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赵宣所仰仗的又是谁的势力呢?赵宣带着她在上京换了三个地方,还有这个寺庙,他似乎很信任这些地方。但叶洵曾经调查过,赵宣这些年从来没有踏足过上京,那么他是怎么经营下来这些势力的?
赵宣一定还有别的仰仗!
孟星辞立刻又想到了爱子公主,赵宣这次来上京的身份可是东瀛使臣中的一员。他能以汉人的身份代表东瀛来和谈,可见他在东瀛天皇面前的脸面。
而东瀛又一直对大启虎视眈眈,那么会不会是东瀛人的探子?
孟星辞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些,朝中有多少人被东瀛人收买了?又有多少人是顺王爷的余孽?
还有赵宣,他下一步又打算做什么?他又为什么能让东瀛天皇信任他?
孟星辞想着这些怎么都睡不着,她唯一能安慰自己的就是,这些她能想到,叶洵应该也能想到。祖父和老侯爷也到了上京,想来他们应该也有了打算。
第二天,孟星辞顶着两个黑眼圈去吃早饭。
即使是在逃跑的时候,孟星辞也要吃饱饭,按照她的想法就是,不吃饱怎么有力气逃跑?
赵宣看着她的脸色,关切地问道:“怎么?昨天没睡好?”
孟星辞面无表情地说道:“是啊,外面的暗卫太多,我一想到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盯着我睡觉,我还怎么睡得着?”
赵宣一噎,竟有些无言以对。
赵宣温声说道:“等过几天就好了,过几天就好了。”
孟星辞眼神一闪,脱口而出:“皇上的病情已经这么严重了吗?”
赵宣没想到自己一句话孟星辞便已经想到了这,他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道:“顺王爷都到了,你说赵晋还好得了吗?”
这次轮到孟星辞噎住了。
说起来顺王爷还真的是来奔丧的——他是真的来奔丧,真心的盼着赵晋赶紧死,他好继承他的皇位。
顺王爷都到了上京,自然不可能看着赵晋好好的。就算赵晋还没病的快死了,顺王爷也会帮他一把。
孟星辞沉声说道:“顺王爷的羽翼都被剔除,他想做手脚也没那么容易。皇上的人不会同意。”
赵宣为孟星辞盛了一碗粥,温声说道:“可是现在赵晋已经快死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眼看着顺王爷就要继承皇位。你说还有多少人会继续效忠赵晋呢?谁会不想在新君面前留个功劳呢?”
这是人性,此时如果继续效忠赵宣,只要赵宣一死,新君肯定会清算。可如果背叛赵宣,向新君投诚那就不同了。那就是立下大功,锦绣前程。
孟星辞从来不敢去赌人性,她甚至不知道是否还指责这种背叛。因为一个人想要活下去,想要过得好并没有错。
孟星辞抬起头看着赵宣正色道:“可是叶洵会,我祖父也会,还有老侯爷,他们都会誓死效忠皇上。”
赵宣一怔,竟是直接沉下脸来。
孟星辞淡淡地说道:“我觉得,普通人想要生存、过得好并没有错。哪怕他们真的选择背弃皇上,我也觉得他们情有可原。但也有一些人,或许在你眼里是很蠢的吧。但他们有自己坚持的信念与忠诚,那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让他们改变。这并不聪明我知道,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才有忠义孝悌。那并不是书本上简单苍白的四个字,而是有人,在用自己的生命来信守的东西。”
赵宣抿紧了薄唇,又来了,他又有那一种他和孟星辞是两个世界的人感觉。明明他们都一样的优秀,一样的聪明,但是他总是能感觉到两人之间的鸿沟。
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她是读书人,将读书人的礼义廉耻、忠孝节悌刻在了骨子里。而他却只把这当成可笑的固执,不值一提。
赵宣冷冷地说道:“他们是要信守信念,却要害了自己的家人。”
孟星辞微微一笑:“那我以他们为荣。”
赵宣倏地站起身,拂袖而去。
孟星辞也不以为意,讨厌的人不在了,自己低头吃饭。
赵宣也是有脾气的,足足一整天都没有出现。孟星辞还以为热闹看不成了,吃过晚饭,赵宣就又出现了。
孟星辞正在房间里看书,反正她也走出不去,索性就找了一本佛经来看。
赵宣走进房间里看到她的样子,都不由得感叹了一声:“不愧是孟大人,果真沉得住气。”
都这个时候了,称作大启风雨飘摇、生死存亡之际都不为过。结果大启最年轻的探花郎居然还在这看佛经?这份定力,便是赵宣也要说一句佩服。
孟星辞从书本中抬起头来,浅浅一笑:“以前陪着母亲礼佛时看过这些,只是如今再看倒是有了别样的领悟,倒也不错。”顿了顿,她认真说道:“赵公子应该看一看的,很适合你。说不定赵公子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
赵宣似笑非笑地说道:“我就不看了,吃斋念佛不适合我。”
孟星辞遗憾道:“那可太可惜了。”
赵宣勾了勾唇角,温声说道:“准备一下吧,我说了要带你去看热闹的。”
孟星辞挑了挑眉头,放下了手中的佛经,站起身说道:“好啊,赵公子说的热闹我很感兴趣呢。没有什么要准备的,我们走吧。”
赵宣又为孟星辞准备了一件披风,孟星辞的嘴角抽了抽。
她发现赵宣似乎独爱白色,给她准备的女装几乎都是白色的,就连披风也是白色的。
这大晚上的,他们说是去看热闹,肯定也是偷偷摸摸的,这位公子还不放弃自己对白色的执着。
孟星辞不管那么多,既然赵宣不怕被发现,她也不怕。
两人下了山,走到了一处农家院。
孟星辞不解地看着赵宣。
赵宣说道:“别急。”
赵宣走到农家院的后院的一处水井,然后他打开了一处机关,井水渐渐退去,然后露出了一条长长的石梯。
孟星辞心中一惊,叹息一声,又是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