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末,胡殊同坐在家中的小院里。
正午屋外风光好,日头明媚风徐徐,透透气还能望得远,更容易活泛人的想法。 桌子上没有一本书,而是散落着大量的纸张,多是胡殊同年前年后一边查探一边即时记下的内容。上面有一些数据,更多的是依据自己所见罗列的一些关键词和当时的蹿升出来的念头。 青岩市北五县,准确地说应该是西北二县、东北二县、正北一县,又因为青岩市北原区是一个向北延伸的狭长区,这便导致牛家镇西边的这块地和五县县城的距离都相差不多,几乎可以把它看成一个五角星的中心点。 虽说物流园区都有仓储、配送、运输、装卸、包装等一系列功能,但真正操作起来,不同的侧重点会将物流园区分出类来,仅拿仓储这件事来说便分很多门道。 有的是为客户储货,说白了就是搭一个冷库的大场子,为各种易腐食品企业打造存储大本营。更有的则是直接做租赁,按空间计算为客户提供长期租赁服务,这一类将大幅减少园区的干预。 此外,重点做产地还是销地,主要针对哪些客户,都将让物流园区的职能发生变化。这并不是一个模子的蛋糕,家家都一样,所以说,胡殊同面临着最重要的思考便是—— 要走怎样一条路? 久浸这一行的他,岂会不知道怎样最赚钱,简单来说,只要不做最先一公里,都会带来可观的收入。原因并不复杂,深入田间地头意味着大量的人工、车辆与时间成本,哪怕这块地位置再优越,终归还是有太多的路要走,车要跋涉、货要聚集。 最简单的操作,便是从大量的菜贩手里收菜,将园区变成庞大的产地集散中心,再向市内超市、菜市场定向集中供应,还能做大规模存储,也可与省外联通。再配上冷库租赁,随着企业合作越发成熟、地段价值攀升,租金势必上涨。 但若不做最先一公里,胡殊同这么多年的行业钻研将失去很多意义。 他要做冷链,而不是做链。 不是运输的中转站、单一的冷藏库,而是全程冷藏控温的“城市冰箱”。这是多年潜藏内心不可释然的事,也是无数冷链人的理想,一如他大学初次在学术厅见到老师时,听到的那两个朴实命题——吃得放心、减少浪费! 许多问题,都是最先一公里的问题。 为什么“农民难卖、市民难买”,为什么从田间一毛三一斤收的菜,走上几十公里路就翻了几番?又为什么城市超市里斤斤两两都是钱的胡萝卜,农民却大量拿来喂猪? 田间产生的大量浪费、绿被车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浪费,让产能无法全部走向市场,一吨菜和两吨菜一个小区分,价格当然差别很大。运输的不及时,让蔬菜大量滞留,价格过于低,菜农不愿卖,缺乏调节与错季,都是现实的问题,菜篮子的问题。 这还涉及到蔬菜的质量,为什么在菜市场买的菜看上去露水晶莹,到家里只搁半天甚至三两小时就蔫得离奇?因为运输过程中没有冷藏而进行洒水,让蔬菜看上去更新鲜,可水分一旦蒸发,还会快速带走蔬菜本身的水分。 此外,还有调节的问题。 胡殊同大二那年,整个墨自县家家种芹菜,可临到收菜时,芹菜价格暴跌。水桶粗的一大捆只能卖几毛钱,很多菜农宁愿扔了也不卖,他记得县道的左右全是倾倒的芹菜,还有一把把辛酸泪。可要是有空间足够的冷藏建设,芹菜可以存70天,有足够的运力,芹菜可以卖到外省,甚至卖到国外。 在欧洲看过的第三方物流,胡殊同当然想过,但那不能解决最切实的问题,这种模式的时机在国内尚未到来。 下探到第一线需要魄力,但在胡殊同看来,如果最后拿下了这块地,这将成为企业的基因。他是菜农的孩子,田间地头的事一直跟随着自己,怎么与菜农打交道,怎么把事情做好,这也是一种优势。 走这条路当然会面临人手车辆紧缺、付出大量额外成本的问题,但路都是一步一步走的,创业者更要踏实。胡殊同从没想过一口吃个胖子,指望园区一启就席卷五县?八方聚菜、四海来鱼?那是一种幻想。 既入市场,就免不了竞争与合作,做大做强需要过程,还需要机遇。行业人都有预测,政策的大力扶持将不再久远,行业相关的出台办法已经在起草,但从当下来看,胡殊同所能得到的切实只有无息贷款。 许多构想随之浮现,渐渐地,这份方案的骨架、核心乃至老师说的两个点,都因为这条路的明确而越发明晰。也是这一连串的笃定,让胡殊同把重心落在了之前并没有细究过的模式,如何既做好最先一公里,又能让农产品快速走向市场,不觉之间他的初始视野也被抬升了。 起于最先一公里,终于最后一公里,不仅要做上下游的衔接整合,还要把全程控在自己手中。那将很难,甚至将得不偿失,但他相信这是菜篮子的有力一步,一个属于专业行业人的远见。他的情绪都开始倾注在这里,就像老师说的,心无旁骛一身轻! 做系统的冷链、真正的冷链,把所学、所见、所感、所研用在这件值得付出一生的民生大事! 这才是,胡殊同的—— 冷链之路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