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是一个天下大乱,英雄拔剑而起的风云时代,瓦岗军无可厚非,是这其中的佼佼者。这支军队,崛起于河南,曾经就是一支普通的,占山为王的土匪武装,可是,却一步步成为了威震天下的中原第一义军。
尽管如此,叱咤风云一时的瓦岗军,却最终犹如一颗流星,划过了隋唐时代的天空。这样一股无比强悍的军事武装,曾经几乎就要问鼎天下,甚至一度兵临洛阳城下,与东都洛阳仅差一步之遥。可惜,世事难料,洛阳,却成了三十万瓦岗军的坟场。瓦岗军,最终只能悄无声息地退出了隋末唐初的历史舞台。 可以说,瓦岗军的兴衰荣辱,与李密是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李密一手缔造了瓦岗军的强盛,却也一手将瓦岗军带入了无底深渊。那么,雄才伟略的英雄盟主李密,是如何遭遇了人生事业的“滑铁卢”呢?洛阳城下,究竟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曲折?握有三十万瓦岗军的李密,为什么会败于曾经的手下败将王世充之手呢? 前文说过,义宁二年(618年)四月,宇文化及率领十万骁果叛军,从江都呼啸而来,踏上了西归长安的返乡之路。因为宇文化及的搅局,使得洛阳城下的敌我局势,发生了惊人的改变。 宇文化及一路北上,十万骁果,渐渐逼近东都洛阳。当时,李密正率领三十万瓦岗军,围攻洛阳。但是,由于宇文化及的横插一杠子。皇泰主杨侗与李密之间,敌友变幻,从原来你死我活的敌人,变成了生死与共的盟友。李密和皇泰主杨侗握手言和,枪口一致对外,共同对付宇文化及。 李密向皇泰主称臣,表示愿意与洛阳方面结盟。皇泰主当即册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让李密全权负责攻打宇文化及。李密接受了洛阳的册封,与皇泰主确立同盟关系。于是,李密率领瓦岗军,全力阻击宇文化及的十万骁果。 昏庸无能的宇文化及,岂是李密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屡战屡败。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打得只剩下两万残兵败将,宇文化及被迫败走魏县(今河北大名)。之后,宇文化及被河北窦建德擒杀,骁果覆灭。 先前,李密、皇泰主之所以会握手言和,那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宇文化及。这段时期,李密和洛阳方面,保持了相对短暂的和平相处。所以,这段时期,是李密、洛阳之间的“蜜月期”。 然而,伴随着宇文化及的失败,李密和皇泰主的“蜜月期”,也到达了终点,双方的盟友关系到此终止。李密和洛阳的军事统帅王世充,再次对战于洛阳城下。洛阳城下最后的决战,是在所难免了。 实际上,自从打败宇文化及之后,李密就已经单方面撕毁盟约。他明白,击败了宇文化及,与洛阳所谓的盟友关系,便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赶走了宇文化及,李密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整顿兵马,厉兵秣马,即将要对洛阳发起总攻。李密已经没有选择了,只剩下攻下洛阳这一条路了。 同样,洛阳方面也不是瞎子。皇泰主杨侗虽然年少,却天资聪慧。这位年轻的皇帝心如明镜,他知道,自己和李密终有一战。因此,在宇文化及退出洛阳后,洛阳方面也在加强战备,严防死守,随时应对李密的大举进攻。 就在李密为总攻洛阳,紧锣密鼓地准备之时,洛阳城中却出事了。大敌当前,洛阳朝堂中,风云诡谲,发生了严重的内讧,自己人和自己人反倒打了起来,同室操戈,甚至演变成了大规模的流血事件。这场流血事件,其最后的结果就是,王世充掌握了洛阳的军政大权,皇泰主杨侗沦为了王世充的傀儡,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大敌当前,李密即将总攻洛阳。洛阳百官,理应一致迎战,为什么反倒发生内讧呢?其实,洛阳城中的内讧,是洛阳文武大臣之间矛盾的直接体现;另外,这也是王世充酝酿已久,精心策划的一起阴谋。 其实,这还是与李密称臣有关。 因为宇文化及逼近洛阳,洛阳方面为了对抗宇文化及的十万骁果,主动和李密化敌为友。