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正是李承乾的计谋,他先是让李大将军到寺庙里上香拜佛,而后又让孙氏在寺庙里“偶遇”将军,顺便不合时宜的暴露出李大将军的身份。这样一来,既能够树立李大将军乔装打扮进寺烧香的形象,又能让普通百姓明白,原来李大将军和太子府都是相信神佛的主。既然前面有了带头羊,那么后面民众的跟随也会变得轻而易举。李承乾深知这个道理,所以才能抢在李泰之前一步获得民众的支持。可对方也不是个傻的,立刻就展开了反击。几日后的早朝上,几位大臣站出队列,朝着李世民跪拜下去,口中忍不住的抱怨道:“最近修建佛寺让许多民众苦不堪言,不少人都到衙门门口闹事,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
李泰趁机开口建议道:“为何不尝试镇压呢?”
里头白花胡子的大臣立刻抬眼,又说道:“老臣何尝不知这个道理,可是堵不如疏,若长期暴力镇压反倒会引起官民矛盾,得不偿失啊。”
李二还没来得及开口,李泰就故作深沉的站在原地,摸了摸下巴,竟然说到:“这次修建寺庙本就兴师动众,不少百姓家中的男丁都被拉来做苦力,归根结底还是有些浪费人力,才导致如此结果。”
在古代最重要的生产当然是农业和手工业,这种修建寺庙的辛苦活的确挣不到几个钱。而且如果长时间的从事这种劳力活,没有人去打理地里的庄稼,那么肥沃的土地也会渐渐变得贫瘠。这也是为什么日子久了之后,百姓的抱怨声就越来越大。李世民半晌没说出话来,脸色早就有些不爽,看着李泰那边却又说不出什么训斥的话,毕竟这孩子说的大部分也是实情。只好是干咳两下,开口道:“修建寺庙又怎能用兴师动众来说?这是百姓之信仰,一时的劳苦过去后,他们自然能明白朝廷的心意。”
这话说的太过空泛,就连站在底下的李承乾都会有些忍不住扶额,只好自己率先一步踏出队列,开口解释道:“其实说起来,政策的确是出了些问题。”
李泰看到太子居然主动承认错误,脸色一惊,可是还未说出什么,就听见李承乾继续开口说道:“不过政策是可以变通的,修建寺庙的事说什么也得完成到底,不然就是对神佛的不尊重。”
“太子啊,有些事情是得做的,不是说的比唱的好听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李泰在一旁阴阳怪气的开口,脸色上皆是挑衅之意,“不然的话就请太子殿下说说解决办法吧?也好让臣弟学习一二。”
看着李泰的那张恶心嘴脸,李承乾自然是知道这个阴险狡诈的小人心里又在盘算着什么。只是现在人多眼杂,它自然只能强忍怒火,尽量让自己的脸色看起来平和,然后一字一句的说道:“变通政策实在太过简单,嫡次子如此聪智灵慧,怎又会不知道本王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话头又踢了回来。可李泰哪里知道什么解决办法,他只是想借着这件事情口出狂言,顶撞太子。让这个向来眼睛看到天上去的太子殿下,稍稍吃点苦头。至于真正的解决办法,他自然是一个字也说不出的。而本来就偏袒李承乾的李世民,也早就注意到这兄弟两人有所不和,只是从未想到,在大庭广众之下,李泰居然做得如此明显。看着李泰想让哥哥在文武百官面前出丑,他自然也是怒不可遏,甚至有些许悲凉。这两个孩子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变成了如今的模样,自己从未偏爱过其中任何一个,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到底真的是自己做错了,还是说皇位的吸引力实在太大。李泰站在一旁一直支支吾吾的却说不出个解决办法,之前那几个和他串通好的大臣自然开口帮忙:“太子殿下若是有想法便直说好了,臣等也很想知道。”
李承乾开口道:“之前衙门强行从百姓家里抓壮丁的想法,本王本来就不同意。倒是觉得如果让百姓真正觉得参与到修建寺庙中会获得福报,那么百姓一定去,而且是自愿去。”
之前因为太子病重,所以这件事情并不是李承乾负责的,又加上李泰根本就不想为李承乾祈福,再三推脱,所以这件事自然而然就到了李治身上。一个几岁大的孩子能知道什么?还不就只能听着底下的大臣们自由发挥,只是在关键时刻露露面,似乎也参与到了这项决策当中罢了。对于这个消息,李承乾也是今日早朝前才知道。还是听了同僚们的几句闲嘴,这才明白原来在自己病重后,一些责任居然压到了小李治的肩头上。只不过李治如今年纪尚幼,再加上从小在帝王家中生活,骨子里还是带着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出现这种纰漏和疏忽倒是情有可原。“自愿?”
李世民也来了兴趣,连忙示意李承乾接着说下去,“可有具体的举措呢?”
李承乾点了点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可在百姓之中宣传佛法精深,佛教的宗旨本就有舍己为人,百姓们听得多了,思想自然也会为之改变。再加上自己为方向添砖加瓦,建筑金身,本就是福报,想来没有人会嫌弃福报多。”
李承乾说着又笑了笑,眼角的余光瞟向站在一旁的李治,“作为君,自然是要懂得如何牵动民的思想,这样才有利于整个王朝的长治久安,不是吗?”
李治意识到太子哥哥这番话,不单单是解决当前的问题,也在顺便点醒自己,于是立刻投去感激的一笑。兄弟两人的和睦气氛自然是落在李世民的眼中,不过,这次李二倒是笑得开怀,还一口气赏赐了太子殿下许多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得到赏赐的太子殿下,自然又被大臣们好一番吹捧。一旁站着的李泰又是气得鼻歪嘴斜,可又无力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