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郭倾知道他的一番话会让胡亥被迁往大西北建设边疆,他高低要再添油加醋说点更严重的。
可惜他不知道,平白又错失一次机会,估计得后悔好久。 “刚刚我们讲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相应地就要知道怎么去治理它。”“治理黄土高原,要治水、治土一起,要结合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学会因地制宜。”
“讲之前,首先要记住保塬、固沟、护坡,然后把几个治理方法记下来。第一植树种草;第二,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第三,平整土地、修建水库;第四,小流域综合治理。马上我们把里面一些难点抽出来讲。”
四条列下来,直接砸得众人面有难色。 “老师就不能讲慢一点吗?”
卫青都忍不住吐槽了一句,“莫不是觉得我们都很了解本国地理?”
“朕更希望每一点都能拿出来仔细讲。”
刘彻也觉得有点头大。后世的学生也太难了吧,这个地理真不是人能学的。
能对着这么多地方侃侃而谈、一刻都不带停的郭老师,只能说是真大佬。 至少脑子里绝对装了不止一幅地图。 郭倾翻页,平板上显示出三张图片,“黄土高原有三种典型地貌,分别是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很好认,大片的平地是黄土塬,一条一条细长的是黄土梁。黄土峁呢,它是平顶的黄土丘,顶部比较小。”“其中,种植业主要集中在黄土塬上,因为这里普遍比较平坦,而且有地下水。”
他又换了一张图,变成了梯田。 “首先,植树种草就不用我多说了吧?注意题目要是给了需水量大的植物不要选。其次是打坝淤地和梯田,梯田就跟图上一样,呈阶梯型修在山坡上。这种呢可以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但是要注意,不是每个地方都能修梯田的,我们一般说‘缓坡梯田,陡坡植树’,梯田要修建在缓坡。”
“为什么呢?这个我在讲第一组题的时候其实讲过的哈,有没有记得啊?”
一片死寂。 郭倾眼皮一跳,感觉到几分不妙。 这才讲到哪啊,前面的就忘了?还是联系不起来? 相同的知识点要是都想不起来,那做所有题不都跟做新题一样? 【运筹帷幄—张良:因为坡度大,水往下流】 “没错,第一是因为改造陡坡得到的土地面积不如缓坡,第二就是梯田在陡坡不好锁水。一旦坡度超过25°,水流的速度就会很快,不是你修梯田能解决的。水在下方积攒起来,上面会缺水的。”
他悄悄松了口气,“但是不是所有地方都是缓坡,在陡坡上即使种了树,也是会存在一定的地表径流。这些地表径流顺着破面往下流,在沟谷处汇集,然后携带着泥沙汇入河流。”
“被冲下来的土壤携带着丰富的有机养分,很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我们直接在沟谷处拦一道堤坝。”
他调出红色,在图上画出一条线,“水往低处流嘛,那些汇集的水流在经过这里的时候就会被堤坝拦住,里面裹挟的泥沙就会在这里沉积。一层一层累积下来,最上面就成了一片平成的土地,可以用来耕种。这就是打坝淤地,这个堤坝就叫淤地坝。”
“平整土地,就是将被沟壑分开的塬面合并,防止塬面因不断侵蚀而变小。修建水库,其实就类似于人工修建湖泊。湖泊是可以调蓄洪水的,水库也可以。建国七十多年以来,黄土高原一半以上的年份会发生洪水,全国三分之一的滑坡灾害发生在这里。”
“更何况这里还有一条以泛滥著称的黄河。”
郭倾看了眼时间,觉得自己小流域那里估计是讲不完了,就直接跑题给他们讲别的。
“说起黄河下游的决堤,历史上差不多有六百多次。有的是自然原因,有的是因为人为——当然,多数是为了打仗。每一次人为的决堤,造成的后果都是惨绝人寰。而黄河的改道,一般都会导致非常多的连锁反应。”他在图库里找了一会,放出一张山东半岛的黄河下游图。 “从后往前数,我们熟知的近代花园口决堤,死亡人数89万,造成流民390万,目的是阻挡日军。此后由于黄河的泛滥淹没农田,在1942年,河南地区发生了大/饥/荒。”
