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一番发人深省的问题,好像是问到了孩子内心的g处。 让年幼的朱建烨接连三天,都变得有些沉默,一直在思考父皇提到的那些问题。 其实不怪朱建烨会变得沉默,也不怪他会多想。 实在是父皇交给他的知识,与孙师交给他的知识,有本质上的区别。 两者好比是天南地北一样,让人一时间难以分得清对和错。 毕竟,孙师交给他的是孝道,是仁善,是忠义以及礼仪。 反观朱由检交给他的,就不是这些又空又大的道理,而是以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了他百姓的困苦来至于何处。 又推翻了他以前学到的知识,做人的准则。 三天过后,队伍依然在前行,除了晚上必要的休息以外,整支队伍没有丝毫的懈怠。 仅仅三天的时间,就已经从京城赶了两百多里的路程。 这个速度不快,但放在交通不发达的明朝时期,却也不算慢了。 看着眼前的已经越来越破败的官道,朱由检估摸了一下路程,估摸着再有三天的时间,就已经可以抵达辽东了。 没错,朱由检出京后的第一站就放在了辽东,随后他会从辽东调转方向,直奔山东,山西,陕西等地。 并在有过这些省份后,一路南下,在带着朱建烨看看大明朝南方的富饶。 从最穷的地方一直看到最富饶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震撼到朱建烨那幼小的心灵。 这就是朱由检的打算! 他早在朱建烨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其实就有了立其为太子的想法。 朱由检不是什么圣母,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民主的念头与想法。 换一句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能活好自己之余,在帮助全天下的百姓吃饱穿暖,过上以往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也就可以了。 话说,他根本没必要将手中的权利让出去,提前几百年玩一个什么议会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吧? 权利,金银,甚至是一个巨无霸般的国家,留给子孙后代不好吗? 自己又不是什么特么的圣人,更不是那种圣母! 在换一句话说,圣人难道就没有自己的私心? 所以有了未来早晚有一天会将手中权利传下去的想法后,朱由检就不得不按照一些历史中的教训,提前做好未来储君教育和筛选的准备。 自古以来,帝王的传承就有一个规矩,那便是有嫡传嫡,无嫡传长! 而朱建烨不仅是嫡出,还是长子,未来传位给他,其实就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能压制未来一众皇子的选择。 毕竟你把家产传给嫡子,那是自古以来的规矩,不只是满朝文武习惯了这种模式,其实就是受到这般教育,生在这个时代的那些皇子也一样习惯了。 只要这个嫡子,长子不是这个蠢货,不是一个阿斗,那就是无人可以质疑的储君人选。 可能有人会说,天家无亲,就算嫡长子被选定了继承人,难道在巨大的权利面前,就没有哪个皇子不服嘛? 答案自然是有。 可问题是选择嫡长子,也许有一些人会不服,有野心。 但若是朱由检选了二皇子,三皇子这样的皇子当太子,那不服气的就会更多,也会更难压制。 所有皇子都会出现一个想法,凭什么二皇子,或者是三皇子行,我们就不行? 可以说,朱由检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从登基开始走到现在这一步。 实际上就是因为有未来的见识,以及对未来大势的走向。 但这觉不代表,他就能解决一个自古以来,多少英明神武帝王都难以解决的传承问题。 正是因为有了以上种种考虑之后,朱由检才决定自己亲自辅导自己这个嫡皇子一次。 顺便也看看,他是不是储君的人选,能不能在未来堪当大任! 结果不想,一番考核下来,朱建烨的出色愣是还超过了朱由检的预料。 时间在缓缓流逝,眨眼间又是三天的时间过去,而到了此时车队也终于抵达了辽东的门户,山海关。 山海关是一座雄伟的城池,也是京城用于防备辽东的最后一座屏障。 但却不是辽东的整治中心。 辽东,是大明朝九边之一,但却属于山东省的范围,可又因为九边的重要性,又军事独立在外,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圈子。 也就是说,辽东虽然归山东,但军事却不归山东,反而是握在辽东将领自己的手中。 早先年间的辽东总督府位于宁远,可是在辽东总督樊旺后期彻底击溃后金,并收复了沈阳后。 朱由检便下令,将总督府迁到了沈阳。 所以此时的山海关,除了一位总兵外,并无其他将领。 朱由检这次出行,又是微服私访,在没有惊动,也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悄然无声的来到山海关。 所以当车队入城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当地衙门的注意。 就这样,朱由检悄然间进了城。 看着天色已经逐渐西沉,明知在赶路在天黑之前已经不可能在赶到宁远。 朱由检便是下旨,在山海关休息两天。 其中缘由,自是不少,但也不在一一细说。 就说当天晚间,趁着还没有到宵禁的时间,朱由检在吃过晚饭后,便是带着几名亲兵卫的士兵出了酒楼。 趁着夜色,带着朱建烨体验起了山海关的民情。 山海关这座关城在朱由检入城之初,他就满意的发现,此时的山海关要比当年他带兵打后金的时候强了很多。 首先就是百姓的脸上多了很多笑容,其次就是也比前些年繁华了很多。 最直接体现,那就是前几年来这里,朱由检看到的还都是满城的衣不蔽体,骨瘦如柴的百姓。 当时,朱由检也仔细的看过山海关的情况,那个时候的山海关,全城酒楼不过三家,青楼一家,米铺两家,以及稀稀拉拉的其他一些营生。 然而,这一次看到的,却已经不仅仅是百姓们脸上多了笑容,街道中的店铺也多了很多,其中就包括多了两家酒楼,以及三家青楼。 其他店铺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许多。 而在入城的时候,朱由检还发现在街道的两旁,也多了许多叫卖的小贩商人。 可以说这些最基本的营生,才是最能提现百姓生活的标准。 这一点,朱由检在一路上,就没少向朱建烨传授经验。 比如,为什么酒楼多了? 那是因为有钱的人多了,所以吃饭的人也就多了。 否则没有傻子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在开酒楼的。 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正是因为有了需求,所以才会有了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