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五代群英 > 第六十四章 韩建治国

第六十四章 韩建治国(1 / 1)

韩建,字佐时,生于855年,(正是唐宣宗李忱大中九年,唐宣宗这个即位前从不被人看好的唐朝皇帝,却是位真抓实干的好皇帝,一心想把唐朝从泥潭里拽出来,可惜天不假年,积重难返的大唐在他死后再无回天之力)。韩建生在宣宗年间,体验过大唐回光返照的荣华,是否在心中埋下过治事的种子,不得而知,或许会有一些启发吧。韩家世代为蔡州牙校(当年吴元济父子凭借蔡州隔绝内外,自作威福,蔡州军人凶焰高张,从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幸亏李愬雪夜入蔡州,剿灭叛军,使蔡州重归王化。刚过了没几年安生日子,蔡州又在唐灭五代的硝烟中变成了吃人的屠宰场)。即便是韩建出生的许州长社,也是中原混战的重灾区,这里的社庙再也长不出高大挺拔的乔木,长出的只是燃不尽的狼烟和扑不灭的战火。辗转乱世 军人子弟成功上位公元880年,许州牙将秦宗权驱逐蔡州刺史,招纳亡命,割据自雄。韩建正当壮年,又与秦氏出身相若,自然首选秦宗权投效,凭着战功,很快当上小校。第二年,秦宗权理论上的上司忠武军监军宦官杨复光起兵进剿黄巢,羽翼未丰的秦宗权派出大将鹿晏弘助拳,小校韩建亦在鹿军中。杨复光将治下各州招募的军众一分为八,指派鹿晏弘、韩建、王建(前蜀高祖)等八将分别率领,号称“忠武八都”。韩建能够受到杨复光的越次提拔,足见其人颇有几分本事。韩建和忠武八都在杨复光的率领下,打败了彼时还在黄巢革命阵营的朱温,收复了邓州。这也是韩建和朱温的首次交集,两人注定将在未来的30年间相爱相杀。正当韩建准备在剿灭义军的道路上大展宏图的时候,带头大哥杨复光突然挂了。八都无主,大家只好推举实力最强、资历最深的鹿晏弘为首。鹿晏弘一寻思,功高莫过救驾,与其在战场上和黄巢搏命,不如到蜀中去护持唐僖宗。于是,忠武八都转进蜀中。一路上,忠武八都将蔡州军的豪放发挥得淋漓尽致。所过州县,无不剽掠。走到汉中,鹿晏弘觉得这地方不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当年汉高祖的龙兴之地,自己完全可以指马为鹿地占为己有。于是,一声大喝“老子要了!”,八都军杀入兴元府,鹿大将自称山南西道留后,直接任命其他都将为下辖各州刺史,丝毫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真不知这样的军队是去护驾还是劫驾?鹿晏弘刚过了两天威权自用的幸福日子,就开始胡思乱想了,总觉得那些曾经和自己并列的都将不靠谱,于是,把他们都扣在兴元不让赴任,而且对于他们中最具号召力的韩建、王建格外上心。鹿晏弘经常召二人到自己的卧室,对他们赏赐颇厚。二建的亲信觉得主人受宠,特有面子。哪知韩建却哭丧着脸说:“鹿仆射哪里是亲睦我们,分明是对我们不放心,才把我们带在身边监视,我们的祸不远矣!”二建为求自保,便与僖宗最为亲信的权宦田令孜勾结,还秘密联络其他都将,结伙出走,真心实意地去完成护驾大业。经过一番跋涉,韩建与他的兄弟伙终于找到了避难蜀中的组织。韩建等人顺利投到田令孜门下,当了干儿子,被增补为神策军都校和金吾将军,正正经经地加入了公务员队伍。885年,韩建护驾回返长安,顺势在潼关落脚,高高兴兴地当上了朝廷委任的潼关防御使兼华州刺史。后来朝廷在华州、商州增设华商节度使(镇国军节度使),韩建顺利当选,终于成为雄视一方的封疆大吏。