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夜沉央被搜出来密信,他们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为夜沉央说话,所以,现在他们也不敢站出来为靖王说话。
而现在一切似乎都很明了了,靖王才是那个真正通敌叛国的人,之前不过是他在诬陷夜沉央罢了。
但是现在夜沉央也没有办法解释那些密信,有人内心还是在疑惑这一点,但看现在慕容奕的样子,此刻提出来,怕是正好撞在皇上的怒气上。
也正是因为慕容奕对靖王的怒火,才让沈临溪松了一口气,不过他现在没被皇上降罪,只是因为靖王的事情。
想来明日上朝就会被诸位大臣质问了,所以他打算明日上朝时负荆请罪,至少认错态度要好才行。
至于皇上会给他降什么罪,他就不知道了,不过只要能活命就行了,他现在没有其他的追求。
今日提审一事,所有大臣都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发展,靖王最终被关入大牢。
靖王犯的罪,就不像当初的容王了,靖王可是背叛了整个楚国,他对不起楚国的所有人。
今日的提审,以靖王被抓而落幕,夜沉央的罪名已经不成立,但是因为他还没有解释那几封密信,所以慕容奕也不可能直接释放他,于是就转了一个弯。
慕容奕下旨将夜沉央带出御史台,软禁在夜府,林风和夜沉央一起,软禁在夜府。
虽然明面上是软禁夜沉央,但其实将夜沉央放出御史台,就是将他释放出狱了。
接下来还有其他事情要调查,关于卫青,还有先皇的事,慕容奕这样做,也是为了让夜沉央好暗地里调查此事。
之前夜沉央一直都在明面上,只有将他放到暗处,才好调查卫青的事,毕竟朝中的大臣,没心思将精力放在夜沉央身上。
等到众大臣都走了以后,慕容奕还留在御史台,他还有事要与夜沉央交流。
几妆痕也留在御史台,她也有事要告诉夜沉央和慕容奕。
“元辰,此次将你软禁在夜府,其实也是想让你暗地调查其他事,这样可以转移其他人的注意力。”
夜沉央点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他的意思,如今楚国的军情确实泄露了,所以他还得再对楚国的军队进行调整。
“皇上放心,我会全力调查的。不过军队应该还需要再做调整,如今我被软禁在夜府,那金吾卫将军的职位就给程潇,让他来管理金吾卫。”
慕容奕也是这样想的,程潇如今定然只能放在明面上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
之后夜沉央重新将兵力分配好以后就交给程潇来做调配一事。
且程将军现在主管了三分之二的兵力,由程潇来与自己的父亲沟通也更方便。
几妆痕在一旁听他们两人交流,自己却是在思考,应该怎么告诉慕容奕皇宫里应该有内贼的事情。
如果提出来南青父亲失踪一事,定然就会牵扯到南青,现在她还没想好到底要不要告诉慕容奕南青的身份。
并不是她不相信慕容奕,而是南青的身份过于特殊,他的身份甚至比李月兰还要重要。
毕竟李月兰已经是摆在明面上的献月族人了,而南青不是。
虽然卫青知道南恒的妻子是献月圣使,但他还不知道南青,而是他一定不会对南恒做什么危害他生命的事。
因为只有南恒知道南青的下落,以卫青的性格,他只会对南恒下药。
如果卫青真的给南恒下药,那南青就有可能暴露了,不仅如此,烟月楼也有可能会暴露。
如今令妃在那里,很有可能会被发现,所以她也必须得想办法转移南青和令妃,皇宫里可能有内贼,所以不能将他们转移到宫里。
而夜沉央和程潇的府上都会被卫青派人监视,也不安全,所以还能将他们转移到哪儿去呢?
几妆痕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都没注意到刚刚夜沉央在叫她。
直到慕容奕也朝她递去疑惑的眼神,她才反应过来,见两人都盯着自己,一时之间她自己也有些懵。
“怎么了?怎么都看着我?”
夜沉央不知道几妆痕到底在想什么,刚刚竟然走神了。
“阿痕,我们就是问问你,你觉得让程潇接任我的职位如何?”
几妆痕想到夜沉央被安排软禁在夜府,定然也不能管理好金吾卫,所以让程潇接任也没有什么问题。
“我觉得可以。不过我还有其他事要告诉皇上,皇宫里或者朝中,应该是还有内贼。”
慕容奕和夜沉央一听这话,都露出惊讶的表情,靖王如今已经被抓了,怎么还有呢?
“为什么这么说?难道你发现了什么?”
几妆痕犹豫了几秒,她觉得还是不应该说出南青的身份,但如果隐瞒这件事,慕容奕应该很难相信,所以她打算绕过南青,只说令妃的事情。
“我只是觉得,卫青能做出这么多事,一定是对楚国皇宫特别熟悉,否则他不会对令妃下毒,当初我怀疑令妃被下毒是因为卫青想要找到阿月。”
的确,当初几妆痕就是这么想的,因为卫青总是想要找到献月族人。
可是那时李月兰已经离开皇宫了,为什么卫青还是决定李月兰在楚国皇宫里呢?
“但是后来我知道了一件事,令妃是东洋的公主,而在东洋时,令妃与献月族的圣使是很好的朋友。”
“献月族的圣使?”
夜沉央和慕容奕两人都很疑惑,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件事。
他们只知道令妃是东洋的公主,但对令妃之前在东洋的事情,他们却是一概不知的。
所以当初令妃中毒一事,他们都没有想过从令妃本人身上下手调查。
如今几妆痕说出这件事,说明她一定是从令妃自己口中听说的,而令妃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她不知道李月兰也是献月族人,所以其实令妃说的可能是真的。
“没错,令妃自己说的,东洋地理位置优越,而献月族深受迫害,他们想找一个地方躲开被人追捕的命运,所以挑中了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