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刘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认为寡不敌众,想依水为阵以拒蜀军。郭淮说:“这是向敌人示弱,不能击败敌人,这不是上策。不如撤离岸边,在远处设阵,诱使敌人前来,等他们渡到河中央再发起进攻,一定可以打败刘备。”
遂在汉水以北列阵,打算等到蜀军涉水半渡时进行反击。刘备疑心重重,隔水相持而不渡。郭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不久,曹操让张郃假节,以郭淮为张郃司马。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赐郭淮关内侯,转为镇西长史。又行征羌护军,护左将军张郃、冠军将军杨秋讨山贼郑甘、卢水叛胡等,皆平之。至此关中平定,百姓得以安于本业。十月,曹丕称帝,史称魏文帝。郭淮进京祝贺,因路上得病,所以去迟了。曹丕大宴群臣,责备郭淮说:“从前大禹在涂山召会诸侯,防风氏来晚了,结果被杀。而今普天同庆,你却来迟,为什么?”
郭淮回答:“臣听说五帝先用德来开导臣民。夏后时期朝政衰败,才开始用刑。而今我生逢唐虞盛世,因此知道自己不会遭受防风氏那样的杀戮。”
曹丕听后很高兴,升郭淮为雍州(治长安,今西安西北)刺史,封射阳亭侯。后郭淮平定安定羌大帅辟蹄的反叛,威镇边疆。每当羌、胡有人来降,郭淮总是让人询问他们亲戚的情况,比如男女多少、年岁长幼等。等见到他们,已略知他们的心意,关怀备至,因此被胡人称作神明。太和二年(228年),蜀丞相诸葛亮首次攻魏,派马谡守街亭,高详驻军柳城。张郃率军攻打街亭,而郭淮则率军佯攻柳城,牵制蜀军。随后又在枹罕破羌人唐泛,加建威将军。太和三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攻魏。遣陈式进攻祁山以南前已归蜀、街亭战后又被魏军收复的武都(今甘肃成县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二郡。郭淮率兵救援,在建威(今甘肃成县西)遭到诸葛亮主力的阻击,被迫退走。蜀军遂攻占武都、阴平二郡。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决定兴师伐蜀,兵分三路会攻汉中。郭淮在阳溪被蜀军击败。其他几路魏军也因山洪暴发、道路阻绝而撤军。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攻魏,包围祁山。郭淮奉命与左将军张郃等随大将军司马懿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四千人守上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诸葛亮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与费曜等率军袭击蜀军,但被诸葛亮击破,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时陇右无粮,有人建议从关中运粮,便路途非常远。这时郭淮招抚羌人,恩威并施,遂解军粮之急。转为扬武将军。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第五次攻魏。四月,诸葛亮至郿,进驻渭水之南。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司马懿分析形势后,对诸将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往东,确实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将领们就没事了。”
诸葛亮果转进五丈原,魏将皆喜,唯郭淮深以为忧,他说:“诸葛亮肯定争夺北原,应当先去占据它。”
诸将多不以为然。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惊吓臣民和胡人,此乃国家安危之大患。”
司马懿这才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堑垒尚未成,蜀军果至,攻而未克,两军遂成对峙状态。几天后,诸葛亮率军西行,诸将皆认为诸葛亮欲攻西围,唯郭淮认为诸葛亮欲攻西围是假,攻阳遂是真。当晚,蜀军果然攻阳遂,魏军因早有防备,击退了蜀军。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军中,部将杨仪、姜维率蜀军撤回汉中。正始元年(240年),蜀将姜维出兵陇西,郭淮进军,追至强中。姜维撤退后,郭淮又讨伐羌族迷当等部,安抚氐族人,迁移三千多户百姓到关中地区。转任左将军。凉州休屠胡人梁元碧等率二千多家归附雍州,郭淮奏请让这些人居住在安定郡的高平,为保障他们的安全,其后设置西州都尉。郭淮又被任前将军,仍领雍州刺史。正始五年(244年),曹爽、夏侯玄伐蜀,郭淮率军为前锋。后魏军为蜀将王平,郭淮因有准备,才未大败。回军后,郭淮假节。正始八年(247年),陇西、南安、金城、西平诸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等联合起来反叛,包围城镇,南招蜀兵协助,凉州名胡治无戴也举兵反叛。讨蜀护军夏侯霸率诸军屯兵于为翅。郭淮刚到狄道,很多人认为应当首先讨平枹罕,这样对内则平定恶羌,对外则可以挫败西蜀的计谋。郭淮估计姜维一定会进攻夏侯霸,于是进入沨中,转兵向南,接迎夏侯霸。姜维果然进攻为翅,郭淮军队正好抵达,姜维逃去。进而郭淮讨伐诸叛羌,杀死饿何、烧戈,投降的人有几万。正始九年(248年)秋,遮塞等屯兵河关、白土故城,依据河险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