李密也遣使与洛阳取得联系,皇泰主杨侗立即对李密加官进爵,让他全权负责与宇文化及的作战。李密在这段时期,也确实尽到了一个做臣子的本分。每次只要打了胜仗,李密都会第一时间,向皇泰主报捷。应该说,在这一时期,李密和洛阳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 要知道,在此之前,李密已经围攻洛阳整整一年了。洛阳方面,屡战屡败,连吃败仗,而且城中粮食也即将耗尽了。如果不是宇文化及来了,估计洛阳离城破也用不了几天。可是,宇文化及一来,李密居然向洛阳称臣了。曾经的敌人,竟然成了自己的臣子,这对于皇泰主来说,简直就是意外之喜。 皇泰主非常高兴,那么,洛阳朝堂的其它大臣的表现又是怎样呢?对于李密称臣一事,大臣中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这两种不同的表现,主要来自于文臣、武将的态度,对于此事,文臣、武将产生严重的矛盾。 文臣的看法,自然与皇泰主的看法一样。当初,与李密联盟,正是文臣中的代表人物元文都、卢楚所提出的。元文都和卢楚,是皇泰主杨侗即位之初,分封的“七贵”之一,共同担任内史令。 元文都最初的想法是,假借李密之手,消灭宇文化及,同时又能消耗李密的军事实力,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他的这个构想,果然奏效了。宇文化及败亡了,而李密也因此元气大伤。所以,元文都开始有些飘飘然了,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元文都终日置酒庆祝,好不快哉: 元文都喜于和解,谓天下可定,于上东门置酒作乐,自段达已下皆起舞。 问题是,元文都痛快了,有人却不痛快了,谁不痛快呢?自然是与文臣对立的武将,这其中的代表,当然是长期与李密作战的军事统帅——王世充。王世充此时对元文都非常不满,同时,他的狼子野心也在不断显露。 王世充前文提过,原本是江都通守,负责在江南一带镇压农民起义。后来,因为李密围攻洛阳,东都告急,隋炀帝不得不派遣他率领五万江淮兵,驰援东都洛阳。王世充到了洛阳后,便一直与李密作战,皇泰主也十分倚重他。 不过,王世充在与李密作战的过程中,经常是胜少败多。尤其是洛口一战,主力损失殆尽,败得一塌涂地。但是,皇泰主并未追究其战败之责。毕竟洛阳城中,王世充是为数不多的会领兵打仗的武将。 皇泰主即位之初,分封“七贵”,王世充位列“七贵”之首,官拜纳言,封郑国公。王世充不是等闲之辈,他的心中也是有着称霸天下的野心。他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生出了取代隋室之心。打败瓦岗军,能够让王世充扬名立万,为取代隋朝统治,定鼎东都洛阳赢得足够的分量。 可是,元文都提出与李密联盟,却给王世充兜头泼了一盆冷水。皇泰主与李密结盟,不仅让李密身居多个军政要职,又允许李密入朝辅政。王世充和李密,那可是生死劲敌。一旦李密入朝辅政,还会有王世充的立足之地吗?因此,王世充恨透了元文都,他经常对起居侍郎崔长文抱怨道:“朝廷官爵,乃以与贼,其志欲何为邪!”王世充不满元文都,同样,元文都也猜忌王世充。王世充领兵多年,手握兵权,元文都时常担心他心怀异志。自从宇文化及兵逼洛阳之后,元文都的这种担心更重了,他怀疑王世充与宇文化及相互勾结,颠覆洛阳局势。正因如此,两个人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只不过没有当众撕破脸,还保留着面子上的一丝客气。 瓦岗军兵临城下,大战一触即发。可是,洛阳朝堂之上,将相失和,互相猜忌。这已经为摇摇欲坠的东都局势,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一场血雨腥风,刀光剑影,即将席卷东都洛阳。 无论如何,王世充也要阻止李密入朝辅政。如何阻止李密入朝辅政呢?半路截杀,那样只会显得王世充太蠢了,也太过露骨。阻止李密入朝辅政,只有让他无法进入洛阳。因此,王世充决定在洛阳城掀起一番腥风血雨,掌控洛阳政局,除掉元文都等对立派,由自己说了算。到时候,李密一见洛阳局势突变,肯定会知难而退,自行返回瓦岗军。那样,他只能和自己在洛阳城下决战。 可是,元文都毕竟官拜内史令,是堂堂的当朝宰相,除掉他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王世充不是一般人,他当初能将三万义军全部坑杀,足见其心狠手辣。