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军把发动密集冲锋的安南人一直放到了三百米的位置才开始了他们的杀戮盛宴。
率先发起射击的是十八挺轻机枪,最后所有步兵的步枪都开始射击。
对方密集的排队枪毙阵形,让大楚士兵们根本无需瞄准,只要不停的装弹和扣动扳机就行了。
在战后楚军军官的报告上,采用了这样一句形容。
“当时我们的将士感觉自己并不是在战斗,而是在行刑。这也是一场行刑式的屠杀!”
勇敢的安南土兵们在楚军临时阵地前三百到二百五十米的区域内,如同撞上了一堵无形的铜墙铁壁。
安南土兵们的尸体如麻袋般倒下,很快就堆起了一道尸墙。
武咸养不甘心的连续带兵冲击,却始终越不过这个死亡距离,无论他从哪个方向攻击结果都是一样。
他的十六门西洋火炮还没来得及前移,便被对方的超远射程小炮所摧毁。
双方战斗进入到第四十分钟时,蒙受了巨大伤亡的安澜火绳枪兵终于率先崩溃。
崩溃的连锁效应很快蔓延到了安南步兵的身上。
这支被郑氏一族精心打造的“御林军”,在付出了一千七百多人死亡、四百多人受伤的代价后,溃不成军升龙府的方向逃去。
在他们逃亡的沿途,遍地都是被随意扔弃的火绳枪和刀甲。
这些士气全无的土兵扔掉了一切会妨碍他们逃窜速度的东西。
正武六年重阳节这一日。
安南国都升龙府,被先后赶到城外的两个楚军步兵营包围。
而孟继堂率领的楚军大部,则直接转道北上,在红河平原的北部与郑柞回援的大军相遇。
由于需要守卫云屯港和自己的后路,此时孟继堂的手里是两个不满编的步兵师,大约二万五千人。
而郑柞的大军足有十万!
郑柞将所有民夫都武装了起来。
哪怕是拥有一支削尖木枪的民夫,都被编为了正式的作战部队。
郑柞身后的马江防线,则交给陈礼颂率领的五千人防守。
陈礼颂将五千人充分调动,冒充足有五万人来迷惑对岸的楚军。
在距离升龙府东北方百里外的北江地区,郑柞的大营延绵近十五里。
而在郑军大营与升龙府中间,孟继堂在鲁行一带以几座丘陵为核心构建了一整套壕沟防御体系。
别看郑军人多势众,但战场主动权却在孟继堂手里。
楚军依然保持着务实的作战方针,哪怕升龙府唾手可得也只派了两个营盯着。
全军注意力都放在了郑柞的十万人上。
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从来都是楚军的第一选择!
孟继堂摆出一副守势,这让郑柞犯了难。
楚军那稀奇古怪的壕沟阵地,让郑柞嗅到了不妙的气息。
他派出了一支部队去试探这种阵。
去了六千人,结果只回来了五百多。
那覆天盖地的炮火和枪林弹雨,让所有观战的安南人都感到两股瑟瑟,尿意庞然。
现在郑柞剩下的选择很少。
他没有想到楚军居然没有去攻陷升龙府,反而盘踞在红河平原北部。
这导致郑朝各地输往北部的补给线都被切断。
郑柞十万大军的后勤根本维持不了几天。
他要么不管自己的老爹和升龙府,调头去断掉孟继堂的后路云屯港。
和对方比比谁的后勤最先耗光。
要么绕道回升龙府与老爹郑梉汇合,退往山林暂避锋芒。
但这两条路都有一个巨大的问题。
给他断后的陈礼颂到底能撑多久?
如果马江防线丢的太快,他的大军无论走哪边都是一个死字。
在见识到楚军的火力之后,安南军上下都没有了和楚军正面硬刚的底气。
面对困局,郑柞的决定在第二日作出。
全军分散成十路绕道,五路去升龙府汇合郑梉,另五路则主动去吸引楚军来追,如果被打散则往西南山区躲避。
这个决断其实也代表着郑氏王朝向所有人宣布:郑朝已经在正面战场上失败。
郑柞之所以决定如此之快,就是因为头天夜里,陈礼颂逃到了他的大营。
马江防线在郑柞大军悄然离开一天后便宣告失陷!
马江大营里究竟有多少人,根本瞒不住带有热成像感应器的楚军无人机。
孟继堂还没堵住郑柞之前,贺千川便大炮齐发,全军渡江。
陈礼颂的五千人,在第一支楚军渡船靠岸前就死伤逃散一空。
换言之,郑柞的十万人已经陷入了楚军的前后夹击之中。
郑军在被孟继堂和贺千川前后夹击之下,所能做出的应对。
都督府参谋部门早就进行了数十种推演和设定,而敌方有可能分兵调动我方的战术,也在推演预案之中。
而提出这种可能的人,正是当今大楚的皇帝陛下。
张守言很是吸取了当年常申凯的教训。
好在安南的地形狭窄,安南人若真的想玩运动战,楚军自然会给他们很多惊喜。
郑柞大军刚刚分散成十股,就被楚军无人机侦查到。
孟继堂立即采取了对应的方案。
全军分散成二十个加强营,依靠着无人机指引,每两个加强营咬住其中一股安南军进行绞杀。
不论这些安南军往何种地形跑,也不论是火力对决还是肉搏拼杀,丛林军团的士兵都能战而胜之。
郑柞等人根本没有料到楚军的胆子比他们还要大得多。
刚开始的时候还有几只安南军的万人队,还妄想调头吃掉追在后面的楚军小部队。
虽然兵力是四比一,但他们没有料到这些楚军士兵居然比他们更适应在本地各种环境下的作战,不过几次短暂的交锋,便让这几支万人队丢失了上千人。
而更为可怕的是,冥冥中似乎有一张无形的手,将这几十支楚军小股部队调动自如。
每当一支安南万人队与其他万人队的距离拉得过开,便会有五六只楚军小股部队突然出现在这支万人队的周边,并迅猛地发起攻击。
郑柞还没看见升龙府的城墙,手下便有三支万人队彻底消失不见。
关于楚军的调动和战术,他也是从收拢到的残兵口述得知。
郑柞也是在这时才发现,郑军在情报掌控传递、士兵素质意志、包括基层指挥组织能力上,与楚军的差距根本不在一个层面。
与楚军打运动战,似乎更符合楚军上下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