治理华州  营造一隅乐土在黄巢起义那些年里,华州一带是控扼出入长安的要冲,义军和官军多次搏杀于此,破坏得相当彻底,使当地城郭残破、人民流散、田畴荒芜,正如《秦妇吟》所吟唱的“百万人家无一户”一样,昔日的繁华城市业已变成了野狼豺狗们的乐园。面对百业凋零的景象,韩建同学并不气馁,而是将其视作干事创业的好地方,撸起袖子大干快上。第一,招徕流民,披荆斩棘,发展农业生产。韩建虽是军户出身,但唐末财政枯竭,无力供养军户,所以韩建年轻时也不得不下田劳作,这为他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农耕经验。如今,他就以这些经验为基础,广招四方流民,劝课农事,树植蔬果,很快就将战争中的荒地开垦成了五谷丰登的良田。第二,出入闾里,亲问疾苦,营造良好环境。长期混乱局面,势必积攒众多矛盾,特别是官民之间怨气颇重。韩建深谙乱世疾苦,特别喜欢下基层,访贫吊疾、嘘寒问暖,同时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平断事非,化解矛盾,让百姓申告有处,进而民心思归,即便是外乡人也愿意辗转华州托庇宇下。第三,破敌卫境,兴商稽税,增强经济实力。华州地处进出中原的要冲,素为多方势力觊觎,故此韩建在搞好民事的同时,也时刻不忘武备。他曾打败故主秦宗权派出的将领,确保了地方安定。他还利用唐昭宗驻跸华州、商贾云集的机会,稽征商业税,在两年之间就得钱九百万缗,大大充实了华州的府库。只是可惜,随着老朋友朱温的到来,这些财富大多为他人做了嫁衣裳。第四,勤奋自学,招徕人才,促进文化繁荣。军户出身的韩建同学基本上是文盲一个。如今当上了一方主宰,总得读文件和签字吧,再要以文盲自居就不好了。没有文化可以学嘛,韩建一向是个亲力亲为的好同志,现在有钱有闲,完全可以请先生教,花时间学。总之,韩建学得那个投入啊,在文盲丛生的五代也没谁了,一准完爆同样没文化的唐明宗李嗣源。韩同学的学习挺讲究方法的,他命人在自己平时常用的器具床榻上写上这些物件的名字,久而久之就逐渐识字了。后来他得到了唐版字典《玉篇》,高兴地了不得,逢人就说:“我可以按部首来检索生字呢,哪里不懂学哪里!”

于是,他很快学会了音韵、声偶,认字也多起来了。他终于可以在公务之暇诵读儒家经典和史书,再不用摆一屋子大部头装文化人了。既然老大学得这么认真,华州的众多小弟也不敢再以“粗人”自居了,大家纷纷捧起识字课本,朝九晚五地学起来。那些无处可去的文人们也没少往华州跑,毕竟当时文人大都不值钱,去华州至少可以混个教书先生。在乱世里,还能摆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华州在学习方面不仅完爆李嗣源,也完爆了成汭。读书人多了,华州的文化事业就日渐繁荣起来了。就这样,韩建同学花了十六年的时间,在华夏族的最早族源地华州重又营造起一处人间乐土,赢得了“北韩南郭”的美名。卷入乱战 成为炙手可热的权臣天下皆乱,小民百姓可以躲在韩同学的庇护下耕耘乐土,韩同学却不得不面对桃花源外的风起云涌。890年,唐廷和当年的救星李克用翻脸了,在朱温等地方实力派的怂恿下,以宰相张濬为河东行营都招讨,准备起兵围杀河东。护驾有功的韩建同学自带干粮参战了,被任命为北方面军的主将。没想到河东军的点子硬,一个照面就将韩建的北军打得稀里哗啦。韩建不服,老子怎么也是从天子亲军中出来的,让地方军阀打成这样,以后还怎么混?