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林玉檐回到了家里,便去了他父母的院子里,已是入更了,林如海一向睡得晚,贾氏也还在旁边陪着,见儿子回来了,忙问道,“说是你进宫去了,怎地这会儿才来?”
林玉檐与父母见过礼后,问他娘,“昨日娘去荣国府,可有人跟娘说了什么没有?”
贾氏目光闪烁了一下,笑着道,“怎地你问起这个来了?就算说了什么,也都是妇人之间的一些话而已。还能有什么?”
林如海听林玉檐说得慎重,忙放下手里看的书,问道,“可是出了什么事?”
林玉檐越想越是为他姐姐委屈,“当年,我们都在扬州,母亲说是要姐姐在老太太跟前尽孝,把姐姐一个人留在了京城,寄人篱下……” 贾氏不肯听这些话,不悦道,“你都说了什么?什么寄人篱下,是你外祖母家里,怎地就是寄人篱下了?”
林玉檐一向瞧不起贾家,也不顾他母亲不高兴,依旧道,“如今,倒是落下话柄来。娘可曾听说外头的人怎么说姐姐了?说姐姐忘恩负义,说姐姐当了娘娘,老太太要进宫给姐姐请安,姐姐居然不见,什么话都说得出来。”
“娘可知道,姐姐在宫里是没有半点根基的,林家也不像别的勋贵家里,根深蒂固,盘根错节,人丁兴旺,能够给姐姐什么支持。我和爹爹不过是两个文弱书生,又都不会钻营,给不了姐姐什么帮助。若姐姐名声不好了,在宫里可如何活得下去?”
贾氏道,“林家虽说人丁不旺,可荣国府倒是根基深厚,再又是骨肉亲情,只你和你姐姐一向与荣国府不亲近罢了。”
玉檐很想说,荣国府就算是人多又如何?一个个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但这些话,到底格外伤人,又是他母亲的娘家,只气了气,不敢开口。 林如海也一向对贾府不以为然,若说之前对贾政还算感兴趣,后来几桩事情出了之后,林如海对贾政也有了改观。他朝儿子摆摆手,对贾氏道,“还是我之前说的,明日我会去跟皇上说一说辞职归隐之事,你在家里收拾收拾,早做准备!”
贾氏不敢违拗丈夫,又听见檐哥儿说,“今日,皇上问儿子给林家封爵之事,被儿子婉拒了。再,儿子明日一早要和十三出一趟京。”
不等贾氏有任何话说,林如海点点头,“这是应该的,男子汉大丈夫立世,当以修身养性,建功立业为要,爵位虽显贵,可也是贻害子孙之根源。林家将来要以耕读传家,便从为父和你起始吧!”
林玉檐起身称“是”,他看了看贾氏,有心想说以后少去荣国府,张了张嘴,还是没有说出来。 次日,早朝过后,云臻在东暖阁里见林如海,林如海跪下磕头,云臻说“免”,可他还是恭恭敬敬地磕完头,方才起身。云臻赐座,他也是战战兢兢地只挨了半边屁股,还不如跪着舒服。 云臻也是有些无奈,待林如海说了请辞之事后,云臻道,“朕如今百废待始,还需岳父大人多多帮衬,岳父大人偏又不肯为官,朕要如何是好?”
林如海道,“微臣性子耿直,多年为官,依旧不能与同僚们和睦相处。如今,身为国丈,将来一旦稍有行差踏错,会牵连皇上和皇后,微臣日夜悬心,生恐有误,已是无以为继。”
他又要跪下来,云臻连忙将他扶起来,想了想道,“岳父大人,朕能体会岳父大人对朕和皇后的一片慈爱之心。自古以来,无一个国丈如岳父大人这般,女儿当上了皇后,不是欣喜若狂求官求爵,反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朕相信,林家将来必定会成家世清白,百代兴旺之世家。只是,还请岳父大人多为朕想想,可否老当益壮,不做京官,为朕经营一方疆域,爱护一地百姓,做个父母官如何?”
林如海想了想,道,“那就请皇上将微臣调往一处贫寒之地,臣当竭尽全力,为皇上做好这个父母官。”
二人便来到了堪舆图前,云臻的目光落在江南一带,只林如海却看向西北之地,最后争论一番,云臻到底还是点了林如海陕西巡抚之职,云臻心里格外过意不去,“岳父大人年岁已高,去这样的地方,皇后必定会怨怪朕的。”
林如海摇摇头,“皇后若怨怪皇上,便是皇后不贤德了,微臣必将使出做父亲的身份来教训她。但,微臣相信,皇后必不是这样的人。再者,如今外头都在说皇后娘娘不孝,置荣国府老太太于不顾,微臣这一去,当为皇后娘娘正名,便是微臣因此殒命,微臣也死而无憾!”
“更何况,陕西一地,地贫物乏,微臣早想为百姓做一些实事,却一生困在京城,后来去了扬州,也是和一帮官商搅合,到底不能一展抱负,实现夙愿,如今得皇上成全,实在是微臣之幸!”
“到底成不成,朕还是要跟皇后商量一下,才能给岳父答复。明日的早朝上,朕再和岳父谈这件事。今日天气好,皇后说要在御花园里用午膳,若岳父大人无其他的事,不妨和朕一块儿用膳,也瞧瞧您那几个外孙。”
林如海欢喜不已,云臻便叫夏守忠去跟黛玉说一声。二人慢慢过去的时候,黛玉已经在水榭上摆好了桌,旁边的高几上,摆着一个宣德炉,龙涎香慢悠悠地飘出来,几盆晚谢的茶花开得格外艳丽,纱幔随风扬起,孩子们的嬉笑欢闹声传来,二人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了。 黛玉抱着珣哥儿,见皇帝来,忙要起身,云臻已是快步过来接过孩子,“坐着,又没外人,你讲究这许多做什么?”
林如海则要给黛玉行礼,黛玉忙拦住了她父亲,“父亲这么一跪啊,我就少不得要给皇上跪着了,父亲还是免礼吧!”
林如海道,“皇后娘娘此言差矣,国之道,礼不可废,臣愿皇后娘娘遵守礼法,克己复礼,方显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