么想?百姓们一定会很不爽!一定会破口大骂!一定会说朝廷软弱,皇上孬种。大夏虽然衰弱了,但是大夏的子民,特别是京师的百姓,还是有傲骨的!当然,这份傲骨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以前,也是软骨头。这是秦昊一次次开战,灭契丹,攻天竺,收百越,平出云,将士们用鲜血打出来的国威!现在的大夏百姓,极其尚武,骨头极硬。读书人也不仅仅是吟诗作对,而是喜欢佩剑骑马,好游侠,喜打抱不平!可是。诸葛云忍了。因为他知道,一个女子的幸福,换来国家的安定,换来几十万将士们的性命。虽然窝囊,却是唯一的选择!诸葛云开口道:“原来,三皇子此行,是来是为了和亲而来!”
“不过,和亲一事,事关重大!”
“等到明日朝会,我会跟皇上商议此事。”
“不过,相信皇上会答应的!”
韩知微笑道:“那就有劳诸葛大人了!不过,此事不急,可以慢慢来,从长计议!”
韩知微心里憋着坏。匈奴使团一个月前已经开始启程,前往大夏京师。为什么不提前通知大夏,说是要来和亲,而只是说议和?因为匈奴使团的真正目的,不是来和亲,更不是议和,而是潜入天工院,偷取神武大炮的图纸。天工院位于紫禁城之中,戒备森严。韩知微要慢慢打探天工院的消息,找机会潜入进去。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匈奴使团到了大夏京师,再提出和亲。如此一来,大夏皇帝和大臣们商议和亲之事,就要几天时间。然后,光是从宫女、妃嫔之中选拔出合适的女子,再册封为公主,这至少需要十天半个月时间。再加上和亲的许多凡尘缛节,一两个月时间就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就算天工院固若金汤,密不透风,连一支苍蝇都飞不进去。韩知微也有办法买通侍卫或者工匠,潜入进去,盗取图纸!就在韩知微心中窃笑,自以为奸计得逞的时候。一道声音宛如惊雷,在所有人耳畔炸响:“不用等到明日早朝!”
“现在,朕就可以明明白白的告诉你们!”
“朕不同意和亲!”
唰!所有人的目光随声望去。只见秦昊身穿龙袍,气势威严,龙行虎步,大步而来。“皇上!”
“臣叩见皇上!”
大臣们见到皇上驾到,连忙跪地行礼。匈奴一众人看到秦昊,都是吃了一惊。“他就是大夏天子!”
“好生霸道!”
“不愧是大夏的皇帝,他身上威势比匈奴单于,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