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继续说道:“秦惠王十四年,秦惠王又派张仪向东游说齐国的齐湣王。“天下强大的国家没有超过齐国的,大臣及其父兄兴旺发达、富足安乐。”
“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主张合纵的人,都为了暂时的欢乐,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
“如今秦、楚两国嫁女娶妇,结成兄弟盟国。”
“寒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渑池朝拜秦王,割让河间来奉事秦国。”
“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国、魏国进攻齐国的南方,赵国的军队全部出动,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临菑,即墨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
“国家一旦被进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国,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齐湣王说:“齐国偏僻落后,僻处东海边上,不曾听到过国家长远利益的道理。”
“就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张仪离开齐国,向西到赵国游说赵武灵王说:“如今秦国相约齐国、韩国、魏国的军队,准备进攻赵国。”
“所以我不敢隐瞒真实的情况,先把它告诉大王左右亲信。”
“我私下替大王考虑,不如与秦王在渑池会晤,面对面,口头作个约定,请求按兵不动,不要进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
“赵武灵王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张仪才离去。”
“张仪又向北到了燕国,游说燕昭王说:“大王最亲近的国家,莫过于赵国。”
“赵襄子凶暴乖张,六亲不认,大王是有明确见识的,那还能认为赵国可以亲近吗?”
“赵国出动军队攻打燕国,两次围困燕国首都来劫持大王,大王还要割让十座城池向他道歉。”
“如今,赵国已经献出河间一带土地臣事秦国。”
“如今,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将出动军队直下云中、九原,驱使赵国进攻燕国,那么易水、长城,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
“所以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燕昭王听信了张仪的建议,说:“我就像蛮夷之徒一样处在落后荒远的地方,这里的人即使是男子大汉,都仅仅像个婴儿,他们的言论不能够产生正确的决策”。”
“如今,承蒙贵客教诲,我愿意向西面奉事秦国,献出恒山脚下五座城池。”
“秦惠王十四年,张仪返回秦国报告,还没走到咸阳的时候,秦惠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
“秦武王从作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等到继承王位,很多大臣说张仪的坏话。“张仪不讲信用,反复无定,出卖国家,以谋图国君的恩宠。秦国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耻笑。”
“诸侯们听说张仪和秦武王感情上有裂痕,都纷纷背叛了连横政策,又恢复了合纵联盟。”
“秦武王元年,大臣们日夜不停地诋毁张仪,而齐国又派人来责备张仪。”
“张仪害怕被杀死,就趁机对秦武王说:“我有个不成熟的计策,希望献给大王。”
“武王说:“怎么办?”
“张仪回答说:“为秦国国家着想,“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
”秦王认为他说的对,所以准备了兵车三十辆,送张仪去了魏国。”
“如今,张仪去了魏国,大王果然攻打它,这是大王使国内疲惫困乏而向外攻打与自己建立邦交的国家,广泛地树立敌人,祸患殃及自身,却让张仪得到秦国的信任。”
“这就是我所说的‘让张仪有所依托呀。”
“齐湣王赞同使者的说法,就下令撤军。”
“张仪出任魏国相国一年以后,于秦武王二年死在了魏国。”
“张仪年轻时替人家抄书,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子就写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久而久之,就集成册子。”
“后人遂以“折竹”或“张仪折竹”形容勤奋刻苦学习。”
“张仪和秦公子华一起攻打并占领了魏国的蒲阳,张仪对魏王说:“秦国愿意把占领的蒲阳还给您,还派一个人质来魏国表示诚意,希望秦国与魏国交好。不过,魏国也要拿出一点诚意来哦!”
魏国同意了,惧怕秦国继续东进,拿出上郡十五县献给秦国。这是完全的强盗逻辑,足见当时秦国的强大,可以左右中原大地的局势。张仪也因此担任秦相。这样的横行霸道在张仪的任期内非常多,可谓随心所欲。再讲一个戏弄楚王的事。张仪为防止楚国与齐国结盟,去见楚怀王,答应以六百里土地相赠,条件是要求楚国与齐国断交。怀王信以为真,唯有陈轸心存疑惑,说秦国一贯言而无信,尤其张义人品不端,建议楚王等交割完六百里土地后再与齐国断交不迟。怀王不听,还派人去大骂齐国,以表与秦相好的决心。昏招频出的怀王彻底断送了齐楚联盟。结果果然被陈轸言中!张仪回到秦国,借一次跌落马车的意外,闭门不出,等着交割土地的楚使者焦虑不安。好不容易见到张仪,张仪勉为其难的说:这样吧,鄙人有土地六里,权且全部交割给贵国吧!自此,楚怀王才知道上了张仪大当,没有得到秦国土地,又断了齐国联盟,只能自吃哑巴亏。张仪的不讲信用,反覆无常,只手遮天,看起来为秦国谋取利益,但也得罪了秦国贵族与其他诸侯,最后只得靠游说魏王才得晚年归魏,并死在了魏国。张仪一生不平静,靠三寸之舌为自己谋得荣华富贵,却把战国七雄挨个折腾个遍,最终魂归故里,算得善终。张仪所在的时代,是秦国起飞的时代,为秦国在诸侯地位中的稳固,话语权的提高,霸权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想到这个张仪也是个人物,之前听苏秦故事的时候,我还以为他是一个草包呢,没想到竟然也这么厉害!”
有人赞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