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 夜未央来到了暴风城,暴风城是距离暴风平原最近的一座城池。 暴风平原不属于人族,也不属于妖族,这个地方太偏远,而且灵力稀薄,不是一个修炼的好地方,无论是人族还是妖族,都不愿意花费精力来占据这里,没有什么意义。只有想要领悟风属性的修士才会来到这里。 所以,这里很混乱,经常爆发修士间的杀伐,特别是人族修士和妖族修士之间的杀伐。 后来,不知道哪个时期,大约也有五千年了,人族和妖族达成了协议,在这里建立一座城池,算作一个人族和妖族和平的城市,也算作一个巨大的交易坊市。 这就是暴风城。 人族和妖族都要修炼,也都有着彼此需要,但是自己领地没有的资源,实际上人族和妖族也都需要这么一个地方,特别是在人族和妖族相对和平的时期。 暴风城内有着人族和妖族大修士坐镇,不允许在暴风城内发生争斗,违者处死,不会有半点儿情面。但是只要离开暴风城,杀伐随意。 而实际上呢,自从暴风城建立之后,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人族或者妖族在暴风城内暴起厮杀,然后被暴风城大修士斩杀,根本不听你在暴风城厮杀的原因,甚至都不给你开口的机会。如此百年之后,在暴风城内真的就再也没有发生一起厮杀的事情。厮杀蔓延到了暴风城外。当时在暴风城内,经常发生修士之间的纠纷,然后便约定出城决斗。还有在城外杀人夺宝的事情,也屡屡发生。这种事情也绵延了近千年,然后这种事情便越来越少。 因为暴风城的影响力显露出来了,不管是人族,还是妖族,都尝到了暴风城带来的好处。这里可以交易自己渴望得到的资源,大家来这里,都是奔着资源,而非战斗。这种气氛一年年影响下来,暴风城外也几乎没有什么厮杀了。不像之前,站在暴风城城墙上,就随时能够看到城外的厮杀。 人族和妖族在潜意识中,在五千年养成的习惯中,已经把这里当成了一个和平之地。所以,当夜未央一路不疾不徐地接近暴风城的时候,眼中都难掩惊讶。 她看到了进出暴风城的修士络绎不绝,甚至看到了人族和妖族修士之间,谈笑风生。她也听说了暴风城的规矩,但是依旧戒备和警惕。一旦有人在暴风城内暗杀自己,并且因为自己的放松成功了,那便是暗杀自己的人最终被杀了,那又如何? 自己都死了! 她走进了暴风城,沿途一边观赏,一边寻找了一家茶坊走了进去。距离她斩杀七大宗御道修士已经过去了半年了,夜未央走得又不快,应该已经有消息流传出来了。所以,夜未央准备在茶坊内坐坐,听听周围修士的交谈。 而此时在大天国寺,正在进行一次会议。难得的聚齐了七大宗的宗主。 七大道元煮茶论道。 主人是大天国寺宗主觉临,然后是星云宗宗主君星海,道宫宗主萧扶摇,万蛊教宗主丛剑云,萨满教宗主钟千里,横云宗宗主铁索,苍山宗宗主王天远。 这七个宗主都是道元后期,以觉临修为最高,已经达到了道元九重巅峰。七个人先是交流了一天修炼心得,然后才开始商议这次相距的主题。 这件事的主题自然是因为夜未央的事情引来的后续,原本以为事情不大,但是却没有想到后续的影响让他们不得不重视。他们没有想到这次周天宗的反应这么快。在他们刚刚收到夜未央斩杀五大御道的消息还不到半天,周天宗就传播出态度。 周天宗的态度非常清晰,对于万年前的恩怨,周天宗早已经放下。毕竟周天宗和人族各宗发生敌对的话,获利的一方是妖族。作为人族,哪怕自身有着一些委屈,也会为了大局放下。周天宗愿意和各宗和平共处,也愿意和七大宗联手抵抗妖族。 等等一堆话,巴拉巴拉,总之就是我周天宗即便是强大了,也不会和你们算小账,一切都为了人族。不能干出人族哭,妖族笑的事情。 这一下就让七大宗被动了。 七大宗之所以在之前一直对周天宗有着绝对的优势,便是因为他们的基础建立在万宗之中。他们裹挟了万宗,形成了大势。在这种大势下,别说现在的周天宗,便是李应重生,也莫可奈何。 但是现在周天宗的声明,让这股大势开始分裂了。 有的宗门和家族心中开始犹豫。 很明显啊! 夜未央一介塑道,却能够在七大御道初期巅峰的围杀之下,不是突围,而是斩杀了五个,吓跑了两个。 不管你用什么话来解释,这都显示出周天宗有重兴之相,特别是他们调查了一下,这个夜未央才四十五岁。 四十五岁的塑道圆满啊! 这在现在的修仙界绝无仅有啊,而且还能够在七大御道初期巅峰的围杀下,强势斩杀五个。当初是有人用留影石录下了战斗的场面,当他们看到夜未央那种绝然的对冲,那种搏命的打法,让他们整个人汗毛都悚立了起来。 塑道圆满在七大御道初期巅峰的围杀中,强势斩杀五个,这说明夜未央真正的战斗力,最差也是御道中期巅峰,甚至达到了后期。这样的一个人,如果突破了御道,恐怕在御道境界再无敌手了吧? 这样的一个人,有没有可能突破混元? 虽然数千年来,修仙界已经无人再度突破混元,但是数千年来,修仙界也没有出现像夜未央这样的人物啊? 这简直就是又一个李应啊! 相对于夜未央的强势,也让这些宗门看到了七大宗的衰落。如果不衰落,怎么会发生七大御道围杀不了一个塑道? 如此他们就要考虑后手了。 想当初在万年之前,他们这些宗门也就是跟着七大宗起哄,壮了七大宗的声威,也没有对周天宗造成多大的伤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