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到达燕京(1 / 1)

这几年海上贸易昌盛,其中茶和丝的需求最大,许多百姓开垦荒田荒地都是种茶和桑。

为防破坏市场和破坏土地,龙游团长管的严,按乡分配种植面积,否则就会罚款。

因为这事,常有折子上到季清哲案前,请求开放种植需求,就连军囤田军户都很心动。

种粮食收成高但赚不到钱,种茶和桑,利益是粮食的几倍。

但军囤田种粮食,以及地方农户只有一半田地可种植经济作物,是朝廷的底线。

李凌薇太清楚放开之后,大家抢种经济作物的后果。一股脑地跟风种茶,茶叶价格大降,还破坏了土地。

粮食还不够吃,那时候才叫麻烦。土地是国之根本,政令一出,绝不更改。

但为了安本本分分种植粮食的农户的心,朝廷对于粮食田的税收是一降再降,目前已经降到正德帝年间的三成。

李凌薇觉得陇右土地承包制可以提前了,想必许多富商都愿意到陇右包田,种植经济作物。

现在看到大丰遍地荒田荒地,她又觉得可以先在大丰实行土地承包制。

因为地方上的百姓太少,田地是怎么也种不过来。从江南一带人多的地方迁徙人口过来。

百姓肯定不乐意,谁愿意从富裕之地迁到苦寒的北地,重新开荒安家啊!

但若是富商包地请人来种植,二、三年就能赚到一笔钱回到家乡,应该还是有很多青壮愿意来的。

李凌薇便将土地承包制当场一说,立即将季清哲几个引进了一个全新的大门,土地还能这样改革啊!

这样一来,土地所有权还是国家的,私人分年限承包,年限期间内所得归其所有,一样要交税。

但年限一到,就回归国家。

这可是继摊丁入亩,分田到户之后,又一土地大改革啊!

洛白想的更远一些:

“如此一来,女帝登基封赏公侯将领的土地,是不是也能用此制度?”

这话让季清哲为之一振,他正为登基封赏烦忧呢,若按常规封给王侯将相封地。

那不是又出现一批新的士族!可若不封封地,又让将士如何为国拼命?

将士征战沙场,誓死战斗,既为报国,亦为荣誉,而分封土地,自古以来都是帝王给予以的最高奖赏。

季清哲没想到今晚能解决分封土地的问题,只觉惊喜不已。

忙道:“王上,臣觉得洛将军所言有理。此策还能用来封赏有功之士。

可按军功按年限分封土地,他们可以自己雇佣人种植,也可承包给他人种植。

除了土地,另外海商的股份权益,都可做为封赏。”

其实现在稍微聪明一点的人都看出来了,土地产生的利益,已经不是最高的了。

海商、工坊、银行等等女王当政后,兴起的新产业,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已经远远高于土地所产生的利益。

但是汉人骨子里对土地依恋和喜爱,赏赐别的东西再多,若赏赐之物没有土地,也觉得心里空空的。

虽然现在土地山林、海矿不能买卖,都为国有。但有种植权,也是令人欢喜的啊。

李凌薇对封赏的问题还真不在行,正德帝年间的常规,已经完全不适用现在的大夏。

对于公候伯子爵这些贵族头衔,她到不介意多封赏一些。

但这些头衔对应的赏赐,她就想不到那么周全了。

点头道:“那就请季相拟定出章程来,本王确定后,封赏大典就按此来。”

季清哲看向洛白和秦妩:“请洛将军和秦大人一起来商讨。”

因为土地承包制,接下来的行程,几人便不时凑到一起讨论。

李凌薇也让小白从空间搜资料,汇总之后给季清哲几人看。

越往北走,天气越冷,眼前所见之景也越发萧条。

每进一城休息时,李凌薇便会令龙游团长们,给当地穷苦百姓分发物资。

之前进大夏的州城休息,都是地方官和当地富商给她送礼,现在就反过来了。

大丰这边的州城太穷了,跟大夏打仗期间,士族富商要么逃跑时被抓,要么就是事后清算,财物者被充公。

季清哲的人清算那叫一个狠,跟梳子一样一层层梳理,绝不让当地有富商豪强之流存在。

因为有这些人,他们就会暗中跟士族联络,引发当地混乱。

季清哲杀大夏本土的士族都毫不手软,更别说杀大丰的了。

所以现在大丰的州城里是真没一个富商豪强,都是平头土脸的小老百姓,苦苦熬着寒冬。

本来听说女王要在他们的州城落脚,上至地方官员,下至百姓,都是战战兢兢的。

女王随行的可有那个季杀神,还有猛虎蛟龙一样的龙游军,万一哪点不妥当,他们就下杀手怎么办?