于是,韩建从军中选出三百壮士,让他们夜袭赵城,想找回场子。不想夜袭队遇上了五代第一猛人李存孝,三百人根本不够给猛将哥塞牙缝的。于是,韩建一败再败,和张大丞相一起悲催至极地被困在晋州。李存孝围打了一阵后,猛然省悟,真要俘虏了当朝宰相,反倒多了个烫手山芋,所以,故意撤围,放张濬和韩建逃出升天。一路上,张宰相威仪尽失,全靠韩建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才得以逃回长安。打了败仗的朝廷面对李克用,只能放下架子乞和。始终标榜自己忠于唐室的李克用也不为己甚,只让朝廷贬了一味对河东用强的张濬和帮凶孔纬。唐廷只得让张孔二人提前下岗。众多藩镇畏惧李克用权势,都不敢接纳二人,还是韩建同学主动伸出了橄榄枝。不久,韩建旧主杨复光的堂兄、宦官杨复恭被控谋反,昭宗派兵攻打。杨复恭无奈,只得逃奔杨复光养子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然后与杨家其他藩镇抱团取暖。早就和杨家撇清关系的韩建这次毅然和唐廷站在一起,与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静难节度使王行瑜为首的藩镇结成讨杨团队。894年,杨复恭、杨守亮伯侄在讨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不得不北上逃亡,准备去河东找李克用,没想到路上却被韩建的士兵截胡。韩建杀死杨复恭,将杨守亮押解至京师报捷,但留下杨守亮的幕僚、善写檄文的陇右人李巨川为己所用。韩建的这次“义举”令昭宗很感动,大笔一挥,加封韩建为太尉、颍川郡王(韩建的出生地许州,汉时属颖川郡),还命大文人司空图为韩建撰写德政碑。唐昭宗韩建不想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就婉言推辞了,既未受爵,也未立碑。韩同学此时还是很低调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895年初,河中藩镇爆发了继承人战争。重回大唐怀抱的李克用主张任用自己的女婿王珂,刚刚在讨杨之战中结下深厚友谊的韩建、李茂贞和王行瑜则主张王珙继任。本来还以为唐昭宗会看在讨杨勤王份上支持己意的韩建等人,却尴尬地遇上喜欢玩制衡的昭宗,昭宗不想自己身边的韩李王太得意,就同意李克用所请。这让韩李王三家极为不满,于是商定兵谏。当年五月,韩李王三家进军长安。昭宗登上安福门城楼接见,三人盛陈甲兵,拜舞于门下。昭宗质问三人为何不经奏请就擅自兴兵。名不正言不顺的王行瑜、李茂贞不觉汗流浃背,嗫嚅半天不知说什么好。只有韩建大声陈述入朝是因为皇帝身边有小人,做事不公,自己只想匡正朝纲。一席话,让昭宗放下心来,敢请这三位不是想找自己试刀,就召三人上楼赐宴。韩建哥三知道此时大唐余威尚在,不能做得太过分了,就借口他们不喜欢的宰相韦昭度、李磎做事不利,奏请皇帝诛杀二人。昭宗拒绝,只是贬谪二人,他们却在都亭驿杀了二人,又杀枢密使康尚弼及宦官数人,并迫使昭宗下诏任命王珙为河中节度使。不久,韩建哥三觉得昭宗不好摆布,就想废黜昭宗,拥立其兄吉王李保。不想此时,却传来李克用起兵勤王的消息。患有恐李症的三人害怕了,忙放弃了废立企图,留下精兵宿卫京师,监视昭宗,然后各归本镇。哪知道,李克用却不依不饶,于当年七月率后渡过黄河,进围华州。韩建登城请求李克用退兵说:“我未尝失礼于河东,为何被攻打?”

