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新顺1730刘钰田平 > 第三九一章 不管而管、不治而治(上)

第三九一章 不管而管、不治而治(上)(1 / 1)

十头大象也确实没几个钱。当年葡萄牙人想要继续保持澳门的贸易,还从莫桑比克抓狮子往京城送呢。

东方各国比较喜欢各种奇珍异兽,其实和与在欧洲宫廷里送珠宝、瓷器等也差不了多少。

杜锋仔细考虑了一下外交部这个官员的话,心下也是了然,看来这狮子国的国王,倒也是个识时务的。

“朝廷的意思,南洋包括锡兰,最好是按照唐时西域的状态。军镇之外,四周小国皆以天朝为尊,汉人商贾出入不禁。”

“而非如朝鲜、琉球等地的政策,我看这件事完全可以答应。”

和身边的人稍微商量了一下,众人也都觉得此事没什么大不了的。至于回朝之后,把这件事怎么定义,与他们无关,主要还是看皇帝的态度。

皇帝想要继续实行扩张政策,便会找出各种理由,认可送人大象的这种事。哪怕狮子国“不知礼数”,竟不按照正规朝贡流程走,显得像是大顺卑躬屈膝给人送礼一样,只要皇帝认可,也翻不起多大浪头。

但若是将来换了个皇帝,或者皇帝准备收拾这些扩张派、实学派的时候,这件事就是天大的事了。随随便便都能找出理由,最起码也得是个贬官削职的大罪:居然主动给蕞尔小国送礼?天朝颜面何在?

杜锋倒是没想这么多,他好像盼着自己能够建功封侯。

心里坚定着信念,就可以很清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

打印度,达成刘钰的战略构想,说不定真能封侯。

和狮子国关系搞得僵,三五千兵马都被狮子国的民变、贵族骚扰控制,侯就别想封了,说不定还得落个斩监候。

想了一下,知道枢密院这边派过来的人对南洋周边的情报比较了解,便问道:“安南那边的大象,什么价能买到?”

“回大人,价格不好说。但我们的情报知道,安南养的大象,一匹要二十人照顾,十人月给钱一缗,米一方,另十人月支给米一方。自小养成,就按20年算,只是人工成本,亦相当于养一个连队的士兵一年。十头大象,得个一两万两白银?”

价格还真不算贵,主要还是因为这玩意不只是要活的,还得是自小驯养的。不能像是当年葡萄牙人从莫桑比克运到京城的狮子似的,纯粹就是个野生的装在笼子里。

至于锡兰的肉桂到底值多少钱,杜锋肯定是不知道的。

但是,他知道养一个兵多少钱、知道维护一座棱堡多少钱。

荷兰人在锡兰驻军2500,还有七个堡垒区,为了稳定粮食产量,每年往这边运的泰米尔人种水稻的奴隶就有一两千。

显而易见,肉桂贸易的利润确实惊人。不说别的,单单是2500驻军,一年吃喝拉撒加军饷,也得个十万两银子。

若能与狮子国搞好关系,不要让狮子国时不时骚扰大顺的驻军,一年随随便便就省出几万两了,不差这十头大象的钱。

于是杜锋让翻译转告拉杰辛赫的亲信,只说道:“我们愿意每年回送10头大象,作为租借使用的费用。不日我将前往康提,面见国王殿下。你可回去通报一声。”

亲信确定了杜锋的意思后,便行告辞,匆匆返回了康提城。

“他们愿意每年进献10头大象。”

虽然大顺这边的翻译,明明确确说的是“回送”,但拉杰辛赫的亲信说的却是“进献”。

只不过,这不是秦汉时候,中国的名声居然还能让夜郎国自大。拉杰辛赫即便对中国了解不多,却也知道绝对不可能用“进献”这个词。

荷兰人和他们打交道的时候,面见国王的时候,都是双膝跪下的。因为荷兰人为了做生意,什么事都愿意做,在日本不也老老实实地每年商馆馆长去参觐交代。

但荷兰国虽强,可终究名声不显;中国虽自永乐之后便与锡兰无有官方往来,可名声在外。

拉杰辛赫对这个词汇的翻译笑而不语,心里对这个回应相当满意。

十头大象没几个钱,重要的是一个态度,以及给国内一个交代。

现在看来,大顺和葡萄牙人、荷兰人都不一样,更符合康提王国的国家道德的体系。要不然,能把荷兰人打跑,又不是害怕康提王国,这已经足够示好了。

“如此,就准备最为尊贵的礼仪吧。让中国的使者,乘坐大象入城,巡游街头。”

乘坐大象入城,这是康提王国最高的礼仪了,大象在佛教圈里有极高的特殊地位。相对于天朝的文化,不说比之龙凤,谓之白鹤,当无问题。

命令传达下去之后,与之同时进行的,还有一场“造神”的宣传。

康提王朝的百姓有一定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既源于锡兰自古以来的治水传统,因为雨季旱季交替的缘故,锡兰在印度地区算是比较有组织力的国家了。

