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的,其他所有一切都可以让路,包括自己个人的好恶。而郭嘉、荀彧等人对他的长处评价中就有“善断”一说,所以他马上做出了决断,于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魏太子。杨修在曹植失宠后,曾经有意疏远曹植,但是因为曹植毕竟是曹操的儿子,所以不敢过于明显,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来往密度。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是比较缺乏政治上的应变能力的。杨彪(142年—225年),字文先。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年名臣,太尉杨赐之子、杨修之父,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杨彪少年时受家学熏陶,初举孝廉,并被州里举为茂才。后被征拜为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在任内揭发了黄门令王甫让门生各郡的财物七千余万的贪行为,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诛王甫,国人无不拍手称快。历任侍中、五官中郎将、颍川、南阳太守,经三次升迁后任永乐少府、太仆和卫尉。其后历任三公,在董卓打算迁都时据理力争。汉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献帝定都许县,杨彪被曹操诬陷下狱,后被释出,又任太常。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曹丕受禅,欲以杨彪为太尉,遭推辞,拜光禄大夫,待以客礼。黄初六年(225年),杨彪逝世,享年八十四岁。其著作很少见,现仅有《答曹公书》一篇。杨嚣,杨修之子,出身汉魏名门弘农杨氏,在西晋有名声,为受亲信得力之人,于泰始(266年—274年)初年任典军将军,早卒。公元278年(咸宁四年)4月23日,尚书左仆射卢钦去世,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说:“已故司空王基、卫将军卢钦、领典军将军杨嚣,都一向清贫,去世以后,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近来闹饥荒,听说他们的其家不好过,现在赐他们家里谷各三百斛。”
杨准,字始丘,司隶弘农郡(河南灵宝市东北故函谷关城)人。惠帝末为冀州刺史,与嵇康子绍、山涛子简同好友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原文有:“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ji)臼(jiu)’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几句,案《后汉书.曹娥传》:“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为立碑”,考曹娥碑碑文有“上虞县令度尚字博平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撰”的字样,上虞,县名,秦始皇二十五年置,古隶会稽郡。所以这个碑是在会稽,又据清光绪《上虞县志》载:“曹娥庙在十都曹娥江西岸,旧在江东,属上虞,后以风潮啮坏,移置今处,隶会稽”,所以这个碑是在绍兴上虞,曹一生没有过江南,可以很明确地推断这个事情是纯粹虚构的。或许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他的里将这个事情演化到是曹操过蓝田的蔡文姬家里。曹娥碑尚存,不过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长度尚立的碑早已散失。后来在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也曾经到庙书曹娥碑,文字由新安镌刻。此碑绢本手迹现存博物馆,上有梁代徐僧权、满骞、怀充等人题名,还有韩愈、宋高宗等人题款。而现存的曹娥碑系在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女婿蔡卞重书的。魏武王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路过,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