李克用回复:“汝身为人臣,逼天子、杀大臣,无礼至甚!如果你是有礼者,那谁是无礼者呢?”

韩建虽然理亏,但却深得华州军民拥戴,他们不肯向李克用屈服,加之李克用得知李茂贞和王行瑜试图劫持昭宗的消息后,遂将兵锋转向王行瑜。很快,王行瑜败亡的消息传来,这让李茂贞和韩建哥俩不得不有所收敛,对待昭宗的态度重又变得非常恭顺。李克用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就请求昭宗同意他消灭李茂贞。哪知昭宗同样怕李克用做大,再次祭出了平衡法器,坚决不予批准。出门多日的李克用担心河东有失,见好就收了。此后韩李二人故态复萌,又变得傲慢起来。求人不如求己。深知军阀靠不住的昭宗决心亲自掌控兵权,可此时的天子亲军――神策军早就被宦官蛀得千疮百孔,只能选练新军。于是,昭宗拿出家底,选补数万人为殿后四军(安圣、捧宸、保宁、宣化),让诸王统领,试图确立亲王典兵制,缓和韩建等军阀的压力。还没等韩建出手,李茂贞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他认为昭宗让亲王典兵明显是针对自己,一旦天子新军编练完成,自己的好日子就一去不返了。于是,他再度进军长安。昭宗只得向李克用求援,哪知早让唐廷平衡怕了的李克用这次却不肯奉诏。李家军一战击败覃王率领的新军,逼近长安。昭宗只得率百官和诸王逃离长安。昭宗离京后,一时也不知道该去投奔哪家藩镇,延王建议还是投奔河东。昭宗刚要答应,没想到韩建的长子韩从允却奉表奏请昭宗就近巡幸华州。想起韩建逼宫嘴脸的昭宗有心不许,哪知韩建不停上表请幸华州。昭宗实在抹不开面,加上随行官员也不愿走远,于是就派人去召韩建面议去留。韩建光着脚跑进行在,叩头认罪,哭着说:“现在跋扈的藩臣岂止李茂贞,陛下要是远离宗庙,巡狩边疆,臣害怕车驾渡河后再也回不来了!如今华州虽兵力微弱,却控带关辅,加上臣积聚训厉十余年,足以自保。且华州西距长安不远,愿陛下驾临,亟图兴复。”

一席话,说得昭宗感动得不要不要的。韩建或许不靠谱,谁又敢保证李克用就一定靠谱,乱世人心啊,有谁说得准?于是,七月十五日,昭宗移驾华州,以原有府署为行宫。韩建则避居龙兴寺办公。昭宗明白韩建接自己到华州的目的,就下诏让韩建参与议政。韩建不想和那些比他更有文化的宰相们一起坐而论道,就坚辞不受。韩建的低调只是为了麻痹天子,对于那些宰臣们来说,只要韩不点头,他们也不敢专断政事。昭宗索性加韩建为中书令。韩建手里有了天子这张好牌,不免有些得意忘形。他让李巨川传檄天下诸藩,把粮饷送到华州,用来修复被老哥们李茂贞破坏的长安城。这还不算,他还请旨外放和自己不对付的宰相崔胤。没想到,自以为得计的李茂贞没有等来诸藩的钱粮,却一头撞上朱温的小脾气。朱温和崔胤是政治盟友,当然不赞成崔被外放,就上表请求昭宗去洛阳做客。这下可要了韩建的老命,此时的朱温可不是当年的敌人,而是体制内的大腕,得罪不起。不过,韩建修长安还是挺上劲的。他兼领了修创京城、京畿制置、催促诸道纲运等使,督役辇运工作,大张旗鼓地复建大明宫。大明宫可惜,昭宗不想让韩建借修宫殿大出风头,就让韩去攻击盟友李茂贞。韩建不想去,就让李茂贞上表请罪,绝了昭宗一石二鸟的念头。昭宗在华州呆得久了,君臣间的矛盾再次浮出水面,特别是韩建和护驾诸王的矛盾愈演愈烈。作为一个地方实力派出身的权臣,韩建一点也不喜欢护驾诸王和他们掌控的殿后四军。于是,他和李巨川合谋,借口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说诸王典兵预政,不利国家,应该让他们解散军队,然后回家读书。