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盛情难却因为燕国不只是慕容锦一个人会易筋经,还有其他的师兄弟、师姐妹呢,陈阳一个人,单挑慕容锦么?不可能,其他人一定会出来帮忙,一群人围攻,这谁受的了。“就这样去,真的是找死,我是很像替大师哥报仇,但咱们需要从长计议。”
陈阳:“我已经想好了,不直接对付慕容锦,设计,先对付其他人,把他身边的羽翼都给剪除掉,最后再对付他,这样就没有问题了。问个问题,散功茶,会易筋经有损耗么?”
“没有,这个事师傅早就说过,而且,慕容锦是用毒的高手,他自出山以来,不相信任何人,包括我们,所以他宁愿是路边的野果子,也不会去酒楼,就是担心破了自己的武功。”
做人做成这样,是非常累的,那家伙,比陆慧还要谨慎。不过呢,再谨慎的人,也是有破绽的。“跟我走吧,关键时候,慕容锦的命交给你,由你亲手报仇。”
她选择相信陈阳,这个男人,至少比自己的那些师兄弟要可靠多了。晚间,妇人准备了一桌酒菜,要留下陈阳做客,她已经认定陈阳这个女婿了,巴不得就在宅子里皆为连理。“小伙子,我还不知道你的姓名呢。”
“我……我交印空。”
“印空?怎么听起来,像个和尚的名字,哪有这名。”
陈阳咧嘴一笑:“是的,我之前,是在少林寺出家,只不过时间短暂,现在打算回去了。”
“啊?你妻妾成群,还要出家当和尚?唉?你打算走,去中原吗,你干嘛不留在西域呢,这地方也不错。”
“伯母,我想,带着你的女儿一起走。”
说真的,她家现在这个状况,是没什么可留恋的了,做母亲的,也巴不得自己女儿能有出息,早日家人,省的当老姑娘。她以为陈阳是想跟女儿成亲,于是从身上摸索出一张银票:“我没什么送给你们的,这张银票也不多,就五百两银子,算是我女儿的嫁妆。”
这点钱,就是她家中全部的积蓄了,她拿着银票的手,还略显颤抖,令人揪心。“娘,你这是干什么,我……”“你闭嘴,不许说话,我跟我女婿说正事呢,你听着就行了。”
“女婿?娘,你搞错了,我们不是要成亲,我只是跟她一起去……”可不能让她说是去杀人,否则老娘不得担心死了,陈阳赶忙接过话茬:“伯母,这钱你还是自己留着吧,我家里什么都不缺,我还要给你钱呢。”
他拿出一万两的银票,放在二人面前,什么叫财大气粗,这就是!伯母看傻了眼:“这……这么多钱,你家果然很富裕啊。但是,你听我说,我们家的钱是不多,但按照规矩,我应该给嫁妆的,做女婿的给我钱,这传出去不让人笑话么,孩子,别嫌少,你就拿着吧。”
“好,我拿着,但我的银票,你也得拿着,算是女婿对丈母娘的孝敬,在我们老家,就有这个规矩。”
说着,他将银票放在了妇人手中。妇人眼眶都红了:“这、这如何使得呢。”
“使得,当然使得,都是一家人了嘛。好了,我们今晚就走。”
“太急了,先住一晚,今日,你就睡在我女儿的房中,明日一早,喝了枣仁茶,你们再走。”
望见牙女的神色,她似乎有很多话要跟母亲说,陈阳借口去上厕所,把地方留给他们。“女儿,这个小伙子,很不错,人很精神,还很富裕,你嫁过去,必定不会受苦的。虽说他家中妻妾成群,可这年头,谁家不是这样呢,只要是有点身份的,娶几个老婆不碍事。西域就有人娶几十个老婆的,那么多女人愿意跟着他,正说明娘的眼光好。”
牙女没有无语,就是挺心塞:“娘,您的苦心,我知道。只是,我跟他不合适的,而且我们这次去是去办事,晚上,他不能住在家里。”
“笑话,女婿我都认下了,你不让人家住在家里?不像话。”
“我跟他一点事都没有,不是你想的那种关系,让他住家里,我的清白还要不要。”
“傻丫头,对女人来说,能嫁个合适的男人,比什么都重要,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个道理你不清楚?好了,不用说了,这个事,娘替你做主。娘去给你们铺床,点上红蜡烛,呵呵呵。”
说完,母亲又想哭了,她哭的不是牙女,而是自己的两个儿子,以及另一个女儿,他们死的太早了,以至于家宅凋零。夜深,陈阳被妇人给推入了房中,牙女就在床边的桌子那儿坐着。“伯母盛情难却,委屈你了,你放心,我不会碰你的,咱们就以朋友相称,如何?”
牙女:“我知道你是好人,你老婆那么多,个顶个的漂亮,怎么着也轮不到我,你是皇帝嘛。”
“那可保不齐,我喜欢的女人,只要合胃口的,我就来者不拒。”
说着,陈阳缓步靠近,但与女人保持着一定距离:“慕容锦,还有你的那些师兄弟,我一个都不会放过,全都要杀,你忍心么?”
“哼,没什么不忍心的,师哥一死,我已经万念俱灰,他们都跟着慕容锦,没一个好东西。你要是有本事,替我清理门户也是好事。只可惜,我自己的武功达不到那么高的水准,我这辈子,最多只能练到五层的易筋经。”
这里头有个学问,易筋经是男子修炼的武功,女人修炼易筋经,已经是逆气而行了,至阳之气,不适合女人,门内的女人,还无一人学到五层,至多就是四层而已。可是,四层的易筋经,就已经能在武林中叱诧风云了。陈阳:“早些睡吧,我彻夜打坐练功。”
“你不休息?”
“我体内的阳气太盛了,需要靠夜间打坐来阴阳调和,你不用管我。”
牙女还挺欣慰,这个男人很懂礼仪,丝毫没有强迫她什么,这样的皇帝,实在是万民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