因此,除掉元文都,王世充当然不会采取正常手段,他要采取一种非正常手段,解决问题。王世充想到了一个迅捷的方式:兵变! 洛阳与李密化敌为友,不仅是王世充不满,几乎所有的武将,都大为不满。于是,王世充便利用武将的不满情绪,在军队中大肆煽风点火。王世充撺掇自己麾下的不少将领,对他们说: 文都之辈,刀笔吏耳,吾观其势,必为李密所擒。且吾军人每与密战,杀其父兄子弟,前后已多,一旦为之下,吾属无类矣! (《旧唐书·王世充传》) 王世充的意思是,元文都这群人,纯粹就是刀笔吏,肯定不是李密的对手。更何况,咱们和李密打了这么多的仗,他们有多少父兄子弟,是死在李密手上。一旦李密进了洛阳城,还能有咱们好果子吃吗? 武将本来就对元文都颇有微词,加上王世充在军中素有威望,经过他的撺掇,武将个个群情激奋,对元文都恨之入骨。 元文都得知了王世充的密谋,便与卢楚商量,决定先下手为强。元文都、卢楚商议,假传皇泰主的旨意,征召王世充入朝,事先埋伏好甲士,将其杀死。然而,消息却意外走漏了。他们手下的将领段达,心怀二心,让自己的女婿张志,将元文都、卢楚的计划,偷偷告诉给了王世充。 一看元文都要对自己下手了,王世充决定立即行动。当天夜里,王世充率军包围了皇宫,夜袭含嘉门。王世充攻打皇宫,元文都才察觉到大事不妙,马上护送皇泰主前往乾阳殿躲避,陈兵自卫。同时,又命令诸将关闭城门,抵抗王世充。但是,负责把守宫门的各个将领,不是被王世充打败,就是弃城而逃。 宫门防线等于是完全被王世充突破了,不过,元文都还想做最后一搏。他想要亲自率军从玄武门进入,绕到王世充背后,出其不意地攻打敌军。可是,驻守玄武门的长秋监段瑜,谎称找不到钥匙,就是不给元文都开门。这个时候,元文都、卢楚真的是大势已去,只有坐以待毙了。 到了早晨,王世充率军攻入宫城。当时,卢楚藏匿在太官署,结果被王世充的军队所抓获。乱兵将卢楚押到兴教门,王世充见到卢楚,不由分说,下令将他乱刀斩杀。杀了卢楚后,王世充又挥军进攻紫微宫门。 皇泰主杨侗登上紫微观,他自幼长在深宫,哪里见过这种情形。于是,皇泰主派人向王世充传话,你们带兵进宫,想做什么?王世充立刻翻身下马,向皇泰主谢罪,元文都、卢楚意欲陷害臣,等我杀了元文都,我自会向陛下请罪。 于是,段达命人,将元文都捆绑起来,押到王世充面前。元文都临走之前,悲凉地对皇泰主说了一句话:“臣今朝死,陛下夕及矣!”
皇泰主一听这话,心中无比酸楚,流着泪,眼睁睁地目送元文都被押了出去。元文都被押到王世充面前,王世充眼睛都没有眨一下,下令将元文都乱刀斩杀,死法和卢楚一样。
在杀了元文都、卢楚之后,王世充再次暴露出了心狠手辣的本性,将元文都与 卢楚诸子,全部斩草除根。之后,王世充将宿卫宫廷的卫兵,全部换成了自己的人。然后,王世充进入乾阳殿,朝见皇泰主。皇泰主见到王世充入宫,厉声质问他,为什么要带兵进宫,而且还滥杀无辜: 擅相诛杀,曾不闻奏,岂为臣之道乎?公欲肆其强力,敢及我邪! (《资治通鉴》) 面对皇泰主的质问,王世充还在假模假式地痛哭流涕,拜伏谢罪,而且还郑重其事地向皇泰主发誓,自己绝无异心: 臣蒙先皇采拔,粉骨非报。文都等苞藏祸心,欲召李密以危社稷,疾臣违异,深积猜嫌;臣迫于救死,不暇闻奏。若内怀不臧,违负陛下,天地日月,实所照临,使臣阖门殄灭,无复遗类。 话说得好听,但皇泰主也明白,这不过是王世充的惺惺作态罢了。现在的情况,王世充已经完全掌控了局面,皇泰主除了无可奈何,还能做什么呢?在这样的局势下,皇泰主只能屈服于王世充的淫威下,任命王世充为尚书左仆射、总督内外诸军事。至此,王世充正式登上了权力巅峰,成为了东都洛阳的实际掌控者。 王世充掌握军政大权之后,在朝中大肆安插党羽亲信,分封王家子弟,他让哥哥王世恽担任原来元文都、卢楚的内史令之职,掌管中枢机务。与此同时,王家其他兄弟子侄,也纷纷执掌兵权。可以说,这个时候,王世充的亲信党羽、兄弟子侄,遍布朝野上下。洛阳朝堂,俨然成了王世充的天下,皇泰主杨侗彻底沦为了王世充的傀儡: 世充自含嘉城移民尚书省,渐结党援,恣行威福。用兄世恽为内史令,入居禁中,子弟咸典兵马,分政事为十头,悉以其党主之,势震内外,莫不趋附,皇泰主拱手而已。 (《资治通鉴》) 一天之内,王世充带兵攻入皇宫,连杀两位宰辅重臣,控制了皇泰主,窃取了东都洛阳的军政大权。洛阳城变天了,王世充成为了洛阳城真正的主宰者。这位隋末乱世的一代枭雄,通过一种血腥、残酷的非正常手段,使得洛阳城变成了一片尸山血海,隋王朝最后的末日,还是到来了。 