他甚至指使人密告昭宗,说诸王欲谋杀韩建,然后劫驾去河中。昭宗无奈,只得解散四军,然后勒令诸王归十六宅思过。最后,韩建竟矫诏在石堤谷诛杀了诸王。奸谋得逞后,韩建索性又逼着昭宗斩杀护驾有功的捧日军都将李筠,进一步剪除天子的羽翼。对于和自己不睦的文臣方士,韩建也不放过,不仅诬杀昭宗近臣太子詹事马道殷和将作监许岩士,还借口与马、许勾结罢免宰相孙偓、朱朴。韩建又奏请立皇长子德王李祐为太子、拜未封王皇子为亲王,试图借此缓解与昭宗的关系。昭宗只得立李祐为皇太子,更名李裕,一举打破了唐武宗以来不立储君的惯例。基本搞定昭宗后,韩建又想旧事重提地行废立之事。没想到这次韩建玩大了,他的老爹韩叔丰吓坏了,哭着对他说:“你本是陈、许间一介农夫,遭遇乱世,蒙天子厚恩才有了现在的地位,却想凭借两州之地行大事,我不忍见灭族之祸,不如先死!”

加上李茂贞、朱温也都跃跃欲试,想过一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瘾,韩建只得作罢。898年正月,韩建和李茂贞为了防止朱温西征,决定迎昭宗回京,并同李克用讲和。宫阙修理由韩建全权负责,韩派出部将督建。八月,昭宗回京,韩建留在华州。此后,昭宗封韩建为颍川郡王,并赐铁券及御笔“忠贞”二字,亲自为韩建画像,还升华州为兴德府。韩建屡次上表请辞王爵,昭宗遂改封其为许国公。此时的韩建炙手可热,兼领宣力兴复功臣、镇国匡国等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修葺宫阙同州长春宫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傅、兼中书令、兴德尹、使持节同州诸军事、兼同州刺史、上柱国等职。发挥余热 亡唐兴梁作推手时光指向了公元900年,韩建的老朋友、时任神策左军中尉的刘季述废黜并幽禁昭宗。要说昭宗这位才子皇帝也真是苦逼,不作为吧,不甘心做傀儡;想作为吧,却总是被算计,真不知前世做了什么孽?对于刘季述的大逆不道,韩建的策略是坐视不理。本来嘛,他就想干却没敢干的事,现在有人替他干了,高兴还来不及呢。不成想,昭宗次年就成功复辟了。宰相崔胤为此建议将乱政的宦官斩尽杀绝。宦官韩全诲闻讯,便与李茂贞勾结。崔胤怕宦官被逼急了先杀自己,便请求朱温率军到长安对付宦官。当年十一月,韩全诲劫持昭宗至凤翔。对此,韩建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此时,兵强马壮的朱温正向华州杀来。面对气势汹汹的朱温,韩建的大将、匡国军留后司马邺率先迎降。朱温派司马邺入华州,劝韩建投降,否则就兵戎相见。韩建吓坏了,知道朱三哥今非昔比的他,立即派镇国军节度副使李巨川至军前请降,并献银三万两助军。朱温虽然与韩建有过节,但两人也曾在讨伐李克用的过程中共过事,彼时,朱温刚刚投靠朝廷,对于韩建非常客气,明明比韩建年长,却一口一个韩兄,叫得好不亲热,加之韩建多年来一直对自己还算比较恭顺,所以想就此放过韩建。但韩建曾经收容过的张濬却主张,韩李同党,理应一并铲除,以绝后患。朱温得知韩建的地头富裕,军事实力有限,此时不打更待何时,于是,率军转进华州。这下,韩建慌了,只得跟着朱温派出的使者一道,单骑出城晋见朱老弟。朱温面责韩建以往的过失,韩建为了保命,很不地道地将责任全部推给李巨川。朱温本不想杀李巨川,但是他的谋主敬翔担心李的才气盖过自己,力主杀之。李巨川就这样悲催地成了背锅侠。见识了华州的巨变,朱温认为韩建是个治理地方的能臣,加上他逼杀诸王、出卖属下,人品大跌,已经不足以威胁自己,遂原谅了韩建,对他说:“韩兄本是许州人,应该早日衣锦还乡。”