季清哲有意断绝这些大丰旧官员之间的往来,导致他们的消息来源只有龙游团长。地方报纸在大丰的州城还没兴盛起来。

所以女王在别的州城是怎么样的,他们一点也打探不到。

只能百般猜测,越猜测越吓人,那女王怎么想都不是好脾气的。

早先就听闻她杀人不眨眼,亲自领军作战,几次两军阵前杀敌。

这李凌薇的车驾还离的老远,那些地方官已经快吓破胆子了。

有胆的还给家人留遗言,再夸张点的,还有把棺材备好的。

万万没想到的是,女王一进城,对破旧的行宫一点也不挑剔,对满城穷苦百姓还怜惜不已。

拿出随军的军粮和物资,分发给百姓。听说过冬的柴不足,便给地方官申请的煤,亲自盖下加急印章。

见城中小学堂破旧,四处漏风,还令龙游军加急补修。

最重要的是,见城中百姓皆是面黄肌瘦,老人孩子皆似有不足之症,再一听往常年年冬天都冷死过数百人。

女王在行宫烧了一味药茶,城中每人都能来领取一杯,也不知那药茶加了什么良药?

一杯饮下只觉神清气爽,身上的病症都去了大半。从地方官到百姓,人人都有份。

喝过的人把那药茶传的神乎其神,竟然引的不少城外的百姓也来求药。

女王丝毫不吝啬,又让龙游军在城外开了个药棚,只要来领药茶的都给,流民登记在册后,一样给。

就一天功夫,就有数百流民登记造户,现在人口可是宝贵资源,地方官欢喜不已,这些流民可是他们的政绩。

就这样女王来时满城战战兢兢,女王走时,满城泪眼相送。百姓携老扶幼,送到城门外,跪地叩谢女王隆恩。

秦妩感叹:“希望今年寒冬不会有百姓冷死。”

李凌薇回头看向那破旧的城池,任道重远啊!这些还是城里人,那些乡村百姓,活的更加艰辛。

过冬就靠一个‘熬’字,没有取暖的柴火,一家人缩在破旧的被子里取暖。

没有粮食,一天就两顿薄粥吊命,只等春暖花开,能去外面挖野菜吃。

北方的冬天又长,大丰苛政留下的后遗症不可能那么快消除。

这个寒冬,这些百姓只能说没有战争的威胁,死亡的威胁一直都在。

半夏悄悄地问:“王上,那药茶里您是不是加了灵露?”

李凌薇点头:“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好的药效!”

半夏一脸纠结的表情,她最知道灵露的难得和贵重,这可是奖励军中将士最好的东西。

一滴灵露,就能保住一个重伤将士的命!

莫天寅和秦姝远征西域,他们宁可不带旋风炮这些重武器,也要带上灵露。

而灵露是绝不能买卖的,知道军中有此灵药,多少富商想尽办法求一滴,都不行。

女王就这么用在大丰的百姓身上,并且那些人还不知道自己喝的是什么,根本不知道女王的良苦用心。

半夏即心痛那些灵露,满城几万百姓,人人一杯掺了灵露的药茶,也不少啊!