在执掌洛阳最高权柄后,王世充接下来,便是要集中全部兵力,对付洛阳城下的死敌——李密。那么,李密这边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先前,为了打败宇文化及,皇泰主与李密结盟。并且,皇泰主曾经许诺李密,允许他入朝辅政。在打败宇文化及后,李密也确实准备进入洛阳,向皇泰主述职,他是想效仿李渊,以权臣身份夺取最高权力,也正好省去兴兵征战了。可是,事与愿违,等走到温县的时候,李密才得知了洛阳城内发生了巨变,王世充发动军事政变,掌握最高权力。李密明白,洛阳是万万去不成了。 于是,李密立即中途折返,重新回到了金墉城。就这样,洛阳守军和瓦岗军,再次恢复到了对峙状态。无论是李密,还是王世充,他们都明白,洛阳城下的最后决战,是不可避免了。 因此,李密和王世充,各自开始摩拳擦掌,为即将到来的决战,积极地准备。那么,决战之前,双方的力量对比究竟怎样?在李密与王世充的以往交战的过程中,王世充总是胜少败多,李密连战连胜。按照常理,优势肯定在李密这边。不过,今非昔比,以前或许如此,现在却不尽然了。 先来看看王世充这边的情况。 经过此次东都内讧,洛阳内部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现在的东都洛阳,完全变成了一间“人间地狱”。因为内讧,洛阳皇宫之中,血流成河,死伤无数。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要命的是,此时的洛阳,爆发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东都大饥,私钱滥恶,太半以锡环,其细如线,米斛直线八九万。 李密围攻洛阳一年之久,致使洛阳城中极度缺粮。这样就导致了一个恶果,洛阳市面上私钱泛滥。并且,这种私钱质量劣质,完全破坏了洛阳市场的货币流通。不仅如此,洛阳的粮价也在疯狂飞涨,一斛粮米至少价值八、九万钱。在这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洛阳民生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所以,王世充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内部,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顿;外部,李密的三十万瓦岗军,兵临城下。对于王世充而言,必须尽快结束洛阳战事,只有打败李密,才能稳定住洛阳的动荡局面。 再来看看李密的情况。 李密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首先,在与宇文化及的数次交锋中,李密虽然最后成功击败了宇文化及,但是也使得瓦岗军的军事实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瓦岗军经历了与宇文化及的作战,元气大伤,开始由盛转衰。现在,瓦岗军整体上下,疲惫不堪,弥漫着一种厌倦战争的情绪。 其次,李密本人也发生微妙的变化,什么变化呢?骄傲、膨胀。从李密投奔瓦岗寨,到建号魏公,瓦岗军内部的两大集团,一直在明争暗斗。直到李密杀了翟让,独掌瓦岗军大权,又因为围攻洛阳,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战绩,使得李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个时候,李密开始变得骄傲自满,自我膨胀。 胜利,让李密逐渐迷失了自我。这位曾经文韬武略的一代英杰,如今却越来越偏执,听不进任何意见,也不像从前那样体恤士卒。李密围攻洛阳一年多,占领了洛阳周边的好几个重要粮仓。可以说,李密现在不愁没有粮食吃。然而,李密却存在着一个短板,有粮无钱,没有府库财帛。所以,将士们立了战功,李密无法对他们论功行赏。 但是,李密却对新归附的隋朝降兵降将,优待有加。这种做法,引起了许多瓦岗军旧部的不满,认为李密厚此薄彼。此时,瓦岗军上下,对李密颇有怨气。加上之前翟让被杀,瓦岗军内部分裂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另外,自围攻东都洛阳以来,李密连战连捷,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自己更是成了天下群雄公推的反隋盟主。