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哼……”朱棣抬起头来,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他活该!”
朱瞻壑缩了缩脖子,看这模样爷爷心中的怨念还不小。“我明天就让人去看住他,不许出门一步,就在家读书。”
“爷爷是为了他好,他以后肯定能理解的。”
朱瞻壑急忙道。“为了他好……”朱棣摩挲着下巴,好好揣摩了一会这话,脸上倏忽露出一个笑容:“不错,我是为了他好。”
“他以后肯定能明白我的一片苦心。”
他又望向朱瞻壑:“不过这回他拿出的破敌之计确实精妙,前日他读书时,是不是多读兵书?”
“其实……”朱瞻壑没瞒着朱棣:“其实那计策是我告诉我爹的。”
“嗯?你和他说的?”
朱棣虽面上惊讶,可目中却没什么意外之色,反倒有几分笑意。“就是爷爷出征之前。”
朱瞻壑道:“我觉得宋忠有可能使些阴谋诡计,但毕竟没见过他,也不能确定。”
“怕影响爷爷的判断,我当时就没说,只告诉我爹了,让他看情况说不说。”
“没想到竟然真有用。”
他挠挠头道:“能帮上爷爷就好。”
“不止是帮上,是帮了大忙。”
朱棣笑呵呵地道:“我就知道你爹想不出这东西来,他搞些歪门邪道还行,但正事嘛……一窍不通。”
“其实我爹不是不聪明,也不是看到书本就想吐、根本坐不住的那种人,只是他喜欢的东西太多,分散了精力。”
朱瞻壑又替朱高煦说好话道:“再加上习武又能帮得上爷爷,所以他才更专注骑射技艺。”
朱棣闻言陷入了沉默,过了好一会儿,才出声道:“所以我才要让人看住他,让他好好读书,长长脑子。”
他轻轻一叹道:“一个无脑莽夫有什么用,还不是处处吃亏?”
朱瞻壑张了张嘴,但还没等他说什么,朱棣又看过来。“不用着急让他看什么兵书,多让他看些修身养性的典籍、经文。”
朱棣表情又头疼、又无奈:“我用不着他帮我什么忙,只要他能收收那乖张性子,少惹些祸、少做些不法之事就行了。”
“嗯,我一定好好劝劝我爹。”
朱瞻壑连连点头。……大军回来的次日,宋忠覆灭的消息如风暴般传遍了整个北疆。开平五屯卫指挥徐忠曾任济阳卫指挥佥事,得到消息后亲身来北平请降,并表示自己之前都是受了宋忠的裹挟,实际上一直忠于王爷。朱棣自然欣然接受。此外,还有些早已降服的卫所,军镇亦为此战中燕王的威名所慑,再次派人至北平,名为祝贺,实则是表忠心。密云卫、永宁卫、宜兴所、蓟州卫……但捷报不止于此。七月十九日,开拨永平的孟善终于传回消息。永平卫举城投降,归附燕王。至此,整个北疆几乎被统合成一个牢固的铁桶,水泄不漏!……京师。朱允炆与满朝文武满怀期待的等着,不过坏消息接连而至,但宋忠的捷报却始终未曾等到。通州失守、蓟州失守、遵化失守、密云失守……燕军所至之处,竟一马平川!朝廷的兵将们竟然连抵抗的意图都没有,便直接投入了燕王麾下!好几次都气的朱允炆失去往日风度,破口大骂起来。但真正让他坐不住、让满朝官员大惊失色的,还是怀来之战!宋忠所部全军覆没!燕王兵不血刃就收回了他的精锐燕山护卫,就连宋忠、余瑱这些忠于朝廷的将领都尽数身没于此役……“陛下,请速下诏削去燕王属籍!声罪致讨!”
武英殿中,齐泰言辞振振,恳切道:“明其为贼!敌乃可克!”
“朕择日将祭告天地宗庙,削除燕王王号!”
朱允炆亦不再犹豫,时至今日朝廷与燕王之间已经不可能再有什么缓和了,齐泰的话是应有之义。“陛下,还请尽快下令,北兵志强,准备充分,若不早御之恐河北遂失!”
“宋忠、余瑱等负国家之望,作战不力,致使所部精锐全军被俘,使燕庶人得其护卫,更难清剿!当究其身后之罪!以儆效尤!”
“不若下旨申饬燕王,就说朝廷已经知道了他的冤情,骗他息兵罢战……”大臣们言辞凿凿,说什么的都有,甚至还有说要和燕王和谈的。朱允炆听的脑袋大,将目光望向了最亲近的黄、齐二人。“陛下,必须尽快进兵伐燕!”
二人在这一点上出奇的一致,也坚定了朱允炆犹疑的心,定下了大臣们之间的风向。只不过在主持人选上二人却产生了分歧。齐泰认为老将耿炳文可堪大用:“辽东镇守、长兴侯耿炳文能征善战,开国有功,深得太祖器重,可以为主将!”
“耿老将军年高德劭,又熟悉辽东,可使其在辽东与大军成犄角之势。”
黄子澄却另有一番见解,年高德劭暗指老迈不堪,在场的文官们都能听出其话中之意。指望一个快七十的老头子当大军主帅,是不是有点不妥当?万一作战的时候磕着碰着,朝廷是不是还要给他在大军中办白事?黄子澄朗声道:“臣以为曹国公熟知兵法,定可一举建功!”
正低着头的李景隆愕然抬起头,望向前边的黄子澄,眼神发懵。但齐泰却不这么想,他冷哼一声道:“曹国公名将之后,熟读兵书,谋略天下莫能当,运兵如琴瑟相调,应担当重任,坐镇京师,统筹全局各路兵马!”
朱允炆、黄子澄和不少文官都面色微变,听出来他这是在拐着弯的骂人。名将之后,熟读兵书,和一个人简直是完美契合。谋略天下莫能当也能对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那句“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