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将四座城门守住,安排好武行的眼线,随时盯住过往的人群。第二,在城墙上加强城防营的兵力和巡查力度。以上两点是为了防止康小七偷偷溜出城。第三,将蜂队和武行的人混编,散布到全城各个角落巡查,一旦发现康小七的踪迹立刻上报。一张天罗地网张开,任康小七天大的本领也必然要他有来无回。只半天的功夫,天英星传回消息:“发现了康小七的踪迹。”
陆川下达指示:“远远跟住,轮流盯梢,切不可轻举妄动。待到夜间宵禁的时候再行抓捕,免得误伤周边民众。”
他似乎已经盯上了一个目标,在这家人院墙外转了三圈,似乎是在踩点。康小七在客栈里开了一间房,但他并没有留在客店里,而是在一间破庙存身。一直到入夜宵禁,康小七始终在蜂队的注视之下。是夜风高月黑,康小七轻轻摸着锋利的刀刃,在心里盘算着动手的时间。随着一阵大风刮起,十二太保、官兵、武行、蜂队等数十人慢慢将破庙包围起来。屠斯梓一个人悄悄摸进破庙,一个箭步上前直接将康小七按住,说了声:“七爷,到日子了,伏法吧。”
康小七猛然回头,见到是屠斯梓,于是懈了全身的劲道,说了声:“罢了,给你个面子。”
其他人一拥而入,搜出康小七随身的兵刃,让后将其层层绑缚,投入死牢之中。经过审讯,康小七至少供出了上百起命案,还有一些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最初康小七在江湖行走的时候,因其身手好,更兼行侠仗义,虽然也做些盗窃劫财的勾当,但总的来说在武林中颇有名望。可后来他的心性变了,滥杀无辜,甚至连妇孺都不放过,这才把名声搞坏。对于自己身上的命案,康小七承认地非常干脆,可是至于如何起了这般变化,康小七却拒绝交代。只是有人猜测:可能和武行中新兴起一个叫做“武林盟”的势力有关。康小七判了最重的凌迟之刑,由于其案影响范围太大,朝廷特案特办,故意选在一个半夜执行。据知情的人说:“康小七死的时候没有喊疼,而是哈哈大笑,割一刀就喊一声好,直到最后一刀咽气。”
办完了康小七的案子,陆川和敖烈在一起商议:“宇文氏接连出招,我们总是被动应战,也该主动出击一回了。”
敖烈表示同意:“老师有什么想法吗?”
陆川问:“你这几日整理公案如何了?”
敖烈捧出一卷案卷:“宇文家的案子太多太杂,我找到了这个案子,或许可以发力。”
陆川翻开卷宗,仔细地翻阅起这个案子来。武乃杨,祖籍冀州府武安郡,身有举人功名,生得俊朗儒雅,风度翩翩。武家本是武安郡当地的望族,托庇于杨氏的名下,地位不低。武乃杨在一次行商的过程中,途径代郡见到了一位姑娘,从此后对其魂牵梦绕。多方打听之后才知道:这姑娘姓毕,名唤秀姑,自小体弱多病,郎中都说她活不过五岁。毕家老爷膝下无子,仅此一女,对其爱如掌上明珠一般,每年都要砸下数百两银子为秀姑补药续命,竟然真的养到了十六岁。毕秀姑对武乃杨也是一见倾心,二人虽是私定终身,却也得到了家族长辈的支持。可问题来了:毕秀姑身体太差了,父母实在不放心女儿远嫁。且不说到了婆家会不会受苦的问题,就算是一路颠簸到武安郡完婚,都恐怕会出意外。武乃杨也真是个痴情的汉子,他竟然自愿倒插门,到毕家做个上门女婿。哪怕武家财势不弱,可赘婿总是会惹人非议的。每到这时候,都是这位毕老丈人挺身而出,把所有的非议挡了回去,保护女婿的名声。可夫妻恩爱的日子没过两年,毕秀姑还是因为身体太差,早早地撒手人寰去了。秀姑死后,武乃杨对丈人和丈母娘愈发殷勤侍奉,真宛如亲生儿子一般。三五年后,二老也寿终正寝,武乃杨为他们举办了一场风光的葬礼。从此后,武乃杨顺理成章地继承了毕家的家业,和武安郡武家的沟通渐渐多了起来。由此,则不可避免地要对代郡本地的世家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宇文博文终于注意到了武乃杨的存在,他认为:“这是杨氏在我的地盘上打了一个钉子。”
武乃杨的隔壁姓曹,也是本地的乡绅,两家的关系还算不错。曹家有个十二岁的儿子叫曹冒,武乃杨平时去曹家走动的时候,也会顺便指点他读书功课。曹老爷四十八岁,新娶了个妾室名唤“彩儿”,年方二十,生得俊俏可人。有一次武乃杨在指点曹冒读书,念到《诗经·关鸠》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彩儿恰好出门,和武乃杨撞了个当面。彩儿见了陌生人,先是一惊,然后马上飞红着脸躲了回去。这一幕恰好被曹夫人的贴身婢女看见,将闲话传到了夫人的耳朵里。当晚,夫人就和曹老爷告了状:“若是再让这俩人见面,以后早晚要出事。”
曹老爷拿出铜镜照了照自己,一个又矬又丑的老胖子,如何能比得上武乃杨的风采?自卑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便渐渐对武乃杨生疏,后者也就慢慢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