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蓝巾军与明华军南北夹击燕云城时,其他各处的战场也在激战。
国都危在旦夕,对北夏军的打击不可谓不大,各路大军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无奈之下,北夏军放弃了雍州和青州,借助国教玄气宗构建的传送网络回援国都燕云城。
战争打到这个程度,北夏军其实已经是穷途末路,士气低迷且粮草难以为继,全凭一股信念在作战。而今国都被围,随时都有覆亡之危,三州境内的朝廷军都快绝望了。
不过,雍州和青州大军的回援,也暂时减轻了北夏在冀州的压力。
但对明华帝国中路军和蓝巾军来说,情况就不太妙了。明华军甚至舍弃了对燕云城的威胁,将战线回缩至了冀州南部;蓝巾军也选择了暂时撤退,以幽云城为前哨,占据着冀州北部的大量土地,仍对燕云城虎视眈眈。
战况的改变,让明华帝国也调整了战略,既然北夏放弃了青州和雍州,那就趁这个机会先拿下这两大州,形成对冀州的合围之势。
承应十八年夏季,明华帝国左路军和右路军分别展开了对雍州和青州的总攻,两州的起义势力也趁机攻城略地。
最终,雍、青两州变成了明华军与北夏义军的战场。
但来自民间的起义势力终究比不过正轨的朝廷军队,明华帝国也直接切断了对部分起义势力的资助,将对立摆在了明面上。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明华军就将战线推进到了秦王岭下,兵临长阳城;而北方的起义势力也逼近了长阳城。
雍州南方已经彻底落入了明华帝国的掌控,北方却分裂成了三股势力,与明华军对峙的同时,彼此也相互提防着,三方的首领都有吞并彼此的意思。
在青州和冀州的情况也差不多,只不过冀州境内还有北夏军,且起义势力只剩下了蓝巾军,其他的零星势力都被蓝巾军吞并了。
明华中路军固守冀州南方,为左路军和右路军争取时间;蓝巾军甚至暗中与明华帝国联系,想达成同盟,将北夏朝廷彻底消灭。至于以后……两方其实都清楚,要么是蓝巾军稳坐冀州,要么是明华军入主燕云城,双方必有一战,来决定北夏疆土的最终归属。
冀州局势最终成了三方对峙,而青州和雍州境内,已是战火连天。
围绕着长阳城和观星城,明华军与义军势力不停交战,但上风被明华军稳占,起义势力则不断被削弱。
承应十八年秋季,明华帝国完全占领了长阳城,三股起义势力的人马则被打散了不少。
同年冬季,观星城落入了明华帝国掌控,青州境内的义军不是被灭就是选择了归降,只有少数残部还在坚持,但已经无力与明华军正面交战。
连番大战后,明华军的损耗也相当大,粮草已经严重不足,将士们也现出了疲态。于是,朝廷下令左路军和右路军进行休整,对参与起义势力采取了怀柔政策,由消灭转为招揽。
这样做既是为了最大限度保证两路大军的有生力量,既可以减少损耗也能补充兵力。至此,青州和雍州境内的大规模作战渐渐消失,只有零星的小战役时不时地发生。
而在冀州境内,蓝巾军也不时地对北夏军发起小规模的进攻,但明华国中路军基本上是只守不攻,从不主动出击,完全是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北夏高层则认为明华军是无力对抗北夏朝廷军才选择坚守,所以也只是时刻防范明华军,反而集中了大部分力量在北面战场,想先把蓝巾军消灭。
北夏高层的算盘打得挺好,但他们忘了,雍州和青州已失,一旦明华帝国解决了两地的起义势力,就会合兵冀州,发起最后一战。
时间来到了承应十九年,明华帝国对北夏的战争已经到了第四个年头。
征讨中三州总共用了三年时间,但灭商实际上只用了两年,而且这个过程相当顺利,对明华帝国的消耗也不算太大;但这次攻夏,足足用了三年时间都没有覆灭夏朝廷,实际上明华帝国都被拖到了捉襟见肘的程度。
国朝内部甚至出现了一些声音,认为先打夏国是一步错误的战略部署,应当集中优势力量先灭蜀国,有了“天府之国”这个大粮仓,征夏绝对比现在要轻松许多。
因为旷日持久的战争,即便是明华帝国也有了不安稳的苗头,一旦处理不好,很可能演变成内乱。
承应十九年,新春刚过,林君涵就召集了满朝文武商讨战事后续。
不出林君涵和李明世所料,朝堂上有部分大臣提出了暂停北伐夏国,先休养生息来缓解国内的压力,再考虑是攻蜀还是攻夏。
战争对北夏和明华都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三州,已然是万里荒芜、人口凋敝,普通百姓过着有一日算一日的生活;而在明华境内,百姓的日子也颇为紧张,因为钱粮大部分都送去了前线,只能维持基本的生计。
国内的现状也让朝臣忧心不已,若前线战事再没有大的进展,国内都有可能生变。
“休养生息确实非常有必要,但已经取得的战果也不能放弃。”李明世在朝会上说道,“现下前线已经转入了战略防守,暂时无忧,朝廷该把稳定国内局势放在首位了。”
“李卿是否已有打算?”林君涵问道。
“民为国之根基,当以保证民生为重,国库虽几近枯竭,但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后,国库仍能充实起来。”李明世斟酌道,“臣以为,前线大军可继续屯田自给自足;在国内需要轻徭薄赋、自上而下厉行节俭。”
“如此做,于战事可有利?”林君涵问道。
“后方安定,前线方稳。”李明世说道,“如今国内已有厌战情绪,若此时继续强攻夏国,极有可能诱发民变,反倒会影响前线。”
明华帝国对北夏民间势力都是怀柔为主、攻伐为辅,对国内各方自然也不能太过强硬,以退为进方是最稳妥的策略。
“在今年秋收之前,诸位臣工需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林君涵显然是赞同李明世的策略,半开玩笑地对众臣说道,“百姓是国朝之基石,一统九州虽然重要,但百姓的生存也不能忽视。那就从大内开始缩减月俸,举国上下都不得有奢靡无度之举;今年的赋税减免两成,先保证百姓能够过下去。”
赋税一减免,收上来的钱粮就势必减少,这一年朝廷上下的日子都会紧巴巴的,可现在的国情太特殊,不这样做很难稳住国内局势。
而且,百姓肯定会因赋税减免而高兴,但各级官员难免会有怨言,因为他们的俸禄会被降低。
所以林君涵也决定,在国情得到缓解后,将恢复到原先的标准,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当然,前线的僵局也需要打破,不可能与北夏的朝廷和民间势力一直对峙下去。
针对国内情况的策略定下来后,君臣又需要商议好如何破局。
但讨论来讨论去,终究避不过补给这个难题,后勤补给若不能跟上,前线将士很难发挥出战斗力来,甚至有哗变的可能。
群臣都有些一筹莫展,李明世却有了个荒诞的想法。
如果有修士参与凡人的战争,只怕明华帝国就不会遇到这个难题,但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修士呢?即便有,也不可能让修士白干活吧?明华帝国终究是凡人的王朝,能否付得起让修士参战的报酬呢?