也来自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宗教的冲击。

这种外来的宗教,使得僧伽罗人算是产生了模糊的“我是谁、我不是谁”的意识。

从孟子、墨翟、杨朱等百家争鸣的时候,佛教就已经扎根,阿育王的儿子和女儿亲自来传的教。

这里不但供奉着据说是唯一的、真的、释迦摩尼的佛牙。而且据说还从那株菩提树上折了枝条,在锡兰种植,锡兰的各处寺庙前的菩提树,据说都是那株菩提树的子孙。

这种浓厚的宗教背景,大致可以类比于儒家之于天朝,实在是浸在骨子里的东西。

这种背景之下,这场造神的造势,也就变得简单起来。

康体城的百姓,都知道欧洲人坏。

当初欧洲人刚登陆的时候,他们对欧洲人一无所知。

葡萄牙人刚登陆的时候,锡兰人对这些欧洲人的印象,和那些印第安人对欧洲人的初始印象没有什么区别。

“一些肤色古怪的人在科特登陆。他们穿着铁衣、戴着铁帽子。吃白色的石头,并大口的喝红色的血。他们的武器如同惊雷,连须弥山都能震倒。”

这个原初的印象,不算好也不算坏,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后来葡萄牙人强制改信之类的事,自然会引发佛教的反击,僧侣阶层是笔杆子,他们当然不会说异教徒半点好话。

不过最为关键的,或者说最为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基础、经济结构的改变。

锡兰有兴修水利的传统,在这个雨季旱季交替的岛屿,没有水利设施,就没有发达的农业。

种姓制度、村社制度、小农经济,这是原本锡兰的经济基础。

但是,葡萄牙人,以及后来的荷兰人,对水稻没有兴趣。他们有兴趣的,是香料。

锡兰的王国,存在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欧洲人想要的锡兰,是一个标准的殖民地经济体系,主要生产各种经济作物。

至于兴修水利、挖掘水库、保证灌溉、治水安民……对不起,欧洲人没兴趣。搓肉桂、晒胡椒,也根本用不着水利设施。

从葡萄牙人开始统治到现在,肉眼可见的毁灭了锡兰原本的经济。

欧洲人不管也就罢了,各个封建贵族都在和欧洲人做生意。原本没有大生意可做,就是标准的中世纪自给自足模式,自己的领地内还是要修一修水利设施的。

欧洲人一来,这些封建贵族们更愿意叫百姓搓肉桂、种胡椒,以换取金钱、军火、枪械……

近二百年来,大量的农田荒芜、水库荒废、水利设施失修、西南部的沿海平原大量丧失……

种种这些因素,导致锡兰的文明程度大步后退。

后退到什么程度?

谢玄的北府兵抵抗五胡乱华、华夏士族衣冠南渡的时候,法显和尚去了趟锡兰,在其《昔道人法显从长安行西至天竺传》里,就说锡兰国有良好的水利设施,稳定的水稻种植业。

但到了荷兰人统治的末期、英国人抢到锡兰的时候,锡兰的内地地区居然退化成了“刀耕火种”,以至于英国为了茶叶种植,不得不出台臭名昭著的《timberodinance》,即《斯里兰卡林业法令》,禁止刀耕火种、禁止烧荒种地。

殖民者造就的影响和改变,绝不是杀几个人、改一点信仰这么简单。

而是整个经济体系的全面崩解。

一个在三国时代刚过去就有大规模水利设施的国家,一千多年后混成了刀耕火种,这种倒退程度是可怖的,在中国这边,根本就是难以想象的。

对民众的影响,当然是巨大的,也是可以切身感受的。

农业基础崩溃,几乎造就了孟加拉大饥荒那样的惨剧;原本和印度之间的贸易被欧洲人把持,让僧伽罗人不得不重新学起了织布纺织,而原本是可以拿槟榔换的;大量的不愿意改信的逃亡者来到了山区,失去了水利设施和灌溉沟渠,不得不选择刀耕火种的方式……

他们不懂这一切的经济内核到底是什么,但却直观地感受到生活在退步。而这一切,都可以直观地理解成源于“许多年前,那些从科特登陆的、吃着白色石头、大口喝血、武器如同惊雷可以震倒须弥山”的人。

而现在,又新来了一批人。

这些人,赶走的欧洲人。

这些人,据说也是来自一个信佛的国家。

而这个时机,正是他们的、南印度来的国王,从印度教改信佛教之后不久。

这只是巧合吗?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亮剑:让你发展,你带回一个师? 唐朝小闲人 弗吉利亚崛起录疯艺炯龙 我在明末当太子北冥有鲲鹏 特种兵之威震四海 大唐小侯爷 京极家的野望 抗日之将胆传奇 明太祖的旅行青蛙 庶子之征赵晋宁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