所以,李密后期也变得刚愎自用,容不得一点不同意见。比如,在一次宴会上,瓦岗军的重要将领徐世勣,话里有话地讽刺李密。李密心里甚是不悦,便把他打发到黎阳驻守,实际上让他离开了瓦岗军的高层: 初,李密既杀翟让,颇自骄矜,不恤士众;仓粟虽多,无府库钱帛,战士有功,无以为赏;又厚抚初附之人,众心颇怨。徐世尝因宴会刺讥其短;密不怿,使世出镇黎阳,虽名委任,实亦疏之。 (《资治通鉴》) 通过以上的介绍,不难看出,李密和王世充,均面临着各自不同的困境。关键在于,谁更有置之死地而后生,背水一战的决心。在剑拔弩张的氛围下,洛阳城下的决战,即将就要正式开始了! 目前,李密与王世充,两军还处于相持阶段。不过,他们各自都在打着不同的算盘。洛阳在与李密的多次交战中,屡屡失利受挫;更是因为前不久,洛阳宫城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死伤无数。所以,李密判断,洛阳城如今的主力,基本上损失殆尽,短期内一定可以攻下洛阳。 同样,王世充也在为洛阳决战积极地做准备。自从攻杀元文都、卢楚,掌握大权之后,王世充便开始积极加强战备,厚赏将士,打制攻守器械,做好了与李密背水一战的准备。双方都在打着不同的主意。 当时,王世充和李密都有各自缺少的东西。譬如,王世充缺粮,李密少衣。于是,王世充便想和李密进行交换,用自己的衣帛,向李密换取粮食。起初,李密还在犹豫,担心王世充会耍什么花招。 不过,李密的长史邴元真出于自己的私利,怂恿李密答应王世充的请求。李密也是一时冲动,居然答应了与王世充交换。本来之前,东都极度缺粮的时候,洛阳每天都有数百人归顺李密。可是,自从得到粮食之后,归顺之人的数量,开始大大减少。直到此时,李密才懊悔不已,原来自己着了王世充的道。 李密、王世充剑拔弩张,互相斗智斗勇,两人都明白,这种局面不会维持太久。果然,王世充决定要对李密动手了。瓦岗军经过与宇文化及一战,元气大伤,军中精兵、良马损失巨大,士卒疲敝。王世充认为,趁着瓦岗军军力危殆之际,主动出击,争取一战击败李密,或许有些胜算。 武德元年(618年)九月,王世充挑选出了两万精锐,两千余匹战马,陈兵于洛水以南,准备与李密决战。与此同时,王世充又屯兵于通济渠以南,在通济渠上搭建了三座浮桥,以便和瓦岗军进行决战。而且,王世充这次出兵,声势极为浩大,“旗幡之上皆书永通字,军容甚盛”。 在正式出兵之前,王世充也有担忧。自己和李密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仗,总是胜少败多。因此,王世充的军队,多多少少对瓦岗军存在着心理阴影。于是,王世充想了一招,他向士兵们谎称,左军卫士张永通曾经三次梦见周公,让他告诉自己,速速出兵攻打李密。王世充军队中的士兵,也非常迷信,对于这种鬼话深信不疑,马上克服了对瓦岗军的恐惧心理,纷纷向王世充请战。 既然王世充主动出兵了,李密自然也要作出应对。他作出了这样的部署,命王伯当留守大本营金墉城,徐世勣镇守黎阳;自己则亲率主力精锐,兵出偃师,在邙山南麓严阵以待,以邙山作为屏障,与王世充展开大战。 虽然,李密率领瓦岗军主力,在邙山已经严阵以待。但是,对于采取怎样应对王世充的战术,李密依然拿不定主意。因此,在决战之前,李密召集诸将,进行了一次军事会议,商量采取怎样的战术。 然而,在这次军事会议上,瓦岗军内部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意见不一。比如,裴仁基建议李密,王世充率领主力倾巢而出,东都洛阳必然兵力空虚。我们应该趁着这个大好机会,绕过王世充,直取洛阳。只要拿下了洛阳,王世充等于是丧失了根基,到时候必定会不战自败的: 世充悉众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还,我且按甲;世充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破之必矣。 (《资治通鉴》) 针对裴仁基提出直取洛阳的建议,谋士魏征立刻表示反对。魏征分析战场局势,认为当前瓦岗军军力受损,应该采取以逸待劳,坚壁清野的战术,与王世充打持久战,活活耗死王世充: 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多死,战士心怠,此二者难以应敌。