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泽心急如焚。
去年十一月,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两路大军进逼汴梁,赵桓任命康王赵构为兵马大元帅,宗泽、汪伯彦为副元帅,命他们尽起河北兵马赴京勤王。
被京师寄予重望的赵构却跟父兄一样没种,犹豫不决。宗泽亲自踏冰渡过黄河,跟他说京师被围已久,救援不可缓慢,应即刻发兵。
但是,宗泽嘴皮子都说破了,赵构就是拿不定主意。恰在这时,赵桓又让人带了蜡封手诏前来,说议和可成。赵构这下有了现成的理由,既然朝廷在议和,那还救什么救?不需要。
宗泽都要给老赵家这几个爷们儿跪了。
关乎存亡的军国大事,你们在这儿闹着玩呢?!
官家到底是怎么想的?就算要议和,也应该在有底气的时候再议,否则不叫议和叫求饶,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召康王率着大军进京,那时无论是战是和都有依仗,您这巴巴的送封手诏过来做什么?
还有康王殿下,官家糊涂,您怎么也糊涂了?难道看不出所谓的议和不过是金人的计谋么?京师都被围了,你爹你娘你祖宗都在那儿呢,您还有什么可犹豫?马上发兵才是正理啊!
然而,一个人永远叫不醒一群装睡的人。赵构不但不听宗泽的良言,还从此对他敬而远之了。围绕在赵构身边的汪伯彦等主和派,更是趁机刁难排挤他,使他不能再参与元帅府的决策。
随后赵构派他领兵先行,援救京师。注意,不是元帅府正式出兵,而是仅宗泽一军。与其说这是援救,不如说是为了将他打发出去,眼不见心不烦,耳根清静。
宗泽没有想太多,立刻带兵赶赴汴梁。行至开德,与金军打了十三战,每战皆胜。
但他还是着急,这样的小胜并不能解京师之围。便一边传信赵构,劝他檄令诸道会兵京城,一边发书给北道总管赵野、河东北路宣抚使范讷、知兴仁府曾懋,让他们合兵救援京城。
可想而知,赵构不予理会,那三人也都认为宗泽狂妄,按兵不动。
这也就导致宗泽成了一支孤军,陷于金军的包围之中。别说援救京师,自身都难保了。昨日,都统陈淬劝他退兵,说敌势正盛,不可轻举妄动。险些被他以扰乱军心为由给斩了。
他能不知道现在有多危险么?可再危险,也得去救京师!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国家养士,也正用在这一朝。忠义二字从来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大丈夫顶天立地,对得起天地良心,对得起君王百姓,死又何妨!
这日,宗泽骑着战马,忧心忡忡地计算着多久才能到京师,忽听得前军传来动静。莫不是军中生乱?他眉头一皱,正要命副将前去查看,就见传令兵飞跑过来。
“报,报宗帅,京中传信,完颜宗翰已被斩首,完颜宗望被擒宫中,京师之围已解!”传令兵激动不已。
宗泽和诸将如同听到了天方夜谭。谁斩首完颜宗翰?谁擒获完颜宗望?京师之围怎么就解了?到底发生了什么?
远在长沙的李纲,接到朝廷诏令时也是不敢置信。得知京师再次被围,他五内俱焚,却无计可施。手上没有一兵一卒,还是待罪之身,拿什么救援京师?
只恨官家被主和派那群奸臣所惑,不肯听他的。
金国一直觊觎大宋江山,前年就攻过一次汴梁。当时赵佶吓得魂飞魄散,乱了分寸,李纲便建议他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新皇新气象,以号召军民抗金。
说实在的,李纲会提这个建议,也是因为赵佶在民间的名声坏了。换个还没有来得及犯错的新君,也许更能激起军民抗金的勇气。
赵桓即位,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京师的防御。而这个任务,李纲圆满完成了。
宋朝的文人,基本都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文武双修。李纲也不例外,率领京师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了金兵。
赵桓大喜,喜完就打算跟完颜宗望割地求和。李纲简直吐血三升,坚决反对。
为什么完颜宗望会答应宋廷的求和?因为汴梁城易守难攻,只要内部不出大的问题,比如有人做内应开门献城,完颜宗望再攻一年也攻不破。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京师难以被攻陷,大宋为什么还要求和?
李纲想不通,想破头皮也想不通。
赵桓才不管他能不能想通呢,直接罢免了他的官职。这下京城百姓不干了,大家不是傻子,都知道京城是谁保住的,愤怒示威,赵桓不得不收回成命。
但那没什么大用,赵桓不敢与金军长久对峙,割让了河北三镇,完颜宗望这才退兵。
金军一撤离,李纲就被秋后算账,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被赶出朝堂。这次赵桓学聪明了,不是一撸到底,而是贬为地方官,一级一级往下降。
降到现在,李纲已经没有任何官职,还顶着个罪名。
再忠诚的臣子,这种情况下估计都会对朝廷有意见。李纲不敢恨官家,却也难免意气消沉。可就在他打算了此残生时,朝廷的诏令来了,复任他为兵部侍郎、尚书右丞,令即刻进京商议国事。
送诏书来的信使还说,朝中现在是永福帝姬做主。
李纲的第一个想法是不赞同,女子干政向来是大忌。第二个想法是奇怪,上皇和官家怎能容忍帝姬监国摄政?还有那群主和派,他们能同意?
信使又说,永福帝姬斩杀完颜宗翰,擒获完颜宗望,退了金军。至于主和派,全被吊在紫宸殿大梁上,死了的还被掘出来鞭尸。
......原来如此!
李纲仰天大笑,你们这群怂货也有今日!
--
作者有话说:
靖康之变发生时,其实很多人都在努力挽救,最先放弃的是赵氏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