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棣高坐龙椅之上,目光巡视殿下百官,昨夜没能休息,看起来有些疲态。
钱尚书,户部赈济江南的物资是否已经全部到位。
户部尚书钱东林没有想到第一个被点名的是自己,不过并未惊慌,早就有所准备,他走出列道:
启禀皇上,江南赈灾物资已经全部落实到位,应该能支撑道明年开春。
徐棣心里大体估算了一下,撑到开春足够了。
但是江南连年大水,每年疏通河道的费用不计其数,然而却不见成效,这其中必然是有猫腻的。
严尚书,你们工部每年都在拨款疏通水渠,可是每年都不见成效,至于什么问题自己心里最好有个底。
工部尚书严伦启已经吓得额头直冒冷汗,他已经胆战心惊好几天了。
江南连发洪水几年,治理长期不见效,皇上没有直接摘了他的官帽就已经是万幸了。
启禀皇上我已经抽调工部官员下江南督查河道疏通修缮一事。
你还是亲自去一趟吧,如果这样都治不好,那你这个工部尚书也就不用干了。
高官不容细查,真正经得起查的没有几人,徐棣没有直接撤了他的官,而是让他下江南,明显是有几分炸猪油的味道了。
其次要想真撤掉他的尚书一职,并没有那么容易,魏党定然会死保,毕竟严家作为老牌士族,在朝中颇有影响力,魏正清不会轻易放弃这颗棋子。
魏首辅觉得如何。
魏正清急忙出列,皇上点他的名,这就很有意味了。
皇上明智,严尚书失责在先,自是应当下江南督办。
不过魏正清的脸色就不是那么好看了,这严启伦一离京,什么时候能回来都是问题了,说不定这京官怕是与他无缘了。
皇上的这一手阳谋用的炉火纯青,饶是魏正清都无话可说。
兵部尚书萧天策站出来启奏道:
启禀皇上,西域小国最近频频骚扰边境,而且出现变本加厉情况,应该派军镇守边境。
这已经不是兵部第一次启奏此事了,只是西征蜀国,此事一直被搁置,当下已经是燃眉之急。
诸位爱卿,你们认为谁去最妥当。
兵部尚书萧天策心中已经有了人选,对于西域这些小国,就得下重手,只有将他们打疼打怕,他们才会俯首称臣。
当下军中用兵最刚猛者当属兵部左侍郎范辛集,此去西北无疑是最佳人选。
臣以为范将军可担此重任。
二皇子徐达一听顿时心中一惊,河西四州可是秦王徐渊的封地,而这范辛集原本就是徐渊的先锋大将军,如果他入了西北,那秦王府可不是如虎添翼。
父皇,儿臣认为此事不妥,河西地区原本就是大哥的封地,我认为西北出现战乱,作为嫡长子,宁平因该坐镇西北。
所有人心中一惊,这是要将徐宁平驱逐出京了吗?不过这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山高皇帝远,如果徐宁平一离京这就真的是山高皇帝远了。
只要踏出了这京城,想回来就不是什么易事了,徐宁平即使真的想做皇帝,出了这京城就真的是机会就渺茫了。
就连四皇子徐成也知道这是彻底将秦王府踢出皇位之争的最佳机会,如果此时不踩上一脚,那可就是浪费这天赐良机了。
儿臣也认为此事无论派谁出征,宁平也必须代替大哥回到封地,镇守西北。
臣等附议。
几乎超过了四分之三的朝臣站了出来,明显是已经谋划已久,王魏两党都不谋而合。
徐棣面色铁青,这已经是在逼他就范了。
徐宁平依旧面色如常,仿佛早就料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境地。
三皇子徐和转头左看看,右看看,满脸的为难之色。
这,这,这。
徐棣声音低沉如虎,带着无上威严,几乎是从牙齿间挤出的字:
偌大的一个京城就容不下一家孤儿寡母吗?
所有大臣低着头,默不作声,无声的回击着徐棣。
徐宁平露出一个难以琢磨的嗤笑。
想要我入西北可以,前提是免去我弟弟的死罪,堂堂正正的还我弟弟一个自由之身。
徐宁平此话一出,立刻就有人跳出来反对,走了一个徐宁平,再出来一个徐宁安,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
何况徐宁安是所有皇孙之中最得皇上宠爱的一个,放他出来简直是放虎归山。
既然徐宁平都可以藏拙,那徐宁安为何不可自污呢?
陈士林对着徐宁平开口道:
这事一码归一码,不能混为一谈,功过不相抵,何况九世子破坏合约,导致西征功亏一篑,需要给死去的将士,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徐宁平忍不住哈哈大笑,没有辩驳陈士林,而是看向魏首辅。
首辅大人以为如何?
魏正清面色凝重,不知道这徐宁平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礼部尚书说的已经够明白了。
徐宁平点点头,又看向辅政大臣,也就是王党首领王良明。
王大人如何看?
王良明同样不知道徐宁平如此做是何意。
九世子确实不能放,需要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徐棣高座龙椅,不动声色,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徐宁平才是主角,他默默看着就好,他说话反而适得其反。
呵呵,真是肱骨之臣呐,让我离京镇西北,说是替父守边,因该尽的职责。想将我弟弟置之死地,也说成是理所当然。你们这是既想牛耕田,又想割牛肉,真是好算计。
徐宁平嗤笑,话语中带着无尽的苦涩,这就是父亲用命换来的天下吗。
当年我爹西征蜀国,已经攻到了蜀国帝都之下,大半蜀国已经是囊中之物。是你们这帮废物,连一群叛军都挡不住,反而让叛军将京城围了个水泻不通。
是我爹为能让大军快速回援,才与蜀国签订合约,甘愿留在蜀国当质子。怎么,你们这群白眼狼看见秦王府都是孤儿寡母,都想上来咬伤一口?
当年,大离京城被叛军包围,而蜀国得知情况下,拼命拦截欲回军救援的徐渊大军。
刘昭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势要让大离京都沦陷,无奈之下只得与刘昭签订合约,条件是徐渊必须留在蜀国当质子。
徐渊回援心切,没有丝毫犹豫便答应了,因此大离京都之围才得解。
所有人都低下了头,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这里很多人的命,都是徐渊用命换来的。
看着沉默的众人,徐宁平继续开口道:
既然你们说功过不相抵,那我今日便与你们论论秦王府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