且世充乏食,志在死战,难与争锋,未若深沟高垒以拒之,不过旬月,世充粮尽,必自退,追而击之,蔑不胜矣。 这两条建议,各有各的道理。裴仁基主张速战速决,魏征则主张稳扎稳打。那么,李密会如何选择呢?其实,李密最初还是更倾向于裴仁基直取洛阳的建议,因为他对于攻下洛阳的渴望,太过迫切了。所以,当裴仁基刚刚表态完,李密立刻表示赞同,说道: 公言大善。今东都兵有三不可当:兵仗精锐,一也;决计深入,二也;食尽求战,三也。我但乘城固守,蓄力以待之;彼欲斗不得,求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头可致麾下。 就在李密准备采纳裴仁基的建议,绕过王世充,直取洛阳的时候,有人却站出来捣乱了。瓦岗军中的一些元老将领,以及一些隋朝降将,比如像单雄信、陈智略、樊文超等人,积极鼓动李密与王世充正面决战: 计世充战卒甚少,屡经摧破,悉已丧胆。《兵法》曰,“倍则战”,况不啻倍哉!且江、淮新附之士,望因此机展其勋效,及其锋而用之,可以得志。 单雄信等人此话一出,在场的许多将领迅速一片哗然,纷纷向李密请战。当时,瓦岗军中请战者十之七八。李密也被这番热血沸腾的话,说得心花怒放,头脑一热,居然决定与王世充正面交战。裴仁基苦苦规劝李密,千万不能和王世充正面开战。然而,李密却拒不听从。最后,裴仁基懊恼地用手拍着地面,扼腕叹息道:“公后必悔之。”在众多将领的鼓动下,李密决定主动出击,与王世充决战。贸然出战,这是犯了兵家大忌。可是,李密非常急切地想要打败王世充,一意孤行,率领主力,与王世充硬碰硬。不难看出,李密现在已经很不理智了。 李密已经决定和王世充决战,接下来,就是要分配兵力。于是,李密让程咬金(程知节)率领麾下内马军,与自己驻扎于北邙山上;命令单雄信率领外马军,驻兵于偃师以北,随时准备对王世充发动进攻。 没想到,李密还没有发动进攻,王世充却率先出击了。王世充率领两万精兵,陈兵洛水以南不久,便派出了数百骑兵,渡过通济渠,进攻单雄信的外马军大营。单雄信被这突如其来的进攻,打得猝不及防,一时间落了下风。李密得知单雄信大营被袭,立即派遣程咬金、裴行俨两员大将,率领兵马,前去支援单雄信。 程咬金、裴行俨率军赶到后,便与王世充的数百骑兵,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这场战斗,异常激烈,《旧唐书》、《资治通鉴》都记载下了这惊悚的一场战斗。就以《旧唐书·程知节传》中的记载为例: 行俨先驰赴敌,为流矢所中,坠于地。知节救之,杀数人,世充军披靡,乃抱行俨重骑而还。为世充骑所逐,刺槊洞过,知节回身捩折其槊,兼斩获追者,于是与行俨俱免。 在激战当中,裴行俨率先驰马,冲向敌军军阵,结果却被敌军的流矢射中,中箭落马。就在裴行俨命悬一线之时,关键时刻,程咬金突然冲杀过来,亲手杀了好几个敌军。然后,程咬金一把抱起了倒在地上的裴行俨,两人骑在一匹马上,奋力向外突围。 不曾想,在突围的过程中,王世充军中的一名骑兵,从斜刺里杀出,挥舞长槊,一槊刺来。只见这把长槊不偏不倚,直接刺穿了程咬金的身体,顿时血流如注。按照现代医学的说法,这是贯通伤。 可是,也就在此时,奇迹的一幕发生了。身受重伤的程咬金,猛地一返身,生生地将那把长槊掰折了,又格杀了那名骑兵。程咬金超群的武艺,立即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瓦岗军奋力拼杀,暂时稳定了局面。这一战,李密和王世充,应该算是打成了平手。王世充未能攻破单雄信主营,而瓦岗军各部却均遭到重创,其军事实力又大打折扣。 经过这一战,李密应该意识到王世充的能力吧?没有。直到现在,李密依然没有重视起王世充这个对手。在与王世充的多次交锋中,李密往往是处于上风。所以,李密从心里根本就看不起王世充。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之下,李密又犯了一个致命的兵家大忌:轻敌。正是由于李密的轻敌,才最终断送了强大的瓦岗军。 当时,在与王世充的决战,李密应该命令瓦岗军各部严防死守。可是,李密没有这样做。轻敌自大的他,居然沿途都不设置壁垒。这种做法可是大错特错,不设壁垒,瓦岗军等于失去了一道军事屏障,万一王世充出奇兵突袭瓦岗军,李密根本来不及抵挡,必定会一触即溃。事实上,王世充也看出了李密部署上的这一漏洞。 王世充也是一代枭雄,他抓住了李密轻敌自大的弱点,开始从中钻空子。王世充趁着夜色,派遣200余名骑兵,秘密潜入北邙山,埋伏在山间两侧的溪谷中,命令士卒喂饱战马。