一句话,就把韩建从他苦心经营的华州赶回了百废待兴的老家,成为忠武军节度使。老实说,生活在乱世之中,韩建也曾经是个有理想的军阀,可惜他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无比骨感。因为他生活在朱老三与李鸦儿的时代,随便哪个都可以秒杀他。无论他把华州建得多好,无论他把昭宗玩得多死,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这两个都不是他的法宝,而是祸端。幸好,自学成才的韩建有文化,知道“舍得”的真谛,打不过朱老三,就和朱老三交朋友,你的是你的,我的也是你的。朱老三看好自己多年征收的商税,给;朱老三看好了自己重建大明宫的木料,给;朱老三看好了自己经营多年的华州,给。如此给力,朱老三都不好意思了,大家还是开开心地做朋友吧。903年正月,李茂贞交出昭宗,向朱全忠求和。翌年,朱全忠便迫使昭宗迁都洛阳。韩建前去迎驾。昭宗热情地召见朱韩二人,频频举杯说:“迁都之后,国步小康,社稷安危,系卿二人。”

昭宗皇后也举杯向朱温敬酒。此时,一个宫女却悄悄地对昭宗耳语。韩建见状马上踩了朱温的脚。朱温醒悟,佯装醉酒退去。韩建出门后对朱温说:“天子和宫人私语,幕下有兵仗之声,我害怕您不免大祸。”

通过这件事,朱温特别感激韩建,也逐渐放下芥蒂。此后,韩建积极参与朱温的废立之事,总算了了自己的一桩心愿,无形中也成了当之无愧的亡唐推手。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建立后梁,改名朱晃。之后,韩建被调回中央,担任守司徒、同平章事,充诸道盐铁转运使。朱温认为韩建有文武之才,且懂得农业、军事、财政等事务,是个治国的干才,所以对他恩泽特异,后梁臣僚中几乎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朱温性格残暴不讲道理,大臣们都不敢劝谏,只有韩建时有诤言,朱温对他优容有加。朱晃郊祀于洛阳,专门让韩建担任大礼使,足见重视。哪怕是在韩建罢相后,朱温仍诏命他每逢月旦、十五入阁称贺赴朝参。朱温还特令中书门下长官不得限定韩建在节度使上的任期并替换他。看来,任何时代要想搞好,都离不开治理一方的人才。912年六月,朱温被其子朱友珪弑杀,后梁人心动摇。许州军士作乱,韩建猝不及防,于当月二十日,被属下马步都指挥使张厚杀死于衙署之内,其次子从训同死。翌年,韩建被梁末帝追赠为太师。为了巩固关中,朱温曾以长安为佑国军,任命韩建为佑国军节度使,重建长安城。彼时的长安与当年的华州一样,早已没了帝都的风采,只剩下饱经战乱后的满目废墟。韩建发挥其治理天赋,果断放弃长安的绝大部分地方,只在原来皇城的基础上修建了新城。新的长安城,可以称之为第三长安城。新城虽然只有原长安城总面积的1/16左右,却奠定了现在西安城墙的基本格局。此后,宋、元、明、清的长安(西安)城,基本上都是以这个为基础建设的。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乱世武夫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 父皇,请退位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