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奏圣上,现下无论是山东灾民移往辽东,抑或是河南灾民迁移湖广。由于事涉上千万人口,其中大小事情琐碎繁杂。不论是户部、工部以及牵扯其中之地方官府,所需官吏已是力有未逮,甚至可以说是远远不够。这也导致移民过程中,由于官吏不到位而引发的混乱状况。内阁已接获数十份地方奏报,请求增加官吏数量,以避免诸多不可控之事生发。臣据此上禀,以便圣上明察。”
陈奇瑜和邹维琏接旨后,温体仁起身施礼禀报道。现在北地的移民工作已经陆陆续续开展了一段时间。除了陕西各府向西安府、平凉府等地就近迁移,山东中南部灾民向南四湖迁移、山西部分灾民持续向台湾迁移外。山东西北灾民移往辽东、河南南部两府移往湖广的工作量最大、牵扯的人口最多,事涉其中的官吏已是不敷使用。已经精疲力竭的相关府县的主官纷纷上书内阁,请求朝廷能够增派人手,能够让奔波其中的官吏们得到喘息之机。温体仁的奏禀让朱由检顿时惊醒过来。随着皇帝的位子越来越稳固,自己还是犯了想当然的错误。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自己只想着能够尽快完成移民开发的战略,却根本没顾及到下面具体办差官吏们的辛苦。在交通条件极为不便的当世,底层官吏们只能徒步跋涉于万水千山之间。同时还要管着数百万计移民的吃喝拉撒。这种长期的精神和身体高负荷运转下,一向懒政惰政的大明官员吏目们能够坚持到现在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当然了,这种官场新风气之所以能够卓有成效,也是在利益和有效监督双重作用下取得的。在按照职差拿月薪、办差还有额外的各种补助、表现突出的底层吏员会得到晋升品级等等各项物质利益刺激下。直接与黎民百姓打交道的底层官吏们爆发出了空前巨大的工作热情。在加上督察院御史、锦衣卫校尉的明暗监督,这才使得相关官吏们没有出现对政策的抵触情绪。但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官吏们工作的热情也在逐渐衰竭,生理和心理上也即将到达极限。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还要继续进行下去的移民工作也将会受到不小的影响。是时候该找些劳力去帮忙了。“此事是朕疏忽了,亏得首辅于内政之上始终关注如一。三年来,北地相关地方官吏于救灾一事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内阁及吏部、督察院、亲军堂官应就御史及亲军所呈报数据,做出相应赏擢,此事须尽快着手会商。至于增派人手一事,首辅可有良策应对?”
朱由检先是夸奖了老温一句,在提出自己的看法后询问道。“此事老臣倒是有一策呈报圣听!”
对朱由检的询问早有准备的温体仁不慌不忙的施礼回道。在陆续接到各地相关官府先后送达的呈报后,温体仁就开始考虑如何解决此事。并在想出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案后才刻意在这次新内阁的首次会商中提出来,以便在皇帝征求意见时能够当即给出答案,从而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哦?首辅有何佳策?说来听听!”
对于温体仁在处置内政问题上表现出来的能力,朱由检还是比较欣赏的。再加上这位首辅基本上从来不与自己唱反调,所以朱由检对温体仁的态度一贯是温和可亲的。喜欢别人顺从自己,这是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具备的天然属性。尤其是对于性格强势的人来说,不管大事小情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最正确的,所有的相反意见都是见识浅薄、不足与谋。“老臣于接获下情上禀后思虑良久,最终想到一处所在,国子监。自去岁春闱毕,圣上下旨所有落榜举子入国子监深造以来,至今凡一年又半岁。期间有二百二十七员经工部、户部、督察院、刑部、大理寺、司农寺等部司选拔后赴任各地相关职差。而目下尚在监中就读者尚余两千八百三十六员,其中冠者两千六百二十一员,余者皆为未行冠礼、年龄尚幼者。”
自从去年落榜生入国子监读书的新政实施以来,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虽然大多数举子们明里暗里对此表达了不满和抗拒,但在现实面前还是选择了服从。朱由检力图通过这种做法,把大明读书人只重经书、不重实效的观念及风气扭转过来,力争将国子监变成大明培养各种人才的最高学府和摇篮。所有的想法必须要去付诸实践,既然想改变世界,那就要去付出自己的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开始是也许收效甚微,但总比坐而论道的空想主义要好上千倍。两百多名粗通或者精通律法、营造、农业的举子经考核选拔后赴任实职,这个比例相对于多达三千人的举子来说虽然并不高。但至少让这些自诩为有经世之能的读书人认识到,朝廷今后选拔人才的风向已变。死读诗书已经没有了前途,只有务实肯干才能有机会被选官任职,否则的话此生将会注定成为籍籍无名之辈。刚才温体仁奏禀的数据中,成人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些人都具备了外出实干的能力和体质,剩余不足二十岁的就不在考虑之列了。这些年幼者中就包括朱慈烺以及各位重臣家中的年轻子弟。他们都是以普通监生的身份进入国子监,日常也是五日休沐一天才能回家,其余时间全部吃住在国子监中。为了方便和别人打交道,也为了自身的安全,朱慈烺已经改名朱俊生。知道他真实身份的只有寥寥数人,并且这些人都被严令不得对外透露太子的身份,否则会被家里禁足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