王世充的伏兵,已经摸到了瓦岗军主营的附近,而李密却浑然不知。一张大网,正在慢慢撒向了瓦岗军。 第二天凌晨,王世充决定对瓦岗军发起总攻,在总攻之前,王世充慷慨激昂的向全军上下,做战前总动员: 今日之战,非直争胜负;死生之分,在此一举。若其捷也,富贵固所不论;若其不捷,必无一人或免。所争者死,非独为国,各宜勉之! 王世充这边是斗志昂扬,上下一心;而李密这边则是骄傲自大,军心低靡。从战前的思想认识上,李密就已经输了。 天亮后,王世充率军直冲瓦岗军大营,没等李密排好阵形,王世充就已经发起了进攻。王世充的军队,都是他从江都一手带出的江淮劲旅,跟着他在江南镇压农民起义,骁勇善战。所以,这些江淮劲旅,在瓦岗军大营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两军双方,陷入了一场激战当中。 这时,正当两军打得不分胜负的时候,王世充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他事先将一个相貌类似李密的人,藏在军队之中。等战事激烈胶着之时,王世充突然将此人推到军前,朝着对面的瓦岗军大喊:“已获李密矣!”
此话一出,瓦岗军立刻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整个部队失去了秩序。王世充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战机,埋伏在溪谷两侧的两百余名江淮劲卒,乘高而下,向瓦岗军全线压上。同时,王世充命令江淮兵,在瓦岗军军营中,四处放火。顷刻间,十万瓦岗军一触即败,溃不成军。惊慌失措之下,李密率领一万残兵,连忙退向洛口仓。 然而,兵败如山倒。李密兵败的消息一经传出,在洛阳周边的瓦岗军各部,马上形成了连锁反应。在北邙山击溃瓦岗军主力后,王世充乘胜追击,偃师、洛口仓城的瓦岗军守将郑颋、邴元真,相继向王世充献城投降。李密在河南地区的许多重要军事重镇,全部落入了王世充之手。 李密自从北邙山兵败之后,就率领残部一路败逃,一直败退到了虎牢关。就这样,在隋末叱咤风云的一代英雄李密,在洛阳城下败于王世充之手。曾经威震天下的中原第一军事集团——瓦岗军,因为北邙山之战,彻底土崩瓦解,惨淡地退出了隋末唐初的历史舞台,犹如流星一样,转瞬而逝。 此次北邙山之战,王世充以两万精锐,击溃了李密十万瓦岗军主力,大获全胜。此役,王世充总共俘获了10余万瓦岗军部众,数十员瓦岗军将领被俘。比如,赫赫有名的单雄信、秦琼、程咬金、罗士信、裴氏父子(裴仁基、裴行俨)等人,这时,都已经成为了王世充的俘虏。 当然,到了后来,秦琼、程咬金、罗士信三人,又一起脱离了王世充政权,投奔了李唐王朝,成为了秦王李世民麾下的重要战将。秦琼、程咬金更是位列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为唐王朝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关于这个问题,后文会介绍。不过目前,他们只能委身于王世充。 北邙山之战,李密败了,瓦岗军败了,而且败得是一塌涂地。不仅瓦岗军主力损失殆尽,而且整个河南地区的地盘,也全部丢了。那么,遭遇失败,虎落平阳的李密,接下来会何去何从呢? 起初,李密自北邙山兵败之后,一路败逃至虎牢关。这个时候,李密认为,黎阳有徐世勣在那里镇守。于是,李密便想率部前往黎阳,投奔徐世勣。可是,对于李密想要前往黎阳的想法,有人立刻提出了反对。他们的观点是这样的,杀翟让的时候,徐世勣几乎丧命,如今前去投奔他,徐世勣难道不会落井下石吗: 杀翟让之际,徐世几死,今失利而就之,安可保乎! 不过,李密很快又生出了一个想法。兵败北邙山后,李密率领残部,逃至河阳。于是,李密便想以此作为根据地,可以南阻黄河,北守太行山,东连黎阳,逐渐恢复元气,借机东山再起。问题是,现在人心已经散了,剩余不多的瓦岗军残兵,早已心灰意冷,失去斗志。所以,不少将领便对李密说: 今兵新失利,众心危惧,若更停留,恐叛亡不日而尽。又人情不愿,难以成功。 李密到现在才算真正明白了,如今的他,再也不是曾经那个一呼百应,叱咤风云的反隋盟主了,不过就是一个穷途末路的丧家之犬罢了。万般无奈之下,李密决定带领剩下的残部,投奔已经在关中称孤道寡的唐高祖李渊,归附李唐。 在决定投奔唐朝之前,李密曾经这样对部下说道:“诸军幸不相弃,当共归关中,密身虽愧无功,诸君必保富贵。”