又为百姓不知女王的苦心而替女王不值,若是他们知道,富商千金难求的灵药,女王就这么毫不可惜地给他们喝了,定会感恩戴德的。

可女王似乎丝毫没有将这件事说出来的打算,估计就季相和洛将军,猜到一些。

秦妩都不知道,还在夸阴大夫的厉害,能配出那么神奇的药茶……

队伍到达燕京的时候,是个难得的大晴天,天气一扫过去多日的阴沉,蓝天白云,风和日丽。

陶春花带领燕京城所有官员百姓,迎到城门外十里处,整个路程都被打扮的极为隆重。

隔几十米便有鲜花和王旗,穿着宫装的少女和穿着龙游军服的少年军,站于道路两侧,行礼注目,喜迎女王进城。

这一天锣鼓喧天,百姓载歌载舞。才建了一半的燕京城,已俱皇城威仪。

红色的宫墙,金色的琉璃瓦,紫柱金梁。城墙高大巍峨,仿佛屹立于天地之间一般。

城中的主道路极宽,可容八辆马车并行。

最让人惊叹的是,有轨马车道,与主道路用人行道分开,人行道两侧是两排柏树。

道路都是用水泥所建,还铺了陇右运来的石油沥青,呈青墨色,很是庄重。用黄线划的行车道,规范整齐。

只看道路,就把这些从江南来的官员给惊住了。

还以为燕京城还是乱糟糟的,到处都待修待建,没想到已经初具规模。

怪不得季相说别的州城想建有轨车道也不行,就这道路宽的,若让旧城改修这样的路,得扒多少房子啊!

有人不解:“这路用得着修这么宽吗?有旧都城的两个宽了!”

就算是皇帝专用的驰道,也用不着这么宽大啊!皇城可是寸土寸金,宝贵的土地用来修路,工部怎么想的?

然后就有武官提醒他们:“旧都城的路,能走战车、旋风炮吗?你们真没看出来,这主道就是为战车修的吗?”

百官悚然一惊,竟然忘了,我大夏的武器已经大到,需要这样结实宽大的道路来畅行。

这时有人发现道路两侧,加上有轨车道共四排,每隔三十米便竖着一根,白色的高柱子,其顶上有个灯笼模样的玻璃器皿。

那玻璃灯极为精致,四周还用铁做的八角花纹包着,完全就是一件完美的工艺品。

百官也不怕被燕京的官员朝讽没见过世面了,直接就问工部一小吏:“那是何物?”

那小吏当场演示,拿钥匙一拧长杆中间的方孔,只听‘吧嗒’一声轻响,那玻璃灯罩中间就窜出蓝红色的火苗。

还真是个灯呢!

百官昂着头细看,七嘴八舌地问:

“这么高怎么放蜡?玻璃罩子天天取上取下的,容易摔碎啊!”

“这火是怎么点的?”

“这城中看着少说也有千个玻璃灯,难道晚上个个都能这么点亮?”

“不是千个哦,整个燕京城现有十万个路灯。”

看着百官倒吸一口凉气,工部小吏很满意,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此灯名为煤油灯,所用燃料非蜡非寻常灯油,而是陇右专有的煤油。

里面的开关和运行原理,下官就不在此多说。

众位大人有兴趣,可以去工部旁听每天的物理课,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

这边的路灯让百官惊讶了一番,那再往城中走,则是每一步都能让他们惊讶的挪不动脚。

“那,那窗户上面是什么?都是琉璃吗?

琉璃当窗户纸用?这也太奢侈了!”

工部小吏笑道:“众位大人有所不知,这不是琉璃,而是更便宜且能批量生产的玻璃。

这些玻璃窗,是严州专为皇城建设所需而建造的。

至于众们大人们喜欢的,贵如天价的琉璃灯、琉璃首饰、琉璃器皿,可不是玻璃哦。”

百官闻言心中滴血,因为他们之前每人都花高价买了琉璃器。

说来也奇怪,海商更喜欢瓷器,不喜欢玻璃器皿,到是本土汉人则更喜欢琉璃器皿。

在严州没生产琉璃器之前,大夏的琉璃都是西域那遍传过来的,可谓是贵比黄金。

这小吏口口声声说这是玻璃,不是琉璃,可看这皇城,窗户用的是玻璃,灯罩用的是玻璃。

那玻璃跟琉璃也没什么区别,甚至更透明,更璀璨。

很明显,他们之前花大价钱买的琉璃器,要跌成玻璃价了啊!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团宠大佬她只想养老 穿回现代给古人直播后我暴富了 快穿:老祖靠盛世美颜撩翻全场 精灵梦叶罗丽之风雨平现 农场空间:穿成大力村姑逃荒种田 伪装国宝,带薪摸鱼 我和东厂死对头恋爱了 匪我薄幸 论“普通人”与横滨的相容性 孟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