“再往前,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堤,改道注入渤海。这一次,因为清朝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黄河直接淹了山东河北那一片,造成了大量的土壤盐渍化。而且因为两年前的决堤事件,河南以及江苏北部的徐州一带也被淹了” “南宋时期,杜充为了阻挡金兵南下,掘开了黄河堤坝,造成死亡人数二十万,以及后续的饥荒和瘟疫,直接把当时最富庶的两淮给毁了——这人也是个人才,让你领兵,你还真以为自己是韩信再世了。结果丢了那么多土地,逃跑了这么多次,还能当宰相,真是绝了,原来南宋的宰相就这德行。”
还在金国苟着的徽钦二帝面面相觑。 “是先皇那时的进士啊。”
赵佶对杜充还有点印象。
赵桓还没有说话,就听郭倾又说:“这个人在当沧州知府的时候,因为怕有金国的内应,居然把来这里避难的民众全杀了,结果他自己又投降了金国。兜了一个大圈子,最终还是选定了对面做归宿,那些枉死的难民会怎么想呢?嗯,不能说,不然直播间就要被封了。”他话未说完,两人的私信就要被刷爆了。 来信人大多都是赵匡胤。 赵匡胤都要被气疯了,信息发得飞快,整个人都在抖。 你说你爱玩也就算了,哪个皇帝没个癖好?但涉及国家大事,怎么能如此敷衍? 不对,这种人怎么能考上进士的? 朕还希望你们能收复北方,现在一看,呵,不丢到柳州一带都不错了。 偌大一个宋朝,遇到北方入侵时,就没有将领站出来吗?还轮得到这种货色出来! 赵佶惊慌地将木板往赵桓手里一塞,“桓儿,你且帮朕,帮朕将这些答了,朕去去就回。”
“父皇,您不能这样……”赵桓还没反应过来,赵佶就匆匆跑开了。 赵桓又是无措又是害怕,端着两块屏幕一个字都不敢回。 老师您别说了,人要出事了!你不是历史不好的吗?他心里疯狂祈祷郭倾能赶紧把这件事略过去。 但是天不遂人愿,涉及到地理有关的历史,郭倾还真就知道的一清二楚,他今天就是跟杜充这件事杠上了。 “杜充这个家伙最后死在了《绍兴和议》那时候,真是会挑时候。”
“《绍兴和议》签的多好啊,不仅让咱们宋朝跟金朝称了臣,还割地纳贡了。充分体现宋朝的土地是多么广大,财富多么丰厚。不仅如此,我们的宋高宗似乎是知道自己有无数的家产,在获得了二十年的和平后依旧决定接着奏乐接着舞,疯狂打压主战派。”
“毕竟人家金朝说了,无事不要换宰相。咱就是说,这个签合约的宰相秦桧是个什么成分,可以自己琢磨琢磨了。也让我们恭喜南宋朝廷,成为我国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小的朝代。”
郭倾说完,还非常阴阳怪气地鼓了两下掌。 “当然了,我们说这个和约客观上是起了一些作用。比如二十年里修了不少防御措施,还帮南宋打了一些胜仗。但是吧,感觉真的是第一次被打得这么惨啊。”
“当然了,涉及这种比较主观的问题还是见仁见智了,毕竟也有人说秦桧是大忠臣的呢。”
【万里安边—蒙恬:可是,居然不打回去】 【七战七捷—卫青:金国比匈奴更难打吗】 【万里安边—蒙恬:就算打不过,那也得打啊,不战而降像什么样子】 【万里安边—蒙恬:这些喜欢在草原上跑马的民族,你把他打回去一次,能安分好久呢】 【乱势既成—赵桓:好歹要师出有名】 【万里安边—蒙恬:师出有名?打他们还要找借口吗?】 【乱势既成—赵桓:你放肆!】 【一统六合—嬴政:你说谁放肆?】 【“乱势既成—赵桓”撤回了一条消息】 【乱势既成—赵桓:汉朝和唐朝,之前不也被匈奴和突厥威胁吗?】 【封狼居胥—霍去病:我们打回去了啊】 【谪仙诗人—李白:小霍将军此言在理】 “郭老师,你这是好不容易挑到一块知道的历史了啊。”
正在看剧的实习老师摘下耳机,跟他打趣道:“我记得你之前说自己高中历史特别差来着。”
“这不是在学了嘛,总不会差一辈子啊。”
郭倾有点郁闷,感觉他历史学渣的名声已经在老师中间广泛传播了。
“没关系,至少你还知道玄武门之变和戊戌变法怎么写。昨天你没听见,高二组历史老师把一个学生骂的是狗血淋头啊。”正巧这时候下课了,郭倾先让众人下课,自己挂着麦听八卦。 然而除了早就想跑的徽钦二帝,几乎没人退出去。而赵匡胤更是一边挂着课,一边紧急和大臣们议论改怎么把那帮奸臣给灭了。 吃瓜嘛,这是人类的天性。 尤其是李世民,虽然不知道戊戌变法是什么,但他很好奇自己的事迹会被后人写成什么东西。 “理科班有一个,上次周练写了一个‘玄武门变法’和‘戌戍之变’,给他们班历史老师气炸了。”
玄武门……变法?李世民听得一阵恍惚。 不是说他很有名吗?不是说他还被写进诗词里了吗?怎么后世的孩子们都是这么了解他的? 是个例吧,真的只是个例吧! 郭倾幽幽开口:“知道自己历史差,就不要写戊戌嘛,维新变法不香吗?”
“嗯?原来郭老师你也不会写戊戌?”
实习老师作吃惊状。
“怎么可能!这种常识我还是会的好吧!”郭倾反驳。
他哪有那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