更何况,北夏国教还在呢,一旦明华帝国请了修士参战,玄气宗就有十足的理由出手针对明华帝国了。
除非……参战的修士让玄气宗也敢怒而不敢言……
当今天下有这份实力的首推六宗联盟,但要把自己的亲友牵连进来,李明世做不到。
一旦这样做了,六宗联盟就会成为修界共敌。此前他让秦鸿帮忙,也只是掳走了孟祥钰及其家人,并未伤害任何凡人;若是参与到战争中,无论如何也会造成无边杀孽,这个因果可就大了。
而且李明世也听说过,六宗联盟正在满天下搜寻易水盟的踪迹,因为在狄戎氏秘境刺杀苏辰、曦月和花吾天的人疑似来自易水盟,剑宗御剑堂的弟子更是差点惨死。
这种情况下,六宗联盟再来掺和明华帝国对北夏的战争显然就不合适了。
“不对,我可以借师父的力量招募散修啊!”李明世忽然想道,“而且也不需要修士出现在正面战场,只需要他们做点什么事来破局……”
他脑中飞速地转着各种念头,思考着什么样的事能够破开僵局,又不会引起修界的注意。
想来想去还是只有一件事,刺杀!
这种事,由修士来做简直小菜一碟,而刺杀的对象那就是北夏朝廷或者民间势力的当权者。所谓“擒贼先擒王”,若北夏当权的人没了,朝廷军必然会动荡,更会如无头的苍蝇一般,要再击破就容易得多,就像九曲防线失去了孟祥钰的主持而战斗力锐减一样。
越想,李明世越觉得这样做可行,便跟林君涵和众臣提了出来。
满朝都震惊于李明世的这个主意,想法是好但问题也很明显,一是能否请动“神仙”来助阵,二是能否支付起相应的代价。
“代价的事,我倒是可以跟恩师求助,请他老人家想想办法。”李明世不太确定地说道,“我们和我师父甚至可以不用出面,假手他人就可以。”
“李卿,详细说说看。”林君涵迫切地问道。
李明世想了想,说道:“臣听恩师说过,在‘神仙’的世界里也有做人命买卖的,他们也和江湖上的杀手组织一样,只要收钱就肯办事,而且他们没有那么多忌讳,哪怕刺杀的对象是凡人。”
他是想到了易水盟,虽说六宗联盟要对付易水盟,但易水盟要是敢接这个活,利用他们一下也无妨。
林君涵也同意了李明世的提议,但这件事还是只能李明世去做。
为了北境战事的顺利,李明世也不得不再次去麻烦苏辰了。
……
承应十九年,距离新春仅仅一个月,北方的战局又一次迎来了转机。
有神秘人物潜入燕云圣城内,随后北夏皇宫内血流成河,不仅当权的宦官集团在一夜之间被屠戮干净,部分实权大臣也在家中遇害,就连前线大军之中都有统军将领身亡。
一切发生得太突然,刺客更是来无影去踪,连玄气宗都无法确定是不是修士干的。
北夏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军队更是面临着分崩离析。
在这个情况下,不明所以的蓝巾军趁机南下,攻城拔寨、杀敌无数,再次将战线推进到了燕云城北、居庸山南。
明华军则保持了沉默,没有展开进攻。
承应十九年春,燕云城陷落,蓝巾军俘获了北夏皇室匆匆扶持起来的新皇帝并宣布将之废除,还软禁了皇室宗亲、大肆屠杀皇室血脉。
至此,大夏王朝宣告覆灭。
明华帝国的反应让蓝巾军破口大骂,因为在北夏皇帝被废的消息传出后,明华帝国居然发檄文声讨蓝巾军,并招揽原北夏军队的将士,打着为北夏皇室报仇的名义悍然出兵燕云城。
蓝巾军才占领燕云城,其首领都还把龙椅坐热,就不得不面对明华帝国大军和夏王朝旧部的讨伐。
更气人的事,真有原属北夏的将士归降了明华帝国,只为给旧主报仇。
北夏降军的加入不仅补充了明华军损耗的兵士,还带来了一些粮草、战马等军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华帝国的压力。
接下来,就是明华军与蓝巾军之间的战争了。