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军大刀阔斧地搞改革创新,让当地商贾人人自危,而这也改变了百姓心目中对九重军根深蒂固的偏见。起初城民们以为九重军敕令粮商盐商,不许哄抬售价,是为了给军方开后门,供应储备粮草,但在得知粮商在民间的售价也严格管控后,百姓们傻眼了。粮食价格调低以后,起码城中半数的人不用再担心吃不起米面。建成的私塾就快要广收门生,然而百姓们也只敢羡慕地看看,不敢多做停留,这年头只有有钱人家能读得起书,寻常百姓家想都别想。正当几个放牛的孩子落寞地转身时,城门口站岗的九重军走了过来。“刚刚九重军的将士亲口说了,私塾的一切费用由九重军内部承担,念书写字不要钱,希望大家伙都能把自家孩子,送去教书先生那。”
闻听此言,百姓们大跌眼镜,震惊之余还有感激,被他们贬低的一无是处的九重军,给家家户户都带来了生的希望。以往清军守城时,烧杀抢掠的事常有,朗朗乾坤就敢强抢民女,那些百姓敢怒不敢言,多少良家妇女都被糟蹋了,清军遇到不顺心的事,对百姓非打即骂,哪像仁义的九重军。不但给吃不起饭的乡亲们施粥,还让每家每户的孩子都能走入学堂,九重军一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但四位师长吩咐,要大力宣扬,得之不易的幸福都归功于五军都督。虽然他们私底下依然称呼李润为大公子,可是远在千里外的百姓,只知道大明有个战神都督。“就是桂林来的五军都督,李家的嫡长子!此人真乃神人也,不但平息了多地的战乱,收复了失陷的城池,还让平头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史书上必会留下他的姓名。”
“九重军就是五军都督打造出的军队,比朝廷派的军队还厉害呢,无往不胜,就没吃过败仗。”
“原来是都督让咱们的孩子念书写字,让咱们都能吃得饱饭。”
街头巷尾都传唱着李润的英勇事迹,一度在衡东,衡阳、衡南、东昌府四地掀起万丈波澜。如果换作曾经,还无权无势的时候,李润只想悄无声息地做好事,只怕惊动了江南那位多疑的皇帝,可今时不同往日,他不但要无限的荣光,还要世人皆知他的功绩。唯有得到民心,才能给他的前程铺路,往后要是生出个万一来,朱由榔也堵不住悠悠众口,天下苍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他管辖的城池越来越多,只是李润还不满足于此,要想成就宏图霸业,势必要血洗清军的疆土。赚到的积分,他也会改造出更有利于民生民财的工具,帮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前路漫漫,李润甚至动过念头,想要将下辖的所有城池力量集聚在一起,对付清军,只是太冒险了,一不小心就会胎死腹中。衡东,衡阳、衡南、东昌府等地才刚恢复生机,让四地休整一下,再做打算也不迟。彼时,清军的战壕内,孔有德正畅想着如何逐一击破九重军的防守,一举拿下李润的老巢——桂林,目前大半九重军都在外远征,桂林守备薄弱,李润做梦都想不到,清军会虎躯直入。然而孔有德嘴角的笑容还没消退,就听到信使带来的噩耗,衡东,衡阳、衡南、东昌府四地失陷。百里加急的书信一封接着一封,大多是报损失惨重,被九重军打得落花流水一类的求助信,信使在底下瑟瑟发抖。收复的失地上,大明的战旗迎风飘扬,孔有德心中发了狠,为何李润又先他一步,夺得了先机。只要他有了翻身的想法,李润的计划就已经在实施当中,清军的力量被削弱,别说打到桂林,就是跟兰陵再火拼都无异于自掘坟墓。他还想着建立一番功业,多尔衮亲临时,不至于受到责罚。“王爷,依我之见就该让大军,回到衡阳埋伏,只要九重军的队伍换岗,咱们就打他个措手不及,突入城内抓了百姓相要挟,九重军最在意的不就是民声吗?到时候,他们就是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幕僚喋喋不休地献计,得意地以为孔有德一定会采纳他的想法,自己这招是雪中送炭。然而孔有德只是用阴沉的眼神,死死盯着他,在遇到李润以前,谋士们为他立下汗马功劳,可自从李润上了战场,这群幕僚就成了摆设。幕僚提出的建议,全都在李润的掌握范围中。之所以一直吃败仗,都是归功于这群幕僚献策,每回都被李润打得毫无反手之力。“我隐约记得,提出把兵力集中在东昌府的人就是你,可清军先攻打的是衡阳,先后四地都回到了九重军手中,现如今要剩下的将士,再返回衡阳,你打的什么算盘。”
“九重军若是早有防范,事先设下天罗地网,等到摄政王亲临此地,本王如何解释!谁来担这个杀头的罪责,你吗?”
孔有德顿时拍案而起,由于极度的气愤,让他随手抄起桌上的茶壶,朝幕僚丢了过去。幕僚的鼻骨险些被砸歪,脸上赫然多出一道血痕,他疼得直吸气,也不敢反驳,他明白王爷丢了一条腿后,性情大变,惹不得。战壕里静得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屏着一口气。直到又有不怕死的信使带来前线急报,这阵死一般的沉寂才被打破。“每次都是大败而归,九重军后方的储备根本比不上咱们,大清朝廷拨了多少军饷,吃进肚子里,连个水声都听不到。九重军和你们,就有这样大的差距?”
孔有德点兵点将,把战壕里的人都骂了个遍。好不容易宣泄完心中的怒火和郁闷,他那条断腿又开始疼了,一到季节更替,孔有德就疼得厉害,每疼一次,他就要咒骂李润百回。他身为主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夜他就召回了前线征战的武将,让他们想出应对的办法。在剖析了九重军的构成后,孔有德发现一个被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