李密手下的府掾柳奭,也对李密说道:
昔盆子归汉,尚食均输。明公与唐公同族,兼有畴昔之遇,虽不陪从起义,然而阻东都,断隋归路,使唐公不战而据京师,此亦公之功也。 (《旧唐书·李密传》) 想当初,李渊从太原起兵之初,李密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写信给李渊,完全将李渊当作自己的臣子。可是,风水轮流转。如今,李渊稳稳坐在长安太极殿上的皇帝宝座上,建立大唐王朝;而曾经高高在上的李密,现在却成为了一条丧家之犬,无立锥之地。人生如梦,不过如此。 尽管李密心有不甘,但是他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如果不投靠李唐,那么,天下就真的没有了他的容身之地。于是,李密与手下王伯当、贾闰甫等将领,率领两万残部,西入关中,向李唐王朝投降。 在兵败如山倒,穷途末路的绝境下,李密选择了投降唐王朝。面对李密的投唐,已经身为大唐皇帝的唐高祖李渊,又会如何对待这个曾经不可一世,且对自己入主关中,给予很大帮助的一代英雄李密呢? 可以说,李渊当初晋阳起兵,一路挺进关中,攻克长安,如果不是李密率领瓦岗军,牵制住了洛阳大量的隋军主力,李渊是不可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顺利攻入长安。还有,义宁二年(618年)正月,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十万唐军,东征洛阳。瓦岗军故意避战,不与唐军交战,算是帮了李渊一个大忙。 所以,唐高祖李渊还是感念李密对于自己的帮助,并没有落井下石。李密率领残部,快要到达长安的时候,唐高祖不断派遣使者,前去慰劳李密,“上遣使迎劳,相望于道”。李密到达长安后,李渊任命李密为光禄卿、上柱国,赐爵邢国公。 然而,唐高祖李渊对于李密的封赏,却暗藏深意。光禄卿、上柱国、邢国公,虽然看上去表面很风光,但实际上就是一堆虚衔,并没有实权。尤其是光禄卿一职,让李密更觉感到奇耻大辱。 唐高祖李渊的做法,一目了然。李渊知道,李密绝非池中之物,他投奔李唐,完全是无奈之举。如果有朝一日,羽翼丰满,肯定会另起炉灶,叛唐自立。李渊此举,就是要将李密心中没有灭尽的火苗,彻底扑灭。没想到,此举却让李密心生不满。因此,李密投唐不到一年,便叛唐出走。关于李密叛唐,后文还会写到,在此不作赘述。 总之,武德元年(618年)十月,经历北邙山之战的惨败,一代枭雄瓦岗军领袖李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西入关中,归附李唐王朝。李密投唐,宣告了叱咤风云的瓦岗军军事集团的灭亡,天下大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说完瓦岗军的兴亡,再来看看大唐王朝现在的情况。此时,唐王朝立国还不到一年,方兴未艾。大唐周边群雄并立,烽烟四起。特别是李密投唐之后,洛阳局势发生巨变,唐王朝在洛阳面对的敌人,变成新崛起的王世充集团了。 应该说,新生的李唐王朝,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异常复杂,几乎是与天下群雄,同时开战。为了平定四海,一统天下,唐高祖李渊在唐朝建立之初,制定了先固关中、东征中原、再平江南的战略方针。 因此,李唐王朝便要实施统一战争的第一步:先固关中。先固关中,也就是唐王朝必须要解决关中周边的割据势力,粉碎它们对于关中地区的军事威胁。当时,唐王朝在关中周边,主要面临着三股强大的割据势力,它们分别是河西李轨、陇西薛举父子、山西刘武周。这三股敌人,大唐王朝究竟先打哪一股敌人呢? 就在瓦岗军覆师洛阳的前后,刚刚建国不到一年的李唐王朝,就遭遇到了自立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危机。这次军事危机,一度让新兴的唐王朝,命悬一线,险些使得唐王朝,面临亡国之危。 那么,这是一次怎样的军事危机呢?大唐王朝,又是如何最终绝地反击,扭转战场劣势,一举消灭了来自西北地区的两大割据势力?作为李唐王朝的“战神军魂”,秦王李世民在这次军事危机中,又起到了怎样重要的作用?这位年轻的军事统帅,在这其中,经历了哪些曲折的经历呢?他最后又是如何进行惊人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