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完了,雯雯喝了一口水,这才开始讨要刚才的东西:“我都讲了三个故事了,你们该把东西给我了吧!”
解说谁知道谢这些人竟然再次耍赖:“不行!你这讲的根本就是一个故事,都是吴国和越国的事,根本不能算是讲个故事!”
被他们两次耍赖还不兑现承诺,雯雯又急又气。我见状只好在一旁劝道:“好了雯雯,我们不要那些东西了,就当给大伙讲故事开心开心了。”
谁知道雯雯倔脾气上来了,说道:“不行,我今天必须把那些东西拿到手,不就差最后一个故事了吗,现在不讲了多吃亏!”
“师兄你歇着,最后一个故事我来!”
“讲故事也行,不过要和前两个一样长才作数,要不然我们不认的!”
雯雯脾气也上来了,说道:“行!我就按照你们说的讲!不过咱们可说好了,一共三个故事,这是最后一个,这个讲完你们要还耍赖,那咱们就去王老大那里评评理!”
“行!”
“小姑娘你放心吧,我们不会耍赖的,你快讲吧!”
“哼!”
雯雯娇哼一声,看着周围人说道:“嗯……既然你们都是无赖,那我就给你们讲一个大无赖的故事,他就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非常要好。”
“幼时和卢绾交好,长得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宽厚仁爱,性格十分开朗,平时不拘小节。”
“年龄稍长后,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
“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的二哥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
“当初大人们都认为刘邦没有大志,不能干活,没有收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
“刘邦少慕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的为人,很想投入信陵君门下,于是西行至大梁。”
“但信陵君已死,而故信陵君门客张耳亦召纳门客,于是至外黄投入到张耳门下,两人结成知己。”
“及魏国灭亡,张耳成为秦廷通缉犯,门客皆散去,刘邦回到家乡沛县。”
“后来,刘邦做了沛县泗水亭的亭长,时间长了,和沛县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刘邦的志向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
“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刘邦的妻子是吕公的女儿吕氏,名叫吕雉。”
“吕公和家乡的人结下冤仇后到沛县定居,因为沛令和他是好友。”
“在刚刚到沛时,很多人便听说了他和县令的关系,于是,人们便来上门拜访,拉拉关系,套套近乎。”
“刘邦听说了也去凑热闹,当时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沛县担任主簿的萧何。”
“他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
“刘邦虽然没带一个钱去,他却对负责传信的人说:“我出贺钱一万!”
“吕公听说了,赶忙亲自出来迎他。一见刘邦气宇轩昂,与众不同,就非常喜欢,请入上席就坐。”
“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
“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
“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
“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
“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女愿意许给你做洒扫的妻妾。”
“酒宴散了,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她许配给个贵人。沛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
“吕公说:“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
“终于把女儿嫁给刘季了。吕公的女儿就是吕后。”
“后来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
“刘邦估计等到了骊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芒砀山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
“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
“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刘邦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边先走。”
“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吧。”
“刘邦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
“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
“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
“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
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儿,我在哭他。”
“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
“老妇说:“我儿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故哭。”
“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
“后面的人赶上了刘邦,刘邦醒了,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
“那些追随他的人也渐渐地畏惧他了。”
“直到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州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
“这时,沛县令也想响应起义,萧何和曹参当时为沛县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