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司一事算是敲定,可对于战后重建显然是杯水车薪。
众卿,还有何良策?
赵文杰作为首辅,早就准备好了重建之策,作为首辅,他必然也必须有这样的远见,不然何以为首辅?
启禀皇上,战后首要是于民生息,轻徭薄税,减轻百姓负担。
其次便是打开关市,减税增量,通流南越与西域关市,可增收。
第三,疏通河渠,开垦野荒扩增百姓耕地面积。
第四,因地制宜,多种作物适地种植,防止单一性带来的,应对天灾。
赵文杰洋洋洒洒一口气说了十多条,都是利民之策。
他向来推崇君王要以民为本,造福百姓,百姓富足国家才富足。
刘昭连连点头,赵文杰的建议里有很多是别开生面的,这些新奇的手段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赵文杰能从一个落寞世家子弟一路摸滚打爬到现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除了刘昭上位之初大力启用新人给了机会,他自身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刘昭继位比较晚,四十多岁才继位,也是四十多岁才有两个儿子,而他一上位就大力启用新人,架空首辅孙希源的权利,手段不可谓不犀利。
现在的锐进派差多就是他一手扶植起来盘削固守派的,因为他,很多新锐官员得以走进朝堂,而赵文杰无疑是其中最有能力的。
刘昭开口道:
赵首辅,早朝过后,你给我详细写一份折子递上来,我知道你现在有初本,但是我要的是切实可落到实地的可行之策。
赵文杰答道:
是,陛下。
然后又有诸多大臣陆陆续续开始进言,可是能落到实地的可行之策大多已被赵文杰启奏,能用的并没有多少。
直到所有人言毕,刘显才开口道:
启禀父皇,儿臣认为大臣们所言差多都已经涵盖战后重建之方,可还是忽略了一点。
刘昭眼前一亮,没有想到自己两个儿子都能有良策,算是龙虎相争,范难也范喜。
说来听听。
刘显没有直接说,而是先将原因娓娓道来。
我蜀国最青壮的劳动力在哪里?
很多人摸不到头脑刘显为什么要这样问。
在军队。
军队戍边是必然也是必须的。但是无战之时,百姓要白白养活那么多军队,内耗极大,现在百姓都吃不饱饭,何况养军队呢?
说到这里很多人更是摸不着头脑了,难道要裁军归农吗?
这肯定是不行的,大离虎视眈眈,如果裁军,大离打来那怎么办?所以裁军是必然不行的。
我建议实行军屯制?
军屯制这对于蜀国官员来说必然是一个极为陌生的词。
刘昭好奇的问道:
何为军屯制。
刘显讲了一个去年巡边时所见的情景来解释军屯制。
去年我在北边一个前沿烽火台巡视,恰逢午饭,就留在那里吃,结果他们端上来的菜让我大吃一惊。
有米饭,猪肉,鱼肉,绿菜,玉米,角豆等等一共八个菜。
起先我还以为他们是鱼肉周边百姓,结果老卒笑着对我说,你看着方圆几十里都是无人区,怎么鱼肉?
吃完饭,他带着我逛了烽火台周边,我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烽火台一共八个人,周边种的全部是蔬菜玉米,山脚溪边有水田,田里稻谷刚低头,田里有稻谷鱼。
他很骄傲的对我说,去年的陈米配上其他杂食,撑到新米熟完全没问题。
说到这里很多大臣已经明白刘显的意思了,军队的粮食供给为什么要靠百姓?
刘昭语气有些激昂的说道:
别忘了我们的士兵大多是田里的青壮,只是穿上了军装,那为什么穿着军装就不可以务农呢?
我蜀国虽然多山,可是天时适宜农作物生长,我们的军队可以战时披甲,亦可安时垦荒,不说自给自足,但是绝对能大幅度降低百姓负担。
这便是军屯制。
刘昭点点头,拍手叫好,蜀国最让他头疼的便是常备军基数过大,但是为了防范大离,又不能裁军。
但是巨大的常备军带来的损耗也是巨大的,户部常常向自己诉苦,可刘昭也是没方。
刘昭看向赵文杰道:
此事你怎么看?
赵文杰微微屈身低头道:
二殿下此议大有可为,但是细节之处还得健全,不然反而适得其反。
刘昭轻轻用手指敲击龙椅扶手,斟酌一下,开口道:
此事由你和二皇子带头,联合兵部、户部,给出一个具体的方案,然后实施下去。
如果此事能成,无疑是我蜀国战后恢复的一大发力点。
是。
刘显同赵文杰同时回应道。
今日不难看出,两个皇子争夺太子之位已经是势如水火,刘启先表现,接着刘显也不示弱,针锋相对。
直到回到寝宫,刘昭终于强撑不住,剧烈咳嗽起来,吓的太监赶忙宣御医。
御医来后也只是行针活血,而后开了副药,再三叮嘱刘昭要静养。
自己的身体刘昭最清楚,多年的积劳成疾,不是御医所能治的,这算是老病了。
当下太子未定,而孙希源为首的固守派依旧能左右朝政,他现在不能垮。
无论将来兄弟两人谁继承皇位,孙家这棵大树都是绊脚石,得想办法清除掉。
大战过后,虽然山河破碎,但是朝臣上下一心,反而国家更好治。
同时也是清除异己的大好时机,刘昭无论如何也不会放过此次机会。
你们下去吧。
所有人走后,刘昭一扫颓势,积劳成疾确实是,咳嗽也是真的,只是没有那么严重而已。
他如此做只是想给朝臣一个假象,给孙希源一个机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