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两千顷良田还只是薛家资产的一部分而已,并且还不是最重要的。
不过短短十多年,就从一个几乎可以说是一贫如洗的农家发展成为如今这般产业庞大的家族,这薛家还真是让人羡慕呐。 除了田地,她们还有十几万能力者呢。 这才是最为强大的力量。 虽然其中有几万算是皇帝陛下暂时委托给她们带的。 但人家自家也有十来万呢。 这薛家之所以能发展到如今这般规模,全是因为家中出了个女性能力者。 薛家可以,他们为何不可以? 万一自家的能力者也有这般的天赋呢? 所以,家里有出现能力者的,就算是女子也要好好培养呐,指不定就是下一个薛家。 埋没如此天赋,着实可惜。 有了薛家带头,也让不少有女性能力者的家庭对于她们更看重了。 当然,这大概仅限于对薛家更为熟悉的东宁路。 话说回来。 这么多人,吃住都在这边,而且一个个都是能力者,待遇再差也不能差到哪里去吧。 光是满足她们吃饭住宿的需求,就要占去大片大片的土地。 还有平时训练的演武场,要满足十几万能力者的训练所需呐,占地又不知几何。 以及,这么多人狩猎,每日的收获又是何其之大。 必然有大量商贩云集此处进行交易。 这不得为他们提供地方? 拢拢总总加起来,便是个恐怖的数字。 这也导致薛家所拥有的土地已经横跨周围好几个县,早已超出丰庆县所在的范围。 如此一来,这税赋问题岂不是要让人头疼了? 这倒也没有。 因为,薛家有好几人被授予了爵位。 族长薛琅静为开国县侯,从三品。 真要算起来,品级比太守还高,虽然是虚的。 管理家族事务的江芊月被封为开国县子,正五品。 薛家最年长的长辈唐三娘被封为乡君,从五品。 前二者的爵位,自古以来便是只有男子才能享受。 只有后者才是女爵。 封爵可以减免税赋,甚至还有食邑,以及永业田等等。 如此,朝廷对薛家也无需多么麻烦,直接免去税赋。 只需每年上交一定的租赁费用,而且直接交到府里。 毕竟薛家与那些商贩们的交易需要占用大量土地。 而这些可都属于朝廷。 由此可见,薛家在东宁路也算得上超级世家了。 收到大量能力者之后,不管是薛家,还是那些超大世家,亦或是朝廷都几乎是倾尽全力地培养她们,以快速提升她们的实力,尽快伐魏。 对于修炼者而言,时间过得何其之快。 转眼间,一年便已过去。 这一年,薛琅静也终于跨入三十岁的行列。 由于天天泡在野林里,每日与野兽作伴,身边还有魔吞调教她,又有文安这个实力与天赋俱佳,并且始终比她强的人在跟前鞭策着她,让她是不想变强都难。 三十岁时,终于突破到了地级圆满,和文安站在同一个等级上。 当然,轮实力,她还是不如文安的,人家已经在冲击天级了好吗。 也在这时,林楚发出的密诏终于到达她和文安手上。 准备了这么久,她们要伐魏了。 这个伐魏,当然是对于楚人而言的。 对文安来说,自然是替她夺回皇位。 既然要伐魏,这十几万能力者就要拉走了。 强大力量要离开,最让人放心不下的,自然是那银矿。 幸好,被拉走能力者的不止是薛家,十大家族也一样。 而银矿又在野林深处,没有大批能力者作为护卫,普通人还真进不去。 谁能来抢? 所以,只需要派人守在野林外围即可。 至于原来待在里面开矿的人,在没有护卫力量的情况下,自然也要退出来,等能力者大军回来之后再行开垦。 再说这伐魏大军的组成。 光是新增的能力者便有一百五十余万,还有武平城拉出来的近三十万能力者。 以及林楚手中的百万雄兵,和应朝廷的征召前往相助的西南军和川水军。 如此强大的兵力在手,魏人还有何惧? 即使魏国派出整个国家的能力者,也不过只有几十万而已。 就是魏人再如何彪悍,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也扛不住气势如虹的楚军。 自从楚军向魏国大军压境之后,不管那悍不畏死的、彪悍的魏人如何挣扎反抗,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仍是节节败退。 比之当初的楚国败得还快。 哪怕他们倾尽全国之力都无力对抗。 派出强大的大宗师级强者吧,人家派了更多大宗师过来。 看来,这次,他们魏国危矣。 好在,楚军军纪严明,在一路高歌猛进的过程中,没做什么烧杀掳掠之事。 对于敌国的百姓,不管是能力者还是将士们,都不会有什么好感。 想到当初魏军入境时,不断侮辱他们楚国的女子,甚至最后还带走了那么多女子,其中多数还出自大楚上层的王侯世家,更甚至是皇族。 他们自然想以牙还牙,侮辱侮辱魏国女子,一雪前耻。 但结果,自然是被阻止了。 既有上头的命令,也有那一百多万女性能力者寸步不让的阻止。 身为女子,在有能力阻止的情况下,她们怎能让这些男人侮辱女子?还是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哪怕是异国女子,那也是与她们一样,同为女子啊! 侮辱咱们大楚女子的是魏国男子,你们想要一雪前耻,那就在他们头上讨回来啊,欺负女子算什么本事? 有自己人出来阻止,最后自然没有成功。 楚军进入魏国境内前后不过一个半月,便复刻了他们曾经的路,几百万楚军包围魏都。 魏国朝堂上。 “陛下,求和吧。”“陛下,求和吧。”
。。。 “臣请求死战。”
“臣请求死战。”
。。。 整个朝堂上,似乎只剩下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要求求和,且多为文官。 另一种声音求死战,多为武官。 明显可以听出,同意求和的人占据多数。 只是,要求死战的武官虽少,但他们个个声音洪亮。 一时之间,两种声音还颇有一种势均力敌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