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生产第二,销售第三。为什么要把销售放在最不重要的地位?就是大仓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咱们的产品科技含量高,够先进,质量过硬,就不愁销路。原来的农修厂,早已脱离了农机这个低端市场,这几年一直在生产汽车配件。在一个小县城,周围又缺少上下游的关联企业,做汽车配件的成本其实挺高。但是小县城也有好处,那就是人力成本低,其他相关的费用也低。这样总体算起来,利润率还算可以。干了这些年,厂子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把现有厂房扩大好多倍。但是大仓愣是不让小姑扩大生产规模。却让小姑把大量的资金,几乎是厂子一半的利润,都投入到研发里面。原来一个小小的农修厂而已,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居然让大仓给他带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研发团队。刚刚研发出来的产品,厂里并不马上大量生产,而是小批量生产。即使经过市场检验成熟了,也一直保持小批量生产的规模。这样一年年下来,整个厂子细化成了分工明确的各个小车间。车间小,产量也不高,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技术和管理人员阵容强大。显得生产工人相对较少。简直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直到大仓建议小姑把厂子搬去沪海的海东新区。并且给小姑规划了新厂的规模。小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侄子早就替自己想好了,要是扩建,搬新厂,就搬去大城市。因为大城市的新区得天时地利之便,周围全是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进入一个产业链,会让生产和销售成本大幅下降。而原来大侄子给自己设计的“小车间、小规模”战略,其实就是为自己搬新厂厚积薄发。搬到新厂,每一个小车间都会爆炸成一个或者数个大车间。不管是技术,还是管理人员,都已经相当成熟。到时候只要增加设备,增加操作工人就行了。这让小姑对大侄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承包农修厂开始,小姑就是因为听从了大侄子的意见,才让农修厂扭亏为盈。此后每一步决策,小姑都对大侄子的建议言听计从。事后每一次的成功都会证明,听大侄子的话,没错的。尤其是这一次搬新厂,老厂所有的现有条件,看起来都是为新厂量身定做的准备工作。如果不是大侄子这些年强硬地给小姑做主,一直在布局,就凭这样规模一个县城小厂,想要搬到全国最大城市爆炸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大厂。那简直是天方夜谭的事。最让小姑佩服的,就是大侄子当初替自己定下的创业道路。技术先行。当时小姑真的是不理解的。明明现有的技术和产品已经足够咱们生产,生产出来的配件供不应求。那么为什么不把资金放在扩大生产规模上呢?要是扩大生产规模,产值就会成倍地增长。那才叫财源滚滚呢!放着财源滚滚不要,反而把资金投进深不见底的研发当中。这让小姑颇为心疼了好几年。可是现在回头去看,如果当初守着那些一成不变的技术和产品扩大规模干下去。干到现在,那些产品和技术已经过时,扩大的车间和设备基本上已经失去继续生产的价值。那就真应了大侄子的话,企业陷入瓶颈了。只是看着颇具规模,就像一个大肚子的瓶子一样,但是瓶口太小,根本满足不了大肚子的供应。到那时候,企业的发展陷入停滞。再想引进新技术,增加新产品,大概率是来不及了。即使能来得及,也会元气大伤。在同行业中远远落后。可是现在呢,厂子搬到海东新区爆炸性扩张。不但厂子规模颇大,而且有先进而成熟的技术和产品,过硬的技术和管理团队,给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放眼全国的配件行业,小姑厂里的产品在技术和质量方面,那都是遥遥领先的。虽然现在新厂仅仅还在安装设备阶段,但是小姑对于新厂投产后的一切情况,就像放在眼前一样看得清清楚楚。现在安装设备也是关键时候,作为小姑一直以来最得力的狗头军师,大仓肯定要来帮着掌控一下。这也是巧了,把郑淑叶安排在自己的房间住,自己正好去小姑厂里安个小狗窝。妹妹早已把大哥的铺盖和衣物打包好了,一起抱到大哥的车上。她和郑淑叶要送大哥过去,也顺便看看小姑的厂子收拾得怎么样了。因为大哥到了海东新区就要住在那里几天,就不会送她俩回来了。英子把自己火红的法拉利开了出来。郑淑叶帮着把小梁的行李放在车上,正在想自己和英子跟过去参观完了,俩人怎么回来呢?突然看到一辆火红的跑车停在自己身边,吓了一跳。然后就看到驾驶门一开,英子从车上下来了:“郑姐姐,上我的车吧,反正待会儿也是咱俩一起回来。”
“你——这——”郑淑叶有些结巴,“这是——你的车?”
她在国外多年,当然认得法拉利F40。可她万万想不到,在国外都算顶级的豪车,居然都进口到国内来了!而且,还是英子的车!这实在有些不合逻辑。当然,郑淑叶知道小梁这些年挺能干,有一定产业。但是她知道,但凡做买卖的,都会面临资金问题。生意越是扩大,资金越是紧张。她知道自己看到的只是小梁产业的表面,对他的财务状况,其实还是有些担忧的。就怕小梁盲目扩张,而且还在个人出资搞科研,一个不慎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对于一个农家子弟来说,他一点抗风险的能力都没有。他的家庭不但不能给他提供一点点的帮助,而且看得出,偌大一个家,现在几乎全靠小梁这个老大撑着。就是这样一个家庭情况,他的妹妹居然有一辆豪华跑车。一个出来求学的农家姑娘